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在人间》(梁晓声)

       这几天在读梁晓声的《在人间》。
       这是一部新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装帧朴素大方,厚厚的上、中、下三部,做枕头都有点高枕无忧。
       据说这本书比较火,所以很多人推荐我看看。我这个人脾气比较古怪:越热越火的东西,一般不蹭。以目前中国的国情,蹭网红的热潮太高,手段千奇百怪,我有点怀疑。“浪大必有浊流。”这是我的观点。
       这本书在案头放了一个礼拜了,看完《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没有来得及去图书馆换书,我就把它拿起来看。到写东西这个时候,看完了上部,下部看了63页。
        怎么说呢?我有这样的感觉:读一本差劲儿的书,就像遭遇了一场婚骗:时间上,精力上受损不消说,心理上的失望和沮丧留下了双重阴影。
        这话可能很伤人——伤梁晓声先生,以及他的粉丝们,当然还有正在追捧《在人间》的读者们。其实,我后面还有一句话:中国当代文学,——如果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可以代表的话,跟世界文学还有不小距离。
        梁晓声先生的作品,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阅读。在我心目中,他一直和张贤亮等一样,属于中国当代“反思文学”的悍将。他的处女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是在《人民文学》上读到的,还在收音机上反复收听被录制的广播连续剧。可以这样说:崇拜备至。               1993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在文艺路旧书市场四处搜罗,把刊载《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灵与肉》《哦,香雪》《谷场上》《遥远的清平湾》等小说的《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买全了,合订起来一直精心保存在书架上。——那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那是一群精英作家,以及后来的“改革题材”作家群。梁晓声、谌容、王安忆、张贤亮、林金澜、何士光、陆文夫……群星璀璨!
       ——我是奔着他的名声去打开这本书的,可是我很觉得遗憾。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高奖,第一至三届作品我都读过,后面的读的少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余华的《活着》是对当代影响最大的,一定要读。其他的嘛,可以忽略;更不必刻意收藏。——当然,有闲有钱人例外。
        回到这部作品吧:叙事粗糙生硬,故事性不强;语言没有柔和感,没温度没有人情味儿;情节有编造的嫌疑,有电视剧编剧的伎俩。——这就是我的整体印象。
        现在,我是硬着头皮在读,我在努力说服自己坚持读完,不想让自己半途而废。截止目前,我所读的书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剩了30页没有读完,故事全部雷同,味同嚼蜡,实在坚持不下来,还了。
       看来,我必须得相信自己的理智:太热太红的,必有水分!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届,有个很可怕的现象:好作品遇不到好编辑好出版社好评论家,出版很难,获奖更难。加之现在的网络电视和媒体,真是太可怕了:为了炒作宣传,完全没有了底线,往往误导了很多人。《在人间》就有这样虚夸宣传的嫌疑。
        这部小说试图模仿《平凡的世界》,把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段,人们的生活、思想、价值观表现出来,但处理的不怎么好。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都是写战争的,我觉得他们的写作方法都可以借鉴。托尔斯泰直接入笔战场,仿佛他就是指挥官,那种宏大的场面,让人觉得作者就在战争里,就在生活里。——他是站在战争里表达作品的真实性。
       莫言比较狡猾,他只写战前的紧张和战后的残酷,或者从远处听到的喊杀声枪炮声。——他是站在远处看战争。
       无论借鉴哪一种手法,《在人间》都不会是现在的《在人间》。
       故事性上,没有莫言的曲折有趣,编造感太强。就像走路,实在无路可走了,在墙边开个洞或者侧门钻出去。疙瘩太多,不顺溜。我最近看世界文学作品比较多,都是大部头的,就特别留意作者如何把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来安排布置。大体上发现了一个原则:入场自然,出场自然。从来没有一个人人会没来由的突然出现,也不会没来由的消失;每一件事情,都在前后有隐伏,后面有交代。读来,曲曲折折,但顺顺当当。
        语言古板生涩,比报道略文学化一点点儿。有句话说的很好,“优秀的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腔调。”其意思就是要作家在文学语言上要有风格,吸引人。
         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学习的人很多: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刘绍棠……他们的语言都具有娓娓道来的亲和力。余华的《活着》,他的语言也很符合读者的口味啊。
      《在人间》的对话很多,但太生硬,太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就像你在家里管母亲叫“母亲”,而不是称呼“妈”。
       我一直把语言的锤炼,比作就像生活里的揉面。我一直喜欢吃母亲做的面,因为母亲每天早饭后出工前,都要先把面和好揉一会儿,然后用塑料袋包起来扣在面盆底下;中午下地回来,把面拿出来再使劲揉,然后拿擀杖擀,面又筋又香。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该花时间的事情,不要偷懒。
       语言就是需要像我们吃手擀面一样慢慢来细细来的东西。
       以梁晓声这样的大作家,《在人间》给我这样的感觉,让我吃惊不小。好像说起来,比《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还倒退了不少。
        最后,有必要做个道歉:我本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对正热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大放厥词,有点耍大。不过,不应该有人剥夺我阅读的权力,也不应该有人剥夺我说自己真切感受的权力。

(作者简介:陈启,平时扫地,闲时打球,偶尔写作。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陕西中考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

  •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70岁仍坚持书法创作,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位非常出名的文学家,梁晓声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中长篇小说,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梁晓声也非常热心于书法创作,他的作品也曾经风 ...

  •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70岁仍坚持书法创作,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位非常出名的文学家,梁晓声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中长篇小说,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梁晓声也非常热心于书法创作,他的作品也曾经风 ...

  • 「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 梁晓声等知名作家答猿辅导学员“读书十问”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有哪些影响孩子一生的书单?阅读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猿辅导邀请到著名作家梁晓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画家.作家熊亮以及青年作家蒋方舟,共同为学 ...

  • 广有活动 || 知名作家梁晓声5月15日到津,与读者“晓声长谈,读书阅世”

     活动简介  "如果不饱含深情的话,一个人怎么能写一百多万字,他在那干嘛呢?兴趣对我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一定要加入情怀的推动力,而且情怀的推动力一定是为主的." 梁晓声获得茅盾 ...

  • 梁晓声:读书,让你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

    作者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 ...

  • 走进作家梁晓声先生阅读分享会:读书纯粹是一件和个人感觉有关的事

    去铜陵学院听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阅读分享会,是应侯老师之约. 她知道我业余时间喜欢码字,正好她们学院今天有一场梁晓声先生的阅读会,不妨过去听听,也许对我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当 ...

  • 夜话丨梁晓声:读书与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的轨迹.在这条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而书籍可以成为望远镜和灯塔,能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 读书与人生 (节选)作者:梁晓声 谈到读书 ...

  • 梁晓声:读书与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的轨迹.在这条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而书籍可以成为望远镜和灯塔,能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 读书与人生 (节选)作者:梁晓声 谈到读书 ...

  • 梁晓声: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 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 ...

  • 梁晓声:每每想起母亲,便觉温馨

    "妈妈" 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谓 无论何时 都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温柔的回忆 但丁说: "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 那便是母亲." 母爱 是困境中灯塔 是漂泊天 ...

  • 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后台回复"读书" 文|梁晓声 主播|潮羽 日子太快,我们的关心就容易失去准头.突然,铺天的消息传来,提醒我们去回头看鬓角斑白的母亲,然后,怀着感激交织着歉意,说出那句每年都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