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派人单骑劝降山中“乱民”,能否让他们纳头便拜,重新安居乐业?

如何平乱
852年,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接到报告:“巴南乱民落草为寇,言语中对您非常傲慢无礼!”一听这些老百姓如此“嚣张”,唐宣宗气炸了肺,恨不得将这些人千刀万剐。
见皇帝要发狠,宰相崔铉急忙劝谏说:“这些人也是陛下的子民,只是因饥饿、寒冷所迫,在溪谷里偷了陛下的兵器耍弄一番罢了,根本无需出动大军讨伐,只要派一名使者安抚一下就能平息事端了。”
山南西道·果州
正如崔铉所说,这些“乱民”都是大巴山以南的蓬州、果州一带的贫苦百姓。在艰苦环境的影响和当地官吏的压迫下,他们落草为寇,以鸡山为根据地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
然而,他们四处劫掠,把剑南道西川、东川和山南西道都抢了个遍,不仅成了当地节度使的眼中钉肉中刺,连身在长安的唐宣宗都被惊动了。于是在去年,唐宣宗任命果州刺史王贽弘为三川行营都知兵马使,出兵讨伐。
此刻宰相崔铉的一番劝谏言辞恳切,也有一定可行性,唐宣宗表示接受,展现出了“明君纳谏,体恤百姓”的高风亮节。他派京兆少尹刘潼担任使者,前去果州安抚“乱民”的情绪。
单人劝降
刘潼是一位进士及第“学历”的文官,与出身士族的宰相崔铉态度相仿,也反对派出大军讨伐这些“乱民”。不过,他除了认为安抚百姓、使他们服从朝廷之策可行之外,还有着更多的思考。
在给唐宣宗的奏章中,刘潼不无忧虑地表示:“现在用日月一般的光明照亮愚昧、迷惑的民众,让他们俯首归降,是很容易的事。我最担心的,是武将耻于接受兵不血刃的战功,而发表议论者又要求尽快见成效。”
今日鸡山
奏章递上去并没有什么反应,刘潼就这样来到了“乱民”的根据地鸡山。结果,他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人弯弓搭箭,全副武装地摆开了阵势。刘潼毫不畏惧,屏退左右,一个人径直走到了他们的面前。
随后,刘潼光明磊落地表示:“我来传达天子诏令,赦免你们的罪名,让你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听说你们的木弓射程有200步,现在我离你们只有10步之遥,要是你们真是反叛之徒,那就尽管向我射箭!”
这些所谓的“乱民”大都只是迫于饥寒和压榨,无奈之下才进山做了盗匪,哪有几个真心想要揭竿而起做反贼的?他们此刻一看朝廷的使者带来了皇帝的赦免诏令,有了一条活路,自然不会顽抗,纷纷扔下弓箭纳头便拜,请求归降。
见事态平息,刘潼舒了口气,与他们约定到果州的驿馆接受投降。随后,他便带着随从们离开鸡山,返回了果州的驿馆。然而,正如他此前所忧虑的那样,他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幕还是发生了。
悲惨结局
此前受命讨伐这些“乱民”的三川行营都知兵马使王贽弘已经率领大军抵达了鸡山的山脚下,同行的还有唐宣宗派来监军的钦差宦官似先义逸。他们无视了刘潼的努力,竟然对已经投降的人们发动突然袭击,将他们消灭殆尽。
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一句“春二月,王贽弘讨鸡山贼,平之。”刘潼不畏艰险的努力以及一番苦心白费了,而被刘潼的坦诚感动、同意归降的“乱民”们也遭遇了悲惨的命运。
由此看来,刘潼事先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贫苦百姓沦为山匪,除了天灾便是人祸,与官府压迫不无关系,而从崔铉、刘潼等人的态度上看来,朝中舆论也认为他们罪不及死。但若是让一介文官动动嘴皮子就说得他们俯首归降,混得活命,那哪里还有武将们论功行赏的机会呢?
至于当地的大唐官吏们,自然也不愿意放着这么一群榨不出油水,反而还需要救济和安抚的“火药桶”在身边,对于这些人的态度恐怕也是“欲除之而后快”。
更为关键的是,唐宣宗的态度也非常暧昧。他在派出刘潼前去劝降的同时,并没有撤销让王贽弘“讨贼”的命令,而他派出的宦官也在推波助澜。再联系到他事先的“暴怒”表现,恐怕这位“小太宗”早已不把那些挑战自己权威的人当作自己的“子民”来看待了。
尾声
除此之外,“乱民”产生的根源没有引起反思和处理。这一事件仅仅只是武将们请赏的功勋、地方官府甩脱麻烦的喜事以及帝王尊严和安全的满足。至于唐宣宗治下的大唐,仍是积重难返、乱象不断,虽有“治世”之名,但仍免不了“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的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