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销上万单的盒马爆款,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说起如今最具话题度的生鲜电商,非盒马莫属。
一年要上七八次热搜,几乎占领了都市青年的厨房和冰箱,研发速度堪比“快时尚”, 一年毛估估要上新2万多款产品。

我们身为盒马的重度用户,从2年前就开始写盒马测评,但今天除了简单种草拔草之外,我们更想来扒一扒,这些食物背后的门道:

  • 每年这么多的新产品,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 究竟研究员的脑洞得多大,才能做出这么多网红爆款的?(以及为什么雷也这么多?)

我们直接杀到了盒马总部,深入采访了他们的研发负责人……得到的信息量非常大,甚至有不少堪称财富密码的产品经理内幕。
当然,全网传遍的研发人员笔试题,我们也帮你问了,是真的。:)
⚠️例牌声明:以下内容,不含任何广告⚠️
只想告诉你
每天买买买的盒马产品
究竟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盒马的上新速度,到底有多快?
作为一个长期自费测评盒马产品的公众号,我们每次都要感慨:盒马也太勤奋了!!!
但大家看文章也能发现,几乎每次测评时的黑榜红榜,都能各占一半篇幅。
直到问了盒马产品经理的KPI,我们纷纷表示“也难怪……”,上新频率太快了!
光是盒马工坊(熟食半成品类),一年就要上新1300多款,换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周就要出一款新品。
实际情况往往是几个产品并行研发。
这是什么概念呢?传统大品牌上新,从前期调查到产品研发,再做完各种第三方检测,一个产品至少要花一年,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打磨。
就连我们身为一个半互联网属性的美食电商公司,开发个产品都得吭哧吭哧六到八个月。
而在盒马,整个过程可以被压缩为一 个 月。
在上新速度这么快的情况下,踩雷的确难免……当然,上新和迭代速度快,意味着容错率高,更有可能看到有意思的产品。
到底盒马的产品经理脑洞得多大
才能研发出这么多产品?

平时刷盒马,是不是常常能发现一些超前的产品概念,不太日常那种?比如低温慢煮、醋爆珠、冷泡汁……

我们编辑部内部交流时候,也常常感慨能在这个app里挖选题。

怎么做到脑洞又快又多?看看这份网上流传的盒马招聘要求,你就懂了👇:
替你们概括一下重点(说实话这很像是我们对编辑的要求……):
能吃!(每天试吃10 种新品)
懂吃!(从路边摊到米其林都得了解)
有网感。(每天刷3小时社交媒体,会搞网红款)
懂吃会吃这两点,无须多言。更有趣的一点,是连产品经理也要有网感,懂得追热点。
还记得去年的联名面包系列吗?......每一只都感觉网红元素多到溢出,而实际吃起来,每种食材的味道又很薄弱。
看看他们的烘焙产品线,就能明白个中道理。咸蛋黄芋泥啵啵粽子、爆浆泡芙,以及喜茶联名的阿华田青团,哪个不是消费热潮中心的流量词?
产品经理很实在地透露:“我们也会通过大数据,看什么口味最热门。”
就拿今年野格白桃小龙虾来举例吧。做这款产品之前,研发员把抖音最火的野格配方,全部试了一遍(加旺旺、红牛、冰红茶等等),但都不太满意。
寻找灵感的时候,干脆拉出大数据,看看某宝上最火的口味关键词:白桃乌龙排第一。于是,买来XX森林的白桃气泡水 乌龙茶兑了一下,居然跟野格的草本酒香很配!
也是没想到,能把白桃这种老网红口味做出新意,靠的是这样的海喝战术……
所以,“长胖”在盒马真的算工伤,半年胖20斤以上有“补贴”。

据说早些年研发喜茶青团的时候,就把喜茶全部产品喝了一遍。
对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爆款,进行重新拼贴与解构,也是产品研发的重要灵感来源。
比如一度火到要代购的百香果柠檬冷泡汁,就融合了两大网红元素:抖音上很火的百香果鸡爪,和奶茶。
先说酱汁。一般市面上的懒人料包,很少有一盒里出现3种不同的酱包形态:果酱、辣椒酱、酱汁。
为了做这个产品,研发人员要找3条生产线,分别完成3包酱料的生产。虽然我们测评时,觉得它味道还是可以改进……但说到脑洞和供应链方面,盒马水平的确是高。
为了能够直接让用户把食物放进杯子里加工,做到连“碗都不用洗”的懒人程度,他们还找到乐乐茶的同款供应商,用奶茶杯做成酱料的包装。
害,毕竟还有什么元素,能比奶茶更贴近年轻人的日常呢?
而做青团、粽子、月饼这种时令性产品的时候,他们更关注话题性。也就是说,能不能出圈,能不能自带流量。
丧心病狂的螺蛳粉青团,就是典型代表。
但平心而论,盒马也是出过创意和工艺结合得比较好的产品,去年中秋节的大闸蟹醋爆珠月饼算是个范本。
一般吃大闸蟹,习惯搭配姜丝和醋嘛,但如果直接把醋加进馅料里,会把苏式月饼的酥皮泡软。他们尝试了很多方式,最后决定把姜醋裹进食用海藻胶做的外衣里。
我们一直以为,醋爆珠的灵感来源是分子料理,没想到,其实是交大硕士研究员读微生物专业时,学到的“包埋”技术。
据说研发过程非常严谨:爆珠的大小、浓度、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连每咬一口掉落的饼皮碎屑大小也经过精准计算……
这个创意后来延续到蟹粉小馄饨上,不过十几块钱就能吃到。
虽然每次出品水平波动挺大的,比如,不是每只小馄饨都有醋珠。:(
除了紧跟网红风潮,研发口味也得考虑全国各地的偏好。
像是小龙虾,酱料都在工厂统一炒好,然后把样品寄给全国14座城市的研发员,调试味道。
一般只要在总部固定好配方,就能一键拷贝到全国上新,唯独重庆和成都两个地方有点特殊,必须加麻加辣
更有趣的是,研究员发现南北方对“辣”的理解完全不同:
西北是干辣(油泼辣子),湖南喜欢香辣(炒辣椒),重庆要麻辣(火锅),成都的辣呢,底色里带点甜(钵钵鸡),广东和上海的辣,更多起点缀提味作用,通常只是桌面上的一小罐辣椒酱……
所以,他们还针对不同地区的偏好,开发了七八种辣椒制品,包括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的,甚至还有一种来自非洲卢旺达的火山辣椒,辣度高达30万SHU(SHU是衡量辣度的单位。大家公认比较辣的指天椒,大概在5-10万SHU),吃起来却有独特迷人的果香。
图片来自盒马App
既要强大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了解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采访完产品研发人员,我们一致认为觉得,这份网传的试题也太简单了……

那么,做爆款到底有没有方法论?

软磨硬泡之下,产品研发人员们表示,有的。最核心的思路,就是跟市面同类产品做出差异化。
比如我们之前推荐过的爆款大果粒果酱,前期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他们发现零售端来看,果酱销量是逐年下降的,但餐饮行业端的需求,却很旺盛(看看满大街流行的水果茶)。
换句话说,也许不是消费者不爱果酱了,而是这个需求没被满足。
调查完竞品发现,市面现有果酱都太甜腻,不太符合现代追求健康的风潮。
于是,他们想做一款特别的果酱:希望它有真实自然的水果味,看得见的大果粒,以及,0添加蔗糖。
成品的确做到了。看着这个配料表,普通人顶多会觉得,挺干净的,果肉含量很高,但在专业人士看来,重点根本不在这里。
先理解一个原理:不加糖,果酱就很难形成凝胶质地,尤其是草莓这种果胶含量偏低的水果。
所以,这款果酱真正的工艺难度在于,靠果汁PH值和钙的微妙平衡,达到凝固反应条件。然而每批水果的PH值都不同,需要手动调节。要知道,工厂流水线不比家里熬果酱,一锅没调好,报废量就是几百公斤。
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巧思,是苹果汁的运用思路。
我们当时看配料表就纳闷,为啥果酱里要放苹果汁?在食品行业里,苹果汁一般是用来“作弊”提高总体果汁含量的,因为它的成本最低。而这里用来替代白砂糖,给果酱增稠,不仅甜度降低,果味也更丰富了!
类似的例子,包括我们之前推荐一款原切培根,主打不含亚硝酸盐和色素。没想到……实际上卖得很差,因为颜色不够粉嫩好看:)
连代工厂都看不下去,来劝:“你看荷XX那些大牌都加了亚硝酸盐,不也挺好的!”


还有一些产品,会从口味上找差异。
比如我们也推荐过的有机沙棘酸奶。首先,市面上就很少看到有机酸奶,因为有机奶源直接做成鲜奶,溢价是最高的,而酸奶多了一道发酵工艺,损耗风险更大。
其次,沙棘这个风味,非常小众。
这是他们在奶源地发现的一种特色水果,有独特的酸香,但经过深加工之后,风味损失很严重,要把它做进酸奶里,对保鲜和工艺的要求相当苛刻。
沙棘得先熬成果汁,再提纯为果酱,才能跟酸奶融为一体。
包装更迭,也是做出差异化方式的一种。
这一款我们很喜欢的花生酱,因为不添加稳定剂,容易分层,所以盒马产品研发特别设计了这种包装,用之前捏一捏,就能很均匀。
插个题外八卦。问了专业人士,怎么看在母婴群体里很火的P牌花生酱?答:营销噱头居多。其实花生本身也不贵嘛,有点看不惯这种收割国人智商税的……
相比传统品牌,生鲜电商的产品迭代的周期更快,即使是在架的产品,也会不断根据反馈微调。尤其重要的是,看差评。
之前编辑部很喜欢的草原纯酸奶,也是这次采访才知道,原来发酵时间和温度,要根据四季气候微调,不然乳清容易析出。
有用户说不好撕,就换了新的酸奶膜;有人说太酸,后来的版本给配了蜂蜜勺。
所以朋友们!投诉和差评真的是管用的!
* * *
最后想说,作为美食创造者,产品研发似乎更多隐身于幕后,看似专业高冷,但其实卸下这重身份,也是个爱吃的普通人。
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是比我们多了一点知识,多了一点好奇。以及饮料只会买可乐和水,因为这两款产品,他们真的做不出来。:)
之后我们还会采访茶饮店的研发,有什么想问的,可以来评论区留言噢!
文 | eimo
后期 | Yuki
编辑|Mmr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