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伐高(句)丽是国内战争
准备写此文时一直很踌躇。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政权在历史上一直和我们唇齿相依,历史资料也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半岛局势的复杂性,越是临近我们的国家的历史,越与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纠缠不清。根据同样的历史资料,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而且都会产生异议。本文试图通过一些除专业史学工作者外不为大家常见的史实,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因为引证多,稍长。
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海陆交接处,西连中国东北地区,东隔对马海峡与日本相望,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缘屏障十分重要。
一、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始终是外敌窥伺中国的跳板,中国政权历次出兵朝鲜帮助其抵抗侵略者都有自卫因素。
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在古代我国农耕地区的北界就在辽河地区。再往北,就是茂密的森林地区和冻土带,所以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一般能到适合农耕的辽河地。而东北亚直到北冰洋沿岸,自古生活着大大小小的民族,或渔猎,或狩猎,或畜牧。这些民族需要和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换取生活用品才能维系生存,而他们做梦都想控制农业产品相对丰富的辽河流域,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南下抢掠(这也可以用于解释后金性质的民族进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为了稳定边疆地区,中原王朝一般都是采用贡赏或抚赏制度制度把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纳入到管理体系来。中央王朝通过让利于边疆少数民族使之能够正常生存下来,以求稳定边疆秩序,保障王朝的农耕经济不受破坏。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经略东北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基本上扩张到外兴安岭以北一些地区就不再继续开疆扩土,就是因为控制到这里在古代就已足够保护域内的农耕地区。
而朝鲜半岛境内东北部地区多山地和高原,半岛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效率很低,所以中原王朝如不受到挑衅从来不会主动进入朝鲜半岛开拓。相反,中原王朝始终认为通过羁縻和贡赏政策可以与半岛政权和平相处,使之成为拱卫中国东北地区稳定的力量。
早在4世纪日本就开始进攻朝鲜半岛,此后又发动了系列侵朝战争,目的就是想拿半岛当跳板打进中国大陆。美法也通过“1866年8月舍门将军号事件”、“1866年10月丙寅洋扰”、“1871年5月辛未洋扰”等军事事件侵略朝鲜,还有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无一不是外来侵略者想通过控制朝鲜半岛这个跳板进而达到控制中国大陆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具备精耕细作、安土重迁的传统,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华夏民族乐于守成,对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会为追求财富而对外诉诸战争。正如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所言:“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见[意]利玛窦、 [比]金尼阁著《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所以我们没有主动出兵朝鲜半岛的习惯,历次用兵都有自卫的性质。即便元、清两朝主动出兵朝鲜也由特定事件引发,入朝后最终还是给了半岛政权的独立地位,承认它们是具有独立性质的属国或藩属国。而中国历代被迫出兵帮助半岛政权抵抗外来侵略(唐、明、清及二战后),无一不是为巩固东北边疆,都有自卫的性质。
二、古今朝鲜分属不同性质的国家。
朝鲜半岛上最早的国家政权是“箕子朝鲜”。
公元281年在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逸周书·箕子解》残文:“王曰:咨尔商王,父师唯辛(纣王),不悛天用,假手朕(武王),去故就新,辛锡(赐)朕以国,阐《洪范》九畴,锡侯以道,朕殚厥邦,土靡所私,乃朝鲜于周,底于遐逖,其属父师。”这是武王伐纣后对商臣箕子说的话,大意是:你既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师尊,但他不听你的教诲,做尽坏事而不知悔改。因此,上天命我惩罚他,以崭新的周邦取代腐朽的殷国,用你传给我的《洪范》九畴治理国家。我不应把包括朝鲜在内的殷土皆据为自己私有,那边远的朝鲜就赐给你箕子去治理吧。
于是箕子带族人5000人入朝鲜半岛建国,并主动臣于周。箕子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050年—194年,计856年。(按:箕子受武王分封,现在一般认为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4年,故其建国也应是公元前1044年)。
《三国志》记载:“朝鲜候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候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所谓“檀君神话”可一笑了之。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 田蚕、织作。”其时,汉武帝已灭卫氏朝鲜,建乐浪、临屯、玄菟、 真番四郡,故“乐浪朝鲜民”的社会情况应是当时实情的反映。
殷末箕子的采地在今北京顺义区金牛村,相去朝鲜不远,今尚有箕族之墓地。可见,周武王命召公奭释箕囚,封召公于燕,封箕子于朝鲜,应是武王谋取东北边疆安宁的一种怀柔国策。
《韩国沿革史》载,“或曰东至大同江,西至普通江之间,幅员大约 一里,平坦如盘,所谓箕子井田之遗制,又有箕子之井,箕子之宫址 等。其井田之状,东西为经,南北为纬,道路广狭平直,沟恤修明,规划井然,一丝不乱,宛然棋局。” “城之西北部,松榆翁郁,阴翳蔽日,曰菟山,箕子之墓在焉,名箕林,守其地者,担负护持之贵,禁樵采。”可见朝鲜人中还是有怀念箕子的。自高句丽始 , 箕子被尊为祖先。此外还有地下出土的商末箕族方鼎等大量青铜器证明这个箕子朝鲜是真实存在过的。
《史记·朝鲜列传》记载了海东地区的卫氏朝鲜政权。西汉初年,公元前194年燕王卢绾背叛汉朝亡命匈奴,卫满(姬姓卫氏)一同前往,并带千余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的亡命者成军,推翻箕子朝鲜,夺取箕子朝鲜的首都平壤,建立卫氏朝鲜。
西汉惠帝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与朝鲜国王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
至卫满孙子卫右渠时,卫氏朝鲜切断了汉朝与东方各部落国家的交往通道,汉朝的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汉武帝出兵公元前107年灭亡卫氏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土被分为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
这是一个重要标志,代表着与中国人有血缘关系的古朝鲜历史至此结束。后来的朝鲜严格来说与古朝鲜是不同性质的国家。本文后面还要述及。
分析现代朝鲜扒掉箕子墓的心态,讲文化与血缘,箕子肯定是中国人,不是土生土长的朝鲜人,这是朝鲜半岛政权不能接受的事实,因此要利用一切机会反对“箕子朝鲜”说。据说扒掉箕子墓时许多朝鲜老人痛哭不已。
之后在中国境内的夫余政权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兴起,此时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人“三韩”还未建成统一的朝鲜半岛国家政权。
1392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废掉高丽恭让王王瑶,自立为王。当时明朝是宗主国,李成桂需要起一个新国号,必须经过朱元璋同意。朱元璋给高丽国起了一个新国号——朝鲜。原意为四字,即“朝日鲜明”。朝鲜的“朝”,现在读如“潮”,其实应该读为“招”。可以说,古今不同朝鲜概念的混乱是拜朱元璋所赐。
三、高句丽起家于中国国内,在西侵受阻后南下侵占朝鲜半岛上的中原属地谋求发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先说名称问题。高句丽的“句”到底应该读作什么音?在上古汉语音中,“句”既读“勾”,也读“驹”。《资治通鉴》卷三七始建国元年,“高句骊”胡三省(1230—1302年)注引唐人陆德明(约550—630年)说法:“句,俱付翻,又音驹。”唐代750年左右的《梵语杂名》说:“高丽,亩俱理”。高句丽大约在5世纪末改名为高丽,但梵语名称还是读作亩俱理,证明此处“句”确实读如“俱”。
到天宝六年(747年),何超著的《晋书音义》则称“句”读如“勾”,此时高丽灭国已经80多年。
成书于1145年、刊行于1512年(朝鲜中宗七年)的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均按中国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写为“高句丽”,但是到1760年(朝鲜英宗三十六年)版本却把“高句丽”全改为“高勾丽”。这说明什么?说明朝鲜半岛的所有高句丽初始资料均来自中国史书记载,朝鲜史书记载不过是搬运而已,甚至连讹误也搬运过来了,连高句丽名字读音都搞错了。间接证明了高句丽政权对于朝鲜人来讲就是外来政权,非本土政权。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濊貊族的一支。濊貊族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 ·大雅 ·韩奕》:“溥彼韩城,燕师听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籍,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诗中的“追”就是“濊”。濊为渔猎部落,貊为游牧部落,春秋时融合混同称濊貊。濊貊包括扶余(夫余)、沃沮、高句丽三支。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部落王国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扶余(夫余)王子朱蒙(一云邹牟,一云众解)自夫余出逃到西汉玄菟郡。因夫余人在历史上大多与中原王朝交好,汉朝是不反感朱蒙的,当朱蒙在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部落国家——高句丽时汉王朝也没有反对,而是按照惯例对这个少数民族部族政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官员的任命以及户籍的管理。高句丽最初是完全接受的。这是高句丽的最初性质,我们属地内的部落和人民。
在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内部发生了一次分裂,沸流、温祚“南进”朝鲜半岛创建百济政权。
高句丽在大武神王时期征服玄菟郡属下的部落国家盖马国,逐渐脱离汉朝管理范。之后持续近一个世纪高句丽用兵辽东,遭遇东汉王朝强烈打击,时叛时服。
当中原王朝陷入战乱后,高句丽趁机四处扩张,由于东方与北方受与中原王朝关系良好的夫余扼阻,高句丽在扩张中只能“西进”辽河流域和“南下”朝鲜半岛抢夺汉四郡故地。
万万没想到,在高句丽“西进”扩张的路上,遇到三次强大的中国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击碎了高句丽“西进”的迷梦。
1、东汉公孙氏沉重打击高句丽。
公元二世纪末期,东汉王朝外戚与宦官争夺权力,中原王朝陷入混战和动荡,“海东地区(在两汉之际指朝鲜半岛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公孙氏势力借机发展壮大。《资治通鉴·汉纪·献帝纪》载,公孙度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被董卓任为辽东太守,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宣告脱离幽州管辖,形成割据势力。公孙氏政权以襄平为统治中心,统辖范围包括辽东、辽中、辽西、玄菟、乐浪五郡之地。公孙氏政权自公孙度,历经其子孙公孙康、公孙恭及公孙渊三代人的经营,至景初二年(238 年)灭亡,共传三世四主历半个世纪。《魏书·东夷·夫余》称“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 。
彼时公孙氏政权针对海东地区的经略包括两个方向,向东经略东北地区,向南经略朝鲜半岛地区。高句丽作为较为强大的民族政权,其西进政策与公孙氏的海东经略势必发生严重碰撞。《三国志·公孙度传》载其:“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公孙度通过联姻的方式,拉拢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势力夫余使之成为盟友,壮大自身势力的同时又从中阻遏了高句丽与鲜卑势力的联合。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与高句丽发生了一场战争,公孙氏政权大败高句丽,迫使高句丽迁都于丸都,高句丽元气大伤,慑服于公孙氏政权之下。
公孙氏通过这场战役,保住了有先进汉文化的乐浪郡,乐浪郡是朝鲜半岛最为发达之地。公孙度深知高句丽“人性凶急,喜寇钞”的民族性格,从南部控制乐浪郡,在乐浪郡南部地区设置带方郡以控制住高句丽的扩张。
带方郡示意图
公孙氏政权灭亡之后,高句丽攻取辽东西安平,标志着继续“西进”。这就引发了和曹魏政权的激烈冲突。
2、曹魏毌丘俭几灭高句丽。
曹魏大军剿灭公孙氏政权,把辽东、玄菟、乐浪、带方郡等中归入幽州统辖。毌丘俭被任命为幽州刺史。
曹魏时的高句丽和西安平
曹魏征讨公孙渊时高句丽依附于曹魏政权,积极参与讨伐。公孙氏政权被剿灭后,高句丽伺机“西进”辽东郡,同曹魏矛盾浮出水面。
正始五年(244 年,高句丽东川王十八年)毌丘俭征讨高句丽。 毌丘俭率步骑万余人,从玄菟郡出发,向东南方的高句丽都城进军。高句丽王率步骑两万人迎战,在梁口(今太子河上游)大战,高句丽王宫败走。毌丘俭乘胜追击,直捣高句丽都城,屠城杀戮,并追击仓皇东逃的东川王至肃慎南界。次年,毌丘俭班师,刻石记功。
毌丘俭征讨高句丽一役, 给高句丽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高句丽长期一蹶不振,再次臣服。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东川王二十年(246年)冬十月,俭攻陷丸都城屠之。”“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
3、西晋慕容氏再灭高句丽。
西晋时期,慕容氏崛起,与高句丽展开了白热化的辽东之争。此时高句丽已经攻取了乐浪、带方郡,已还都丸都城。
慕容廆于元康三年(293年)、元康六年(296年)两次进攻高句丽。两家并无积怨,只因地域相邻,皆欲扩张。高句丽与慕容氏的辽东之争,最终促成了高句丽“南进”朝鲜半岛。
慕容氏深知高句丽对辽东的觊觎之心,决定首先武力征服高句丽。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战。
《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
《梁书·东夷·高句丽传》:“晃(慕容皝)乘胜追至丸都,焚其宫室,掠男子五万余口以归。”
《魏书·高句丽传》:“……慕容元真率众伐之,……遂入丸都,钊单马奔窜。元真掘钊父墓……焚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关于这场战争《晋书·慕容皝载记》、《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慕容皝》、《魏书·慕容元真传》、《北史·高句丽传》、《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
战后高句丽被迫向前燕朝贡,疲于应对与慕容氏政权之间的关系。
北魏时的高句丽
西晋永嘉之乱后,高句丽吞并乐浪郡,汉四郡至此灭亡。高句丽自此走上南侵百济、新罗的道路,前锋直达汉江,一度攻占扶余。据《魏书》记载,“北魏延兴二年,百济王遣使上表,请伐高句丽”。百济始终与南朝通好,但迫于高句丽南进扩张压力,百济开始通过接触北魏来牵制高句丽。公元 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受北魏威胁把国都从丸都 (今吉林省集安市)迁至平壤。
高句丽和中原关系密切,仅南北朝到隋,就派使臣出访172次,中原各朝先后派使臣访问高句丽15次。北魏时,高句丽“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
四、隋唐征伐高(句)丽是中国国内战争务,不是征罚朝鲜本地政权。因为高(句)丽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是朝鲜半岛外来者,而非朝鲜半岛固有政权。
历史上高句丽的扩张不止让百济和新罗感到恐惧,隋朝同样受到威胁。高句丽支持北齐残余势力侵扰隋朝边境的同时,还与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在隋灭陈期间,高句丽乘机争夺控制东北各族,在隋朝的辽西直接挑起事端,隋朝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隋朝发动了四次对高句丽的战争,都以失败或议和告终。隋征高句丽失败的一个原因是炀帝轻易相信高句丽能够被安抚,数次战时犹豫,因此给了高句丽喘息之机,剿灭力度不够,本文不细谈。
唐征高丽百济之战
唐朝建立以后,公元 642 年(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杀掉高句丽王建武,改立王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总管军政,联合百济进攻唐朝属国新罗,新罗派使臣到长安求救 。唐太宗以2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并亲赴前线督战。高句丽击退唐的进攻 ,但战死四万兵士,国力大为削弱。
公元 649 年唐太宗去世,高宗李治即位。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都遣使朝贡。
公元656年,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占领了33座城 。新罗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公元 660 年唐灭百济,百济王义慈与太子隆投降,唐在百济设五个都督府。公元 661年百济旧将福信联合日本出兵包围在济都城的唐军。公元 663年唐军大破百济余军和日军,平定百济。
公元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其弟男建、男产争权,驱逐男生。男生走据国内城(集安),派他的儿子赴唐求救。唐高宗接应男生投奔唐朝,重兵进攻高句丽。公元668 年9月,平壤失陷,高句丽终亡。
高句丽灭亡后,唐王朝将一些归附、投奔唐朝的少数民族部落安置于营州附近,以羁縻制统辖之。唐分高句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又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领兵二万进行统治。但因高句丽人不断反抗,唐朝改用以高句丽贵族统治高句丽人的方法。
677年唐朝启用原高句丽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并封他为朝鲜王,遣返回辽东。被遣散在中原的高句丽人也被命令一起回辽东。高藏回到辽东后暗中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后被召还京师长安,后被放逐邛州而死。被召回辽东的高句丽遗民又重新遣散于河南、陇右诸州。原留居于安东城附近的高句丽遗民则散入新罗、靺鞨和突厥。
此后,新罗占领高句丽的南部和百济,在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一国家。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统一国家的建立,这才是今天朝鲜的来源。统一的新罗进一步效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健全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新设和扩充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完备九州五小京制和郡县制等措施。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独立的三韩民族国家雏形基本出现,经过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的发展,朝鲜半岛最终演变成为了与古代中国同质的国家政权。
对于内化和效法古代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后趋于独立的三韩民族,古代中国坦荡地采取“来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确保自身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前提下,追求实现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和平共处。
由此可见,隋朝四征高丽,唐朝三代征服高丽,都是为了边疆稳定,是中央政权为保卫辽河流域及东北地区控制权与分离出去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内部斗争,而非与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发生战斗。而且,唐朝支持了朝鲜半岛新罗政权的壮大,并帮新罗政权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对于几百年间高句丽与中国王朝的恩怨史我介绍完了。我认为,不论是夫余,还是高句丽,都是传统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政权始终是受中原王朝节制的。哪怕是桀骜不驯的高句丽,都被挤压打垮撵到到朝鲜半岛上去了,还要时不时向中原王朝臣服。这说明中原各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都属于国内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同化了大部分高句丽人,但失去朝鲜半岛上的汉四郡部分土地,扶持起来长期与中原王朝友好相处的半岛原住民政权。
如果对我的观点持有异议是很正常的。下面我从文化角度说明高句丽国家和人民是什么样的存在,以此强化我的观点。
五、高句丽是高度汉化的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中原的先进文化给高句丽社会以巨大的推动,促进了高句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高句丽国内流行儒学,通用汉字,佛教、道教广布,经济、文化都有较高成就。
早有学者指出:新罗统一之前,朝鲜半岛的古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北部是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系,从乐浪夷经古朝鲜(箕氏、卫氏)历乐浪诸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带方)至高句丽;南部是以韩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系,从“三韩”(弁、马、辰)至“南部三国”(百济、加耶、新罗)。
朝鲜半岛自古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是高句丽“南进”朝鲜半岛,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格局,对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政权,甚至于日本的文化,均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由高句丽“南进”乐浪郡、带方郡而进一步承袭中原王朝文化,并使百济、新罗等政权吸纳承袭了汉文化的高句丽文化。高句丽的“南进”战争造成了朝鲜半岛三国文化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是由高句丽所主导。由高句丽“南进”所致的文化传播, 对于日本列岛的文化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佛教通过高句丽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高句丽文化向南传到百济和新罗,进而跨海传入日本列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包括佛教等宗教或思想以至墓制、建筑、绘画、工艺、雕刻、音乐和宴喜等始终在影响日本文化。
以下我们举一些文化上的实际例子。
1、高句丽史的学术研究肇端——集安“好太王碑”的发现。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清绪三年(1877 年),集安的关月山于荒草漫野之中发现了高句丽“好太王碑”,自此尘封已久的高句丽文明得以重见天日,由捶拓“好太王碑”而引发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热潮。
好太王碑及拓片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19代王碑刻,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高6.39米,四面刻汉字,隶书。自右至左竖刻,共44行,满行41字,共l 775字。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好太王碑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在我国书法史上是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
2、韩国中原郡出土吐的的“中原高句丽碑”。
中原高句丽碑
1979年4月8日,韩国檀国大学博物馆学术调查团在中原郡农田里发现的高句丽石碑。正面碑上面刻有“高丽建兴四年”字样。但是这个 “高丽”是“高句丽”的简称,与其灭亡250来年后出现的高丽朝鲜王朝没有一点承继关系。
3、集安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和盖顶石壁画。
高句丽墓室中的北斗七青(星)图
该壁画用隶书写了“北斗七青(星)”四个字,反映了道教对高句丽文化的影响。
4、高句丽都城均曾仿照长安、洛阳等中国都市布局。
参考图: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壤市区内的长安城(高句丽古城)平面图
高句丽是全方位学习和承袭汉文化的东北亚少数民族,其主体部分已融入汉族或国内其他民族。
六、不做农夫历史学者。
高句丽进入朝鲜半岛后朝鲜考古资料很难取得。公元 427 年,高句丽迁都至朝鲜半岛平壤(今朝鲜首都平壤),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随之南迁,因而在今朝鲜地区保存有大量高句丽的历史遗迹。由于朝鲜学术具有封闭性,无法掌握第一手的考古资料,使得高句丽最难所达南部疆界的考证具有困难。
同时,半岛国家和日本某些学者罔顾汉文化始终是东北亚文化的主导者这一事实,企图争夺东北亚历史研究的话语权,怀有其他用心,妄想浑水摸鱼。
当下朝鲜的研究多将我国东北边疆民族及其政权完全纳入朝鲜史的体系之内,属于带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作品。其中有的研究完全歪曲了历史,如孙永钟的《高句丽史》论述高句丽反对隋唐的侵略斗争,其观点令人难以接受。日本朝鲜史研究会编纂有《朝鲜史入门》认为,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是在与古代中国抗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独立国家,此观点脱离了古代东亚地区朝贡体系的实际历史情况,因而显得非常荒唐。
1937年,美国学者富路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上发表《朝鲜对中国历史记载的干预》文,这是世界上最早探讨朝鲜明清时代书籍辨诬的专题论文。朝鲜的书籍辩诬是赤裸裸地篡改朝鲜真历史,并要求明清两朝按照朝鲜的意图修改中国史书。这种奸计并未得逞。看来后世某半岛国家喜欢篡改历史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囿于篇幅,本文不再介绍。
作为邻国,我们希望和平相处,人民友好往来。但是对于历史,不要做农夫历史学者——不在原则问题上争夺自己的话语权,总是谦谦于人。但别家历史学者绝不会因此高看你一眼,也不会安着好心承认历史真相。言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