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移民留下5个特征,现代人占其中3条,可能是移民后人
元末明初,经过多年战乱,战争重灾区山东、河北等地荒无人烟,而山西则人满为患,于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洪武、建文、永乐三位皇帝,经过四十七年的全国大移民,一举构建了全国人口均衡化的大格局,当时有百万人走在移民路上,可谓世界级大手笔。
人们喜欢寻根
斗转星移,六百多年过去了,现代人谁的祖先是移民来到现代的居住地?有没有办法确定谁是移民之后?还真有办法,因为移民留下了五个显著特征,只要符合其中三个特征,基本是可以推断为移民后人。
手连在一起
特征一:喜欢倒背手走路。当时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移民是强制性,为防止迁走的老百姓半路上跑回来,官兵用绳子反绑着他们的双手。由于两手被长时间反绑,遂成习惯,放开时还是喜欢把手倒背在身后。这就好比打篮球的运动员,在扔垃圾时,喜欢用投篮的动作往垃圾箱里投。在某些地方,倒背手是很有派头的一个动作。而这些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
山西洪洞厕所叫解手场
特征二:上厕所叫解手。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路上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现在还有些地方方言中管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明朝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解手代表上厕所这个用法,例如《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书里上厕所称为净手。
家谱
特征三:家谱只有20多世。当然最重要的证据是家谱,所有移民的后代,他们家谱只有二十多世,证明就是移民后新续的家谱,有的村子家谱明确写着是哪一辈先人哪一年从哪儿迁来。在某地原居民,家族历史非常长,家族意识反而不强烈,大多数也没有家谱。因为没经历过背井离乡,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正是因为家族意识不强,由绝对多数变为绝对少数,甚至彻底消失了。在某些村里,“坐地户”后人不如移民来的后人人丁兴旺。
兄弟各自繁衍后人
特征四:有许多兄弟村。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很多移民时有兄弟姐妹同时迁移,一人在一个地方落脚,他的兄弟可能在附近另一个地方建村,这样就产生了兄弟村,后人们还经常走动,心里很敬重兄弟村的亲人,兄弟村之间的村民还能排起辈分来,该叫什么就严格叫什么。
复甲
特征五:小脚趾甲是复甲。移民中有一个显著身体特征,脚的小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脚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脚趾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不过从科学角度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大槐树是移民记忆中家乡的特征
今日一悟:明朝移民活动是历史事件,六百多年过去了,依然有许多重要特征可以证明当年的移民事件的细节,这些细节能保存下来,特别是定期续家谱,对兄弟村的重视,民间寻祖活动,追寻祖先的痕迹,说明人民群众对故土的思念,对亲情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