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古诗词的流派
诗词微塾
古诗词的流派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例如,诗歌的流派以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高旷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唐诗流派
从唐诗来说,应主要了解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
A【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有些山水诗,单独来看,也是单纯地描写景物,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若结合诗人的经历、思想及整体创作风格,则可能就有了某方面的思想内涵。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代表作,大都写得如诗如画,苏轼有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作玲珑精致,情景秀美,是山水风景诗的杰作,但如从总体来分析,这其中自然带有诗人隐逸思想的痕迹。
B【田园诗】
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C【咏物诗】
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常常达到“物”与“我”不即不离,物我合一。有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侧重写物,但物中有我;一是以我为观物,移情于物。总之,“物”中自有“我”的形象、个性和思想。
D【怀古诗】
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E【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再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F【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G【边塞诗】
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其诗多描写塞外奇异景色,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具有浓厚浪漫色彩。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内容有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宋词流派
从宋词来说,主要就是豪放派、婉约派。
①【豪放派】
与“婉约派”对举的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丽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均为此派代表之作。
②【婉约派】
与“豪放派”对举的宋词流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的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一剪梅》(红藕香残)、《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均为此派代表之作。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