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脾俞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zLzMwMTQvMjE4ODU1NzQwXzJfMjAyMTAzMzAwMjU0MjM4ODA=.jpg)
【穴名释义】
“脾”,脾脏;“俞”,指背俞穴,即脏气转俞之处。本穴为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定位取法】
俯卧,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肩胛骨下角水平定位第7胸椎棘突后,依次向下数至第11胸椎棘突,其下方旁开1.5寸取穴。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zLzMwMTQvMjE4ODU1NzQwXzRfMjAyMTAzMzAwMjU0MjQ0Mjc=.jpg)
【穴性特点】
本穴乃脾脏之背俞穴,为脾脏之气输注之处,与脾脏关系密切。具有健脾和胃,扶脾统血,清热止血,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 “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脾俞、胃管,主黄疸。”《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医宗金鉴》: “小儿慢脾风证。”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穴位。
【主治概要】
1.本穴为脾脏的背俞穴,脾与胃相表里,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完谷不化及现代医学的胃溃疡、胃炎、胃下垂、神经性呕吐。
2.脾主统血,脾俞具有统血、止血的作用。故本穴可用于吐血、便血及现代医学的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3.脾主升清、主运化水湿,脾俞具有清热养肝、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肝炎及水肿。
4.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可用于治疗背痛、胁痛。
5.现代研究表明,本穴埋线对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很好疗效;针刺脾俞对糖尿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一般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但也有的健康人1日要排便1次以上或3~4日才解大便1次,这些也属正常现象。腹泻系指原来排便习惯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两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针灸对急、慢性腹泻均有效。
(1)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 0.8寸,可配以胃俞,两穴得气后接电针,选用疏波,频率2~5赫兹,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2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此法适合实证腹泻的治疗,呕吐者配以内关、公孙;腹痛者配以关元、神阙。
(2)温针灸法:采用30号2寸毫针,直刺0.5~0.8寸,得气后将直径约1厘米,高约1.5厘米艾卷置针柄上施灸,灸2壮,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此法适合虚证腹泻的治疗,脾气虚者配以中脘、足三里;肾阳虚者配以肾俞、关元。
2.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因其发生发展和胃液中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溃疡中约98%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部位,并由此而得名。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痛、烧灼、胃消化不良、胃出血、黑便、有吐血、反酸、呕吐等,主要表现为有规律的疼痛,饭后疼痛一般是胃溃疡,空腹疼痛一般是十二指肠溃疡。造成溃疡的原因主要是胃酸过多,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是造成溃疡的主因。
穴位埋线法:在距离脾俞1~2厘米处的两侧,做好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利多卡因做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日, 1个月后可换对侧脾俞穴埋线。
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稳定在3.5~5.5毫摩尔/升。当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就会引起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持久的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及血管的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糖尿病主要分为4型: 1型占5%,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2型占90%以上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殊类型包括病因已明确以及继发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即在妊娠中后期发生的糖尿病。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1200万,脑卒中者500万,冠心病者600万,双目失明者45万,尿毒症者50万,预防糖尿病形势极为严峻。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或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10日为1疗程。以多饮为主配以太渊、肺俞;嘈杂善肌者配以中脘、内关;多尿者配以肾俞、太溪。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免疫性综合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2种,两者发病机制及表现有显著不同。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慢性型多为20~ 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针灸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疗效。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或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10日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