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老村涝池情悠悠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老村涝池情悠悠
甘肃 田雪梅
小时候,坐落在村西头的涝池是我和伙伴们的乐园。
春天,农事忙,我们在涝池边用勺给桶子舀满水,和伙伴们一人一头抬起扁担,中间的水桶晃晃悠悠,“吱嘎吱嘎”的声音洒在涝池和田间的小路上,谱成了一曲悦耳的歌谣。
夏天,浇庄稼时,沟渠里的水灌满涝池,涝池里的水被风吹皱,波光粼粼,明晃晃的,似一块椭圆形的梳妆镜。四周丰美的水草随风摇曳,给它镶了道绿茸茸的边。白蝴蝶左飞飞,右飘飘,累了,立在草尖上荡秋千,翅膀一闪一闪。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浅水处的蝌蚪撒着欢儿,我们蹲在水边上,挽起衣袖,挽起裤腿,伸手抓蝌蚪。涝池边上的那块大青石成了我们天然的案板,我们挖上泥巴在青石上做泥月饼。团一团泥巴,团呀团,待软硬适中后,用手掌按平按圆,上面再放一层,一层摞一层,到五六层,上面放一个稍小一点儿的,用芨芨勾呀勒呀,画棵树,画只兔,便是从大人口中听来的桂树玉兔。比起千层状的泥月饼,大家更热衷于做花瓣状的,底层把泥巴团得光溜溜,按成薄薄的,扁扁的圆饼,把泥搓成又细又长的条条,两头对折,折成花瓣状,一个挨一个放一层,上面依次放,层层叠叠、惟妙惟肖。
大青石还是我们佳作的展示台,我们用泥巴捏各种小动物,咧嘴叫的青蛙,蹦蹦跳的小兔,发愣的小麻雀,呆头呆脑的黑甲虫……捏成四不像了,把泥重团一遍,再捏,捏丑了,在嬉笑打闹中再团再揉再捏。等捏好了,一一摆在上面,等风吹干,个个栩栩如生。
秋天,农忙季节,我们小孩们牵着马缰绳来饮马。马喝一会儿水,盯着清凌凌的水面出一会儿神,仿佛在欣赏水里自己美丽的倒影。马蹄试探着往前走,在深一些的地方再开始喝。原来马儿也感受到涝池的水清凉,是避暑的好去处。马饮足了,就在涝池边上啃青草,我们捡起石子打水漂。“嗖嗖”几声,石子连着跳跃好多下,在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涟漪。水上漂过的石头恰似一只只蜻蜓点水而起,轻盈优雅;似一群身轻如燕的舞者在水面上曼妙起舞,翩若惊鸿;又似一位武林高手踏着凌波微步,飞驰而过,敏捷迅疾……我们乐得叫啊,跳啊,欢声雷动,把水面震得泛起阵阵波纹。缕缕轻风拂过,水的清凉、野草野花的清香便扑面而来。
冬天,凛冽的寒风吹着涝池的水冻得结结实实,涝池成了我们天然的溜冰场。我们穿着妈妈做的新棉窝窝,手上套着棉手套,个个欢天喜地。一到涝池,早忘了脚上的新棉窝窝不能弄脏。大家把棉手套上的细绳往脖子上一挂,手套往背后一挽,开始热火朝天的滑冰游戏。单个滑的,侧身、半蹲,灵活自如地变换着花样;有找块光溜溜的石头,坐在上面“噌”地一下滑得老远,一不小心,摔个四仰八叉;有“开火车”滑的,前面的“火车司机”站着,后面的人手拉手蹲着,“火车司机”“呜呜”地开动了“火车”,“车厢”跟在后面缓缓滑动起来。大家的脸儿冻得红扑扑的,鼻子冻得红扑扑的,但大家乐此不疲。大人们拉长调子呼唤:“吃饭啦!”悠长的声调在空中回荡,我们玩得舍不得离去,常常忘了回家,忘了吃饭。
家乡的涝池似一位长者,慈祥地看着我们长大。一年四季,它毫不悭吝地把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长大了,离开了老村,它依然默默孤寂地坚守在村子的西头,水时少时多,有时以至干涸。
老村的涝池承载着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也联结着那份悠悠的故乡情。
田雪梅,甘肃金昌人,培训机构老师,曾有拙作发在报刊杂志上。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