每日鉴赏|贵州葛镜桥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它由明朝人葛镜(1550—1619年)倾尽家财、历时30年,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修建而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仍然坚固如初,成就了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葛镜桥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镜桥桥长52米,宽5.5米,高约30米,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葛镜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设计绝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工程的亮点在于:一是桥址选择完全符合审地形、视水势、避急弯原则,是“顺着水性,躲开急流,虽险而宜”的一种超凡选择。二是桥墩基础选在最为可靠的水上坚固岩盘之上,特别是一侧以坚固的石壁作为桥墩基础,在险不可言的临渊绝壁上稳如泰山,从而避开了基础破坏的因素。三是运用无铰拱结构,采用“鳞砌”形式,这种技术后来被许多桥梁使用。四是桥处于石灰岩地带,由于石灰石的强度总体上比花岗石、大理石弱,造桥者通过非常考究的打制,凿表存心、去弱留强,精选石料来保证石质强度。五是石桥的石块之间没有使用黏合剂,石块借助桥身重力和桥拱张力相互紧紧黏合,承载桥身的巨大压力。以上这些建造设计、技巧体现了葛镜桥在中国古桥史上的独特地位。人们称“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将其与我国隋代建造留存至今的赵州桥相提并论。
由于建桥石块形如豆腐,民间又称葛镜桥为“豆腐桥”。关于“豆腐桥”名称的来源,还有这样一段传说:道人张三丰曾长期在福泉山里修炼,被葛镜的修桥意志而感动。为助葛镜修桥,他让城里每户人家磨一些豆腐放在门口,又让土地神在鸡叫三遍之前将豆腐搬到麻哈江,然后他点化豆腐成石头,用来造桥。其实,之所以葛镜桥所用的石材大多比较小,是因为葛镜为修桥已倾家荡产,没有更多人力和财力开采大石材,只能选取易开采的小石材来造桥。但由于设计合理、做工精细,桥的坚固性丝毫不减,而且有一种独特韵味。
葛镜建桥前后共耗时30年,他把所有时间、心力、智慧都倾注于这座桥,因积劳成疾,不幸于桥建成后的第二年病逝。葛镜桥建成后,时任贵州巡抚张鹤鸣将此事禀报朝廷,万历皇帝深为感动,御赐“义垂千古”匾额,予以旌表。葛镜桥从此被历代人所称颂。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对葛镜桥叹赏有加,高度评价此桥堪称“中国古代名桥之一”,并将其收录于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该书中这样记载:
“十六世纪贵州平越(今福泉市)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二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