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追星”活动,让人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凡尔赛
和往常的周末不大一样, 这天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被一群“追星”少年围堵。他们手捧笔记本,紧握着笔,双眼牢牢盯着后台通道出口的方向,等待完成最具“追星”仪式感的一步——签名。
当新冠疫苗科学家张林琦走进后台,少年们紧张又激动地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提出“脑洞”想法,抓紧时间再多问两个问题。
这一幕发生在“腾讯青少周”的科学小会上。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大型的青少年“追星”活动。
01
“追星”少年故事的开始,得从2019年说起。
当时,腾讯向全国小学生喊话,邀请他们参与一项投票,选出年度“全球十大重大科学突破”。把话语权直接交给孩子,此举让“少年意志”进入学术圈视野,舆论风向标开始回归到关注青少年培养本身。
今年,这场投票有158万孩子参与,在科学小会上为这些上榜科学家颁奖的也是孩子。
他们正是千万“追星”少年的缩影。
比如这个叫周文熙的少年。他说,自从六岁那年透过一台望远镜,亲眼见到了月亮上的陨石坑后,就一头扎进了天文学的海洋,并立志要当一个航天工程师,把追星变成事业,寻找宇宙的终极答案。这一追,追到了研究深空探测技术和月球与行星科学的“火星叔叔”郑永春面前。
星光熠熠的科学小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潘永信、“最年轻的量子鬼才”陆朝阳等8位重量级科学家一一登场,和“追星”少年对话。
有备而来的“追星“少年着实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
有的凡尔赛陆朝阳:“他们问得都很高深,我来问个基础的。量子相干叠加态与量子纠缠有什么区别?”也有的挑战张正友:“如果说我们把人工智能领域作为一种短期投资,它是否值得投资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对求知的渴望,源于每个少年心中的星辰大海。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雷波县,叫欧云晳的小姑娘,几经周折抵达北京现场后,在日记中写道:“到底什么是追星?追什么样的星?这是值得每一个青少年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大人思考的问题。
02
前不久,中国儿童中心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发布了《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
数据显示,在小学生的理想职业排行榜里,“科学家”占据着第四的位置。到了初中,这个位置就拱手让给了“歌手/演员”,“科学家”直接掉出了榜单前五,之后再没出现。
为什么科学家从理想职业中消失了?
或许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能了解科学家的渠道太少。与日常活跃在热搜的明星相比,科学家们几乎没有曝光,只有极少一部分偶尔会走到台前,而他们的作品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工作是神秘的,他们的形象是模糊的。孩子们可以轻松得知明星们如何成名,但他们并不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
这条“追星”路没有方向,孩子们也就慢慢放下了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不让“梦想”变成“妄想”,要让孩子有更多了解科学家的途径,有指引星光的路,有提供与科学家交流的机会。
腾讯在创造这样的机会。
比如在青少周的科学家直播间里,数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轮番上场,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其中一场在四川昭觉的彝族学校举办的直播,让在偏远山区学习科学机会更少的孩子,对科学好奇的声音也能被听见:
“电磁波有哪些缺点?”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空军战士?”
“在珠穆朗玛峰顶是什么感觉?”
......
孩子们仰望星空的“科学梦”, 也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交流的机会中埋下了种子。
再比如这本《成为科学家》,青少周期间推出的首部传记类科普读物,也记录了很多“追星”少年成为顶尖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及科研经历,进一步展现科学家们的真实面貌。
书中的数学家张益唐,幼时起就被“数学王子”高斯圈了粉。小张益唐吃饭时也惦记着和数学老师讨论题目,被阻止后,还大哭抗议。但也得益于高斯这位光彩夺目的数学天才的精神指引,张益唐专注数学,埋头苦究二十年,成为了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人物,也成了别人心目中的“数学英雄”。
这是“追星”的力量。如王志珍院士在小会上的发言:“我也希望我们这一代的科学研究,能为你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愿你们做勇于追光的少年,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03
科学浪潮在回归。
仅2020年,就有大量重大科技成果涌现:“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完成月表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成功研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
前不久,“祝融号”成功降落火星表面,更是开启了中国航天历史新篇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则显示,2020年我国继续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这些数字都在印证我国已迎来创新科技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人民生活,也影响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越是这样的时局,越是需要更多人投入到科研事业中,而原始的创新理念和科学思想,都应该向下扎根、从小培养。
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企业的责任。
只有当科学下沉到基础教育、成为一种时尚浪潮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去,越来越多优秀科学家走出来。
浪潮的形成需要引力。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腾讯来做这件事再适合不过。在推进浪潮时,腾讯能借助自身的影响与基础互联网络,跨越时空地域,便捷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生活、科学家与青少年。
曾经也是“追星”少年的马化腾说过:“当一家企业越往上生长,越需要把创造社会价值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
如今,腾讯确实承担起了更多社会责任,战略升级宣布“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首期投入的500亿元将用于对基础科学、教育创新等领域的探索、支持。
鼓励青少年追逐科学浪潮中的星光,并非要所有孩子长大都成为科学家。科学的魅力在于让人拥有探索未知的能力和仰望星空的勇气。
一个“腾讯青少周”能影响多少孩子成为“追星少年”,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在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活动结束后,一位工作人员默默掏出手机,下单买了一副望远镜,送给自己家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