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爹娘】听54岁的“老军娃”讲父母的故事(下)
父亲的老照片
我衷心的希望,现在依然有那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年轻人,他们会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食果忆树 不忘初心(2)
——记我的军人父亲军嫂母亲
文 | 贺国荣
1
1982年,中央军委对外宣布:中国将裁军100万!这一年,我的父亲45岁,已当兵25年了。因为是老兵,又屡获嘉奖,部队给父亲两个选择——转业回老家或留在北京地方。
一日,学校要求学生填写个人信息表格,我跟着同学的填法,在家庭出身一栏填上了“军干”二字。拿回家给父亲看时,父亲指着家庭出身栏问我:“填军干何意呢?我们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贫下中农的一员,这是我们的根。”
那时,我并未明白父亲所说的话的意思。后来想着,也许在那时,父亲就已经想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回到老家莲花,他出生的地方。
2
记得自己的家乡,不忘记生养自己的家乡父老。
二十多年来,父亲实现了他的个人理想,脱离了经济贫困,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儿女绕膝在首都生活。然而,他却始终不能感到完全的满足和喜悦。
每次父亲回家探亲,都会听到乡亲们对他“有出息了”的赞美,却也亲眼目睹了由于缺少懂技术的人才指导,家乡发展长期处在迟缓和落后的状态中。对父亲而言,留在北京是造福自身,而回到家乡,却可以造福生养他的家乡父老,让生养他的家乡父老也共同享受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带来的成果和好处。当年他为了脱离贫困离开了家乡,而如今若是能回到家乡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这真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圆满的人生历程。
想清楚了这些,父亲没有犹豫和后悔,征得家人的想法后,就带着一家六口于1982年转业回到了江西省莲花县。
3
1982年,莲花县的建设非常落后。
县城街道没有任何规划,只有一条沙子铺成的主道路贯穿县城。城里道路狭窄,所有的道路都没有安装路灯。县城房屋建设也同样落后,城里最好的楼房就是一幢四层家属楼,没有比这更高的楼房了,普通乡亲很多都还住着土坯楼。此外,因为县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很多年轻人没有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长期处于待业状态。
父亲回到莲花县后,先是在司法局工作,随后调任县劳动人事局,担任了县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
在担任县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期间,父亲发挥他在部队里积累的工程建设经验,着手建设知青建筑队,为工程建设打好资质基础和人员基础。他下了很多功夫,既要走乡下招贤纳士,又要进省城争取资质,硬是在没有人员、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了一支有资质认可的知青建筑队。
4
为了修缮道路和房屋,他积极联络县交通局、财政局申报建设项目,和村支书、村长沟通,以乡亲们投工投劳的形式,把300米的村间小道拓宽成了能通农用车的大道,同时也带动了道路两边的房屋拆迁重建,让长期住土坯房的乡亲住进了水泥建造的新房。
为了促进年轻人就业,父亲主持推动了服务公司的建设项目,通过服务公司,宣讲就业政策,培训待业青年,传授就业技能,鼓励待业青年外出打工。他还多次去到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当地工厂联系招工合作的事宜,为青年就业创造机会,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难题。这些事情,他总是不放心交给其他人来做,一定要亲力亲为才会感到安心。
年近五十岁的父亲,带着“我的血管里流着军人的血”的使命感,雷厉风行地推动了很多项目的落地实施,给这座落后的县城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5
我们五兄妹回到家,很多选择也深受父亲教导的影响。
我和大妹结束学业后,都选择了去乡村中学当老师。这份工作的工资不高,但因这是一份育人树人的工作,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我们都感到满足。
我也一直在不间断地义务帮助一些孩子补课。这些孩子往往都很爱学习,但因家庭贫困上不起校外补习班,我便将他们接来自己家,义务辅导他们功课,从来不收他们的任何费用,我真心地希望这些孩子今后也能脱离贫困,然后反哺家乡。
我的大弟继承了父亲母亲的勤劳刻苦,常年在外跑物流运输,养育家中的两个孩子。我最小的弟弟和妹妹也都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进到地方政府机构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6
如今,我的父亲母亲都已经是耄耋老人,虽腿脚不似年轻时那般灵活,但他们还是爱“折腾”很多的事情。
父亲依然保持着在部队时的植树爱好,他在自家院子的前庭后院里都种上了树木,每年秋天就会收获浓郁的桂花香和涩中带甜的橙子。母亲也保持着自己下地种菜的习惯,至今仍会下地种地,每年都会收获丰富的蔬菜和瓜果。
这些绿色的植物,既是对父亲军营生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我们饮水思源、食果忆树的一种提醒。
我也衷心的希望,现在依然有那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年轻人,他们会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完)■
我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