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B站的《后浪》演讲,我突然理解了中年人

花事不了

就 爱你活色生香的样子

01

一波热浪突然涌来,是B站一份给年轻人的献礼演讲《后浪》。演讲者何冰生于1968年,他以“叔叔们”、“阿姨们”的身份对长江的后浪们发出了慷慨的赞美与寄予厚望。然而据说《后浪》的演讲只感动了日落山头的中年人,而真正的年轻人95后、00后们,都在心里暗自嘲笑:切,这什么玩意儿,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说教,你们不懂年轻人的世界!

我却突然在这个时刻理解了中年人。

年轻人的自我与个性,与中年人的忘我与妥协,其实本质上并无区别。任何一种能长久地支撑人的力量,都是来自于另外的人。

我们善于安慰失恋的朋友:分手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精彩。我们与时俱进,赞赏先进的老人不帮儿女带孩子: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有自己的世界,不要一辈子围着儿女打转。

可是我们没有深入去想,人这一辈子活下去的动力,究竟是靠什么维持?

是靠一个人过得精彩吗?是靠兴趣爱好吗?内心再强大的人,也许都未必。

说到底,都是一种与他人产生深切联系的关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留恋。

假如,我在乎的人和在乎我的人都在这个世界消失了,我想我并不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吸引人之处,我随时可以离开,不会遗憾。美味佳肴、人间美景、优雅美丽,这些统统都将失去意义。

分手后伤心欲绝的人,不能嘲笑他软弱;年老了只顾着带孩子的人,不能嘲笑他没有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帮儿女带孩子,他们活下去的动力与信念,就是帮助一代人传承下一代人的使命,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也是精神寄托。

出去交朋友、和其他的老人一起去跳广场舞、去旅游,是一种获得乐趣的生活方式。在家带孩子、帮子女做饭、照顾家里,也是一种获得乐趣的生活方式。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希望并崇尚生活的乐趣来源于别的事物,而不是依附于另一个人。

但是,人能带来的满足感,是物所不可比的。出去旅游、交朋友、开心玩耍的老人,也是因为结识了其他的人,找到了一个集体,多了一份归属的感觉而心怀愉悦的。相比来说,跳广场舞本身、出去旅游本身,都只是一个载体而已,脱离了与人的打交道,就变成了一件忧伤的事。不信,试试空无一人,自己一个人出去独舞的感觉,试试没有圈子,孤身启程去往陌生的城市旅游的感觉。

年纪的增加,会放大这种对他人的依赖。那些不愿意出来走动,喜欢在家抱着孙子唱歌的老人,其实他们也是在享受生活。只不过这种与人的联结,相比外面的世界,他们更喜欢投射在小孩子的身上罢了。

如果一个人,即使有很多兴趣爱好,但是没有人去爱他,他也没有人可以爱,那这个人终究是不快乐的。他对这个世界,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感情。

人的感情寄托最终是要回归到另一个人。这里的另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父母亲人爱人朋友,也可以是孩子。

我们很善于劝说别人:不要一辈子都围着孩子转,要为自己而活,不要说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类的话。

但很多时候,为自己而活的动力,往往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把感情寄托在孩子身上,往往是最容易收获的成果。

这其间,已经很难分得清这一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两者已经互相纠缠不清,既是孩子的一生,也是成人的一生,两者互相成就。

所以,没必要认为“活得自我”就是很高级,“为儿为女”就是失去了自己。因为归根到底,人的精神寄托都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外物皆不可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