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灭亡边缘,盲目地选择联金抗辽,自己给自己敲响了休止符
联金灭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主张,让宋朝陷入了困境。而宋徽宗显然只适合作画家,而不是数学家。宋辽金很显然就是一个三角关系。宋辽金是一个三角关系,可以说前期辽是有绝对实力欺负辽和金的,后来金逐步反抗,造成了灭辽之势。金和宋订立了海上之盟,相约共同灭辽。海上之盟可以订立,灭辽则是万万不可。
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辽之间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直到澶渊之盟后,宋朝才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对于澶渊之盟,后世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宋朝付出岁币是屈辱,不应该议和。有人觉得澶渊之盟让宋朝获得了安宁和喘息,否则宋朝很有可能亡于宋辽之间战争。客观的说澶渊之盟对于宋是有利也有弊,最大的利是结束宋辽25年战争,获得了百年和平,最大的弊端是宋朝“忘战去兵”,没有做好战备,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澶渊之盟是宋辽的百年和约,宋朝是吃亏的一方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赢。宋朝付出的岁币,完全可以通过宋辽边贸收回成本,而因为没有战争,宋朝省下的军费远远比止这点岁币。澶渊之盟对宋来讲,是丢了脸面,获得了实惠。澶渊之盟和西汉初年对匈奴和亲有相似之处,都是中原王朝在军事压力下,向游牧政权的妥协。不同之处,西汉在获得喘息后,一雪前耻。宋朝则完全是不思进取,走到了灭国的边缘。
如果说宋徽宗能够做到汉武帝那样,励精图治,还有可能有点机会,一雪太宗之耻。但是宋徽宗时期,宋朝已经腐败透顶,没有与辽一战的实力。这个时候宋朝只有守势,没有攻势。比较唐突的联合金灭辽本身就有隐患。有人会说宋徽宗时期过的是太平盛世,不会考虑到威胁。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徽宗宣和年间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比如后人比较熟悉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宋朝的内部安定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作为皇帝,再昏庸也知道自己的天下不稳,况且宋徽宗在即位初期启用新法,一度使宋朝获得了短暂的中兴。内部不稳,再加上对外作战屡次受挫,宋朝复仇战略并不合适。
从上面分析看,宋朝不具备灭辽的条件,那么在金强,辽和宋弱的情况下,金辽宋就形成了新版的三国鼎立,金的势头最猛,在出河店之战,金辽兵力比1:27,最终获胜的是金。因此,金在当时最强的,宋朝维护安全的基础就是不能失去辽这个屏障。宋朝不仅不能背后捅刀子,还有想办法保证辽不崩溃。宋徽宗之所以会同意联金灭辽是被马植也就是赵良嗣等人的说法所蒙蔽,好大喜功,产生了灭辽复仇的想法。
宋徽宗联金灭辽,很大程度是采纳了。如果马植是宋朝的朝臣,宋徽宗听从他的建议,或许还有参考价值。马植是辽幽云地区生活的汉民,家族属于当地的大族。这里要说以下,辽获得幽云地区也就是幽云十六州是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正式确认归属契丹,但石敬瑭并不傻,他割的地早以失去了,一般认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契丹就已经趁机占领了幽云地区。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就已经独立于朝廷之外。从这个时间算,幽云地区脱离中原王朝管辖到北宋末年,至少有200年。这些汉民在辽朝统治下已经经历了三四代人,对于宋朝的认同不强烈,缺乏民众的支持,造成宋朝收复和稳定幽云地区很有难度。
马植的建议。马植虽然是汉民,但由于其世居幽云地区,对中原王朝并没有真正的感情。而且马植已经在辽做到了光禄卿这样的大官,背叛旧主,可谓不忠。马植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政治投机行为,希望借助宋朝收复幽云地区的机会,获得自己的利益。宋徽宗能够相信马植的话,说明徽宗和北宋朝臣已经被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乐观局面所掩盖,缺乏危机意识。联金灭辽实际上是被马植利用了。
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宋军不堪一击,最后大部分幽云地区是金人打下来给宋朝的。宋兵的孱弱被金人看到了弱点,这是金兵敢南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宋军作战勇猛,对辽作战很顺手,那么金兵就不会轻易南下。而在灭辽之后,宋朝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收留了张觉。张觉原是辽将,后来投降了金人,在金朝过得不舒服,又叛逃到宋朝这里。招降纳叛历来是大忌。这个时候,马植也就是赵良嗣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劝谏不要收留。收留张觉彻底激怒了金人,金人更害怕契丹和原辽朝统治下的汉民受张觉的影响,都选择投靠宋朝。更主要的是大明找到了灭亡宋朝的借口。
按理说,幽云地区离开封有一段距离,从幽云打过来,威胁开封还需要几道防线,但是北宋真的是烂到骨头里了,金很快就就是灭了一个北宋。赵构作为宋徽宗家族中仅有的几个逃脱金人俘虏命运的皇族,在临安恢复了宋朝,但北方地区沦陷,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收回来。可以说,北宋之灭起于联金抗辽,南宋之弱同样也起于联金抗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