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第一?手第一? 浅析<胡琴改革琐谈>
《中国京剧》2000年第五期发表胡诚先生《胡琴改革琐谈》一文,文章中涉及到“琴第一?手第一?”的话题。拜读后,我印象颇深,感受极大。
从事京胡专业教学多年的我,在琴与手的比重上,还未做过数据的统计。从读书到教学,二十多年中,我接触了不少的同仁和名家,还有众多的业余爱好者。大家在一起,很自然地会聊到琴和手的问题,兴致大发时,还操琴演奏,相互交流。虽然用同一把琴,可是反映出两种效果:一、胡琴的音色和音量变了;二、操琴的姿势和手法变了。这就充分证明了胡先生文中所述的“琴是定量,手与手之间是变量”的论点。我很赞同这个论点,并认为这个论点比较准确,而且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哲理性,也是前人从未总结过的论点,是值得广大胡琴爱好者们深究细论的。
京剧艺术有着悠久历史,京胡作为一种古老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如此。几百年来,在制做京胡方面,名人书籍泛泛,名师不乏其人,可到如今,在选材、制做手法、各种调门儿的尺寸,乃至整体结构和工艺方面,均未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很多乐器生产厂家,为开拓销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立志于胡琴改革,还聘请一些文艺团体的琴师,组建乐器改革小组,目的是发展创新原有的古老乐器。例如,用钢管、铝合金管、玻璃钢、红木等材料,代替原来的竹琴担子和琴筒,并借鉴西洋乐器机械琴轴的结构,改装在京胡琴担上,用尼龙、超薄铝合金板、高强度聚酯薄膜等代替胡琴皮子,用纤维丝代替马尾。更有别出心裁者,采用现代电子高科技手段,设计和创造出世上独一无二的多功能民族拉弦乐模拟合成器(即京胡、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低胡)。还有将胡琴弓子“解放”出来,改成四根琴弦演奏,形状颇似马头琴,以扩大其音域。真可谓五花八门儿,无所不有,但却收效甚微。从众多改革者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如此之强烈,就反映出京胡的的确确存在着落后的一面。
到底“琴第一?手第一?”就这个问题,我坚定地选择前者,既然胡琴存在着落后的一面,肯定会经常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在这方面我感触甚多。经常同台演出的同行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开演前,精心地调整,认真地定音,反复试奏,直至认为最佳状态为止,但是开演后,舞台上若干个上千瓦的舞台灯通明,温度升高,边幕小风阵阵,使你演奏优美的曲子和唱腔时,胡琴皮子因干燥而发生变化,控制不住的噪音,来不及调试的音准,更谈不上手感了,连演奏情绪都荡然无存了,真让你束手无策,苦不堪言。只有一门儿心思抓住空隙调整胡琴。采用的办法,不外乎向琴筒内哈哈气,往皮子上抹口水,垫些海绵,更换大底盘琴码,若里、外弦五度音不纯了,就用左手指甲扣按琴弦的“祖传秘方”。但这些办法却保持不了三、五分钟。我曾经试用核桃油擦拭在琴皮上,相对稳定时间略长一些,但时间久了,特别是夏天,很容易沾上松香,还需用酒精擦拭皮面,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实不可取,但确又难于摆脱和解决舞台上出现的问题。也难怪,在老唱片实况录音里和现在演出过程中,常听见琴师们调琴定音声。即使在百人大乐队中,或在现代高科技的音响中,调琴的陋习也暴露无遗。
综上所述,具备大众所认可和统一标准的超稳定性琴,才是作为衡量演奏员的功力及水平发挥的依据。我认为这是较为合理和科学的,也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所以,琴是第一因素,手是第二因素。换言之,有千里马,还需有能力的千里人,千里马是衡量和体现人能力的标准和依据,有能力的千里人,却不具备千里马,又何谈千里人的能力呢?正如国际钢琴和体操比赛,参赛者一律使用国际指定和认可的统一标准琴和器械作为依据,来衡量你的技艺的水平。有朝一日,胡琴改革真能达到一定标准的话,那些“我不适应这把琴”的话,恐怕再也不谈了。同时,也能改变以前使用过去的琴,在舞台起急冒火的状况。因为,新生事物的产生,就意味着冲破陈规旧律的保守思想,故而,京胡改革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