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茶禅一味”怎么理解?
说茶网2017-08-13 11:55:02
唐宋以来,维系中国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禅宗的密切关系者,一是茶,二是诗。茶是维系其生活方式的物质纽带,诗为维系其精神生活的情感纽带,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学说:一是诗禅论,一是茶禅论。
一、禅与茶
禅为何物?禅家对“禅”的诸多解说,集大成于释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一: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种“禅”,是心境,也是思维方法。它以“妙万物”为内核,以“静寂”为基本途径。其基本特征,在于静思寂察,在于一个“悟”字。所谓“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
悟者何也?吾心也。茶修与禅修,关键在于以茶、禅之修炼,感悟心灵,净化心灵。禅宗主“悟”,“悟”是禅修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北宗的“渐悟”,还是南宗的“顿悟”,皆以“静寂”为心境,以“妙悟”为思维方法。“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达到“妙观万物”的人生境界。
茶禅者,以茶参禅、以禅修身之谓也。以茶参禅,修身养性的茶禅论,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以禅喻诗、以禅论诗,宋人有“诗禅论”。严羽《沧浪诗话》乃倡言“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者云云,认为诗道与禅道,全在“妙悟”。与此相对应的“茶禅论”,即茶道之通于禅道者,亦在于“妙悟”,在于“本色当行”。
茶禅之所以“一味”,首先在于“妙悟”。品茶在于“悟”,就是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参禅也在于“悟”,参悟佛理,参悟人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槃境界。茶在品,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缘、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蕴涵着的文化心态、人文意识和茶禅境界。而要达到这种茶禅境界,自然在于“妙悟”。
其次在于“本色”。妙悟,是以茶参禅活动中的一种高妙悟性,一种审美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以“本色”为特征。所谓“本色”,是指本然之色。茶的本色,来源于天地自然,是绿色生命之饮,是人类的健康之饮,它是天地的赐予,自然的造化。禅的本色,在于自然,在于人的本然,是佛心,是善心,是菩提之心,是阿弥陀佛,是君子之心,慈悲之心,怜悯之心,是普度众生的救世情怀。
第三在于“当行”。茶业,属于绿色产业,民生产业。绿色产业,必须道法自然;民生产业,必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不可以违背人类饮食生活规律,大肆进行商业炒作。这些皆与佛教禅宗相符,与茶业、茶情相符,与社会人生真谛相符。一句话,当行就是品茶与参禅,必须符合茶道和禅道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法。品茶悟道,参禅悟道,茶禅一味,正是因为茶与禅的本色当行相通,注重“妙悟”之思维方式之高度融合性,在于品茶参禅达到的人生境界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在于茶性与佛性之统一。茶味与禅味之相通,佛性以苦,为释家苦、集、灭、道“四谛”之首。茶性者,清心也;佛心者,善心也。茶以苦为美,陆羽《茶经》指出:“啜苦咽甘,茶也。”乾隆皇帝说:“茶之美,以苦也。”饮茶的最佳口感,多以为“清苦”。“苦”者,味也,良也,甘也,美也;甘美良味之谓“苦”。茶性之苦,与佛教“四谛”之苦相一致。故佛教徒而有“苦行僧”之谓。人生多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苦短,先苦后甜。茶之啜苦咽甘,意味着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二、“茶禅一味”的规范性
“茶禅一味”之说,乃是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故从文化角度来考察,“茶禅一味”具有三个明显的规定性:
一是茶之清淡自然与禅之正法眼藏的完美统一。茶修禅修,本性自然;机缘弥勒,佛光离合,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无论是茶人修炼,还是寺院禅,或者是居士禅,而或是无字禅还是文字禅,其茶禅一味是由于茶与禅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茶禅一味,将中国茶文化义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上,是茶之流韵,禅之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宁静澹泊之美,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如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如月色之柔美,白云之飘逸,如钟鼎之古朴,茶韵之流香。
二是茶禅一味源于佛教禅宗之无字禅与文字禅的完美结合。禅宗的传播,从无字禅的“不立文字,口耳相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都是强调禅宗不同流派的传经弘法,全赖佛教僧徒之口耳相传,无字禅大行其道。若没有文字禅的崛起,寺院茶寮,只是佛徒喝茶之所;茶亦是佛徒祛除睡魔的饮料而已,不可能提升到茶禅文化的层面。唯有圆悟克勤《碧岩录》和惠洪《石门文字禅》,才使禅宗过渡到文字禅。这种由无字禅向文字禅的转变,使《碧岩录》成为“宗门第一书”,以“茶禅一味”为核心的茶禅论,才能够得以成立。如不恪守“茶禅论”这一学说,一味屈从禅茶的物质属性,或者将“茶禅一味”改成“禅茶一味”,势必阉割其文化灵魂,摈弃其赖以确立的历史根基,使历史积淀而认定的“茶禅祖庭”,变得是是而非,争论不休。
三是茶禅一味出自于“悟”。禅道在于悟,茶道亦在于悟。“悟”是茶禅一味的核心。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样。品茶讲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围;参禅要求心态平和,心灵宁静。无论僧侣或文人,其茶禅之心与茶禅之境,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品茶也好,参禅也好,都是一种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三、茶禅与禅茶
汉语词序,相当严谨,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茶禅耶?禅茶耶?此乃两个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不同概念。
茶禅,属于文化范畴。茶禅一味,是圆悟克勤对茶文化与禅宗文化密切关系的一种概括,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或曰“茶禅”是并列关系,非也。茶禅一味从来不是并列词组,而是偏正词组,是以茶参禅,以禅修心之意。何谓“一味”?有人会说“一个味道”。一味,是纯一、专一、无兼味、无杂念的意思。茶禅一味,就是以茶参禅、以禅修心,必须纯一专注,无杂念,心无旁骛,达到无兼味的茶禅境界。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谛之所在。夹山和尚问“这一碗是什么?”你可能回答“是茶”,如同五祖拈花问这是什么,僧徒回答“花”,唯有惠能微笑而不答。宗门大禅师品茶悟道,参禅论道,所问所述,看似平常话,意蕴深邃。赵州和尚的“喫茶去”,夹山和尚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日本珠光和尚回答一休大禅师的“柳红花绿”,都是禅门以茶开悟、以禅修心的典范。今人若从字面去解读,从概念去诠释,只会越解释越糊涂。
文化研究有其特定的历史规范性,圆悟克勤《碧岩录》和惠洪《石门文字禅》等禅宗文献,乾隆皇帝对茶禅寺的命名,均以“茶禅”。茶禅一味,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与人生感悟,不在于品,而在于悟:以茶参禅,在于悟;以禅心品茶论道,也在于悟。佛教禅院,从来就是清净自然的佛祖传经圣地,也是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场所之一。寺院茶寮的设置,本为僧徒们驱除睡魔,潜心念经拜佛,从来没有去思考这茶寮煮制来的茶,是禅茶还是福茶?当今之世,资本主义全球化环境之中,社会浮躁,人心浮躁,人们利用其联系,结合旅游业之需,大力开发寺院禅茶产业,皈依佛门,皈依禅心,以安宁社会浮躁,清静人心焦虑,本无可非议,但为了突出寺院,突出禅意,开发“禅茶”,走产业化、市场化之路,而背离祖训,使“禅茶一味”大行其道,谬种流传。此种寺风不可助长,文化观念不可混乱;茶文化界若是非不分,附和追捧之,则不可理喻了。原题《茶禅一味还是禅茶一味?》(作者:蔡镇楚,来源:新浪微博,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