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对话规则和运行程序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将军亨利·罗伯特于1876年提出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主持者的规则、与会者的规则、提出和表达不同意见的规则、辩论的规则、表决规则等等。它的根本原则有五条:平衡原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制约领袖权力原则——集体保留一部分权力,抵制领袖的权力膨胀;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之后才能做出;集体意志自由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集体自身的利益、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罗伯特议事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小到小学的班会,大到国民大会,都因它而富有成效,大大减少了马拉松式的长会与毫无效果的争执。
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对话规则和运行程序。
一、设置介入班会对话的运行参数
讨论、对话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讨论、对话没有程序、规则,协商就可能成为没成效的扯皮。组织班级讨论时,尤其是讨论一些事关全班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时,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就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对话讨论交流机制,让学生明白自己介入讨论的适当时机和正当权利。比如,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彼此听清楚对方的观点,并作出客观的判断——有哪些合理的元素,有哪些不完善、不可靠的观点,还有什么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有了理性评估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资格与权利选择发言的时机与场合;还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发言时不能插嘴,不可以打断别人正常的发言;要让学生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不会出现意气之争。当然,刚刚启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学生对于介入的时机和分寸把握得不一定很准确,需要班主任监督对话的运行程序,合理分配学生的发言权。通过合理地分配发言权,规范班务对话流程。同时,班会对话应该是单线进行的——在一个时段内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出来,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暂时无法解决,就先搁置起来,然后才能对下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果有人发言偏离主题,就及时提醒,使讨论回归原先的正常轨道。为了帮学生更好地把握参与发言的时机,教师还应及时提醒学生作自我评估或小组评估,确认发言的质量,明晰是否有发言的必要。
二、允许班务研讨话题的适时置换
美国国会开会讨论事项,有这样一条规则:如果某个事项在会议讨论中引起激烈争议,正反两方面一时难以分出高低,会议主持者就应宣布将问题事项“搁置”——暂时放下来,请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将它“召回”并进行“返工”,尤其是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开会商议和表决。因此,美国国会的会议不时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断”的现象,致使有的决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项搁置的规则,在讨论班级事务时也可适当运用。讨论一个议题,若班上形成两派意见且双方都准备不足,出现低水平的胶着状态,这时班主任就可以适时举起休战牌,等双方准备充分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班级事务决策的质量。否则,继续讨论只能是相互拆台、逞强斗勇,而不是以理服人、有根有据。对有些班级事务的不同观点,应该允许长线对话。随着思考的深入,分歧自会缩小,考虑必趋周全,有些问题也许会不辩自明。除了搁置外,在班会上还可以尝试拆分话题:如果一个班务管理的话题非常大,可以通过全班的讨论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这样讨论问题会更中观(或微观),更明晰,更集中,容易形成决策成果。
三、厘清班级事务决策的背景
学生对所讨论的班级事务的背景毫无所知,讨论只能是浅层次的,或者带有偏见,具有片面性。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班级事务决策而言,必须事先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在开会前,须认真指导学生熟悉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不但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不同的论点及大量的背景事实),而且要提前告知对话或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充分地预热——全面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提前做一些思考。学生有备而来,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讨论才能深入,发表的观点才能有智慧含量、思想深度。另外,学生对问题的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应让他们有缓冲的时间。对于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要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通过对话、深思,再对话、再深思,对边缘的观点进行审慎的复核。只有在明晰的文本背景上展开对话,才会更合理、更明智、更慎重,才能作出最优化决断。
四、设置缓解观点冲突的有效机制
完美的班级事务讨论应该是和谐的,班会中的对话应该是高度必要的。我们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吸纳、互相补充、合作完善,要防止讨论异化成针锋相对的战场。世界是多极的,自然是多样的,班级也不是单极的、一元化的。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吸纳其中的可取之处,是新时代学生应有的姿态。在班级对话运行过程中,设置一些预防冲突的缓冲机制非常必要。开班会或决断班务时,我们必须执行单轨的对话路线——不同观点的流通渠道主要指向班主任,或选举出的班会主持者。有不同的意见可向主持者诉说,并在主持者那里实现融通。有分歧的双方最好不进行正面交锋,避免出现相互攻击。在讨论过程中,班主任要当好协调员的角色,公正地予以裁判。这样做,是教育的必要,更是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五、遵循班务协商的平衡原则
新教育的班务应该体现一种“协商班务”。它力求保护班级的“生态多样性”,既尊重多数派的观点,也包容少数派的意见,甚至是一个人的想法,从而维护公平、公正对话的班级秩序,最终保护所有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学生的话语权。平衡原则的核心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持不同观点者的权利。为此,对班主任或班会主持人的权力要加以有效制约。他们的职责主要限定在分配发言权、维护班级对话的程序等方面,而不是强行使自己的意见成为全班的共识。当两派意见相左时,班主任必须让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权。当有多名学生要求发言时,与上一位发言者观点相反的人应获得发言的优先权。班主任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或作出自我调整,准备新一轮的对话。班级事务必须是在经过充分而且自由的讨论、协商之后才能确定。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发言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他人阐述、坚持、保留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对话成果只能在每位学生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由产生。因为所谓的表决必须是审慎的“少数服从多数”。事实上,在充分的交流之前,多数和少数未必明朗,一开始看上去是“少数”人的看法,完全可能在问题明朗之后,转变为多数人的共识。
(来源:中国校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