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寿眉常见,为何老白毫银针这么稀罕?村姑陈说出4大原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又到高考季。

虽已时隔十几年,但那些感觉从未忘记。

成绩,名次,焦虑,熬夜,压力,迷茫……

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熟悉的低气压还是会扑面而来。

福州闷热的夏天,不透气的校服,额头上的细汗,周围同学的奋笔疾书,教室里安静到只有卷子的哗哗声。

无疑,这些经历是唯一且难得的。

可高考,却并非通往成功唯一的路。

它是选拔考试,而不是资格考试,每一个学校招的人是固定的,也就代表着,有人成功,就肯定有人失败。

失败可不可怕?那当然是可怕的。

但还有一句话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

也在此祝愿所有的考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自觉地,让自己想到了老白茶当中,那位频频落榜的学生,白毫银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喝茶榜单”上,老银针的名次大多排在后位。

听很多茶友反映,只闻其名,不知其详。

市面上现存的老白茶,大多是老寿眉,老牡丹也能偶尔见到影子。

唯独这老银针,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感十足。

不禁让众人感到怀疑,“难道这白毫银针只能喝鲜,不值得久存?”

事实,远不止如此。

《2》

老银针少见的原因一:产量低

记得有不少茶友,曾经吐槽过白毫银针的产量,实在是太少了。

尤其是高山白茶,重点在精而不在量。

因此,产量便成为了白毫银针的“硬伤”。

每年的春茶季,是白毫银针采摘的旺季。

按照白茶的采摘顺序,开春第一拨采摘的是白毫银针,其次是白牡丹,最后是春寿眉。

而到了秋季,则是秋寿眉担当主力军。

因为此时白茶树上的养分,已不足以再支撑芽头的大量萌芽。

也只有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候,冬眠结束的茶树蓄势待发,才适合孕育新的芽头。

并且,白毫银针的采摘要求严格,采摘期也较短。

芽头必须是饱满肥壮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瘦,不能有太宽阔的叶片,还有“十不采”等苛刻的要求。

采摘的时间,也仅仅只在春茶季的前7-10天左右,眨眼间就结束了。

上述原因,决定了白毫银针难以高产。

如此一来,白毫银针的产量,自然就比春秋两季皆可采摘的寿眉,以及春季采摘大部分,秋季可采小部分的白牡丹,低上许多。

因为稀少,所以能够被长长久久储存下来的数量,自然比不上寿眉和白牡丹。

《3》

老银针少见的原因二:需求量高

其实,过去能喝懂白毫银针的人,并不多。

大家都知道它营养丰富,价值不菲,可惜难以喝懂。

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在白毫银针身上,表现得清清楚楚。

正当自我安慰说,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却发现白毫银针的销量,在一路上涨。

看来,有越来越多的茶友开始喜欢上了白毫银针,喝懂了白毫银针。

透过表面的风平浪静,看透了它背后的波涛汹涌。

第一次喝白毫银针时,误会它“滋味淡”,也并不奇怪。

但反复品味,就能明白其中的鲜爽与淳和,绝非淡那么简单。

白毫银针的好,不仅在香气滋味,更在对身体的营养。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喜欢白毫银针的人多了,白毫银针的库存也就随之减少。

每到了上新之际,很多老茶客都在跃跃欲试,等待着将新白茶瓜分。

并且,白毫银针的产量本就不高,一边要满足大家日常品饮的需求,一边要被长期储存起来。

可想而知,最终能够被存为老茶的白毫银针,就更少了。

不过,也再次证明了,老银针是天之骄子。

《4》

老银针少见的原因三:资金问题

茶圈中,老银针好喝、价值高的道理,人尽皆知。

但众人并非不想将白毫银针存为老茶,而是出于现实原因考虑。

能否回笼资金,是很多茶商在春茶季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由于茶青都是现金收的,每家茶厂的成本投入都不小,资金压力亦是很大。

将大把的现金砸了进去,能不能收回来,能收回来多少,才是当务之急。

每一年,都要经历一次心惊肉跳。

为了赶着把投入的资金收回来,故而茶厂的老板们在每年的五六月份,积极地寻找着客户。

顺利找到了客户,尽快把成品茶卖出去,才能迅速回笼资金。

但若是选择大量收藏白毫银针,必然要囤货,积压库存,只收不卖。

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中的成本太高了,风险也太大了。

他们往往担心的是当下,如果资金无法流通,该如何生计。

存茶升值什么的,则是次要。

因此,有少量的老银针库存,在茶掌柜自己能力范围内存下来的,是正常现象。

或是一些不差钱的茶掌柜,资金充足,目光长远,故意存上很多的银针,成为老白茶以后再取出售卖。

可根据现实来看,毕竟这样的人在少数。

老银针,是沧海遗珠,凤毛麟角。

《5》

老银针少见的原因四:工艺难度大

众所周知,白毫银针是白茶中最顶级的品类。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白毫银针的加工过程,也是最具难度的。

这一点,与它自身的结构有关。

白毫银针的芽头,饱满肥壮,不是单薄的一层,而是好多层包裹起来。

如果用手去剥开芽头,可以剥开5-7层,其中层层叠叠,呈笋壳状结构。

而要用最简朴的工艺,将白毫银针的养分尽量多地保留下来,就不能心急。

低温慢烘,让芽头内外干透的同时,含水量达到国标规定的8.5%以下。

说起来,虽只有寥寥数言,但做起来却需要极精湛、极高深的技术。

如果温度太高,大火烘烤,确实内外都烘干了,但养分也被破坏了大半。

这样的白毫银针喝起来,汤水寡淡,内质几乎消失殆尽。

故而,为了赶早上市,某些黑心茶商便选择不烘干,萎凋后直接上市。

只靠萎凋,必然远远达不到国标中的干度标准。

而水分含量过多,注定了白毫银针难以久存。

别说三年了,光是三个月,就会发现白毫银针已经出现了受潮的兆头。

三年后发霉变质,自然是卖不出去了。

浪费了自己最好的岁月和年华,葬送在了超标的含水量中,徒留遗憾。

唯有工艺精湛,含水量达标,且经过良好仓储的白毫银针,才能在多年后仍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6》

白毫银针贵,是有原因的。

单凭采摘过程的不易,就足以决定其价值。

饱满肥壮的芽头,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这股冲劲,是其它品类鲜有的。

顶级的白毫银针,很少,能够被良好保存下来的,更少。

纵使身价成倍上涨,老银针也依然不慌不忙,犹如世外仙人,淡然处世。

经过岁月洗礼,成为了老白茶,体内的养分不减反增。

物以稀为贵,人是,茶亦是。

喝一泡便少一泡,经过了层层消耗,已经越来越少了。

因为稀有,所以夺目。

只要足够优秀,足够高精专,财富,机遇,青睐,不请自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