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毒多辛热,辛热起沉疴,漫谈中医毒性药

导读中医认为疾病即为阴阳失调,治病讲究用药石之偏来调整人体疾病之偏,偏性越大,毒性便也越大,故老百姓有“以毒攻毒,大毒治大病”之说,本文白粹昭老师以己临床经验,为我们讲述毒为何物,中医毒药治大病那些事,然笔者自谓一家之言,毒性药品,没有谙熟药性医师指导,切勿尝试。慨叹现实之余,医者须锐意进取,莫可埋没中医精华。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这是《周礼·天官冢宰》中的一句话。医师指当时掌管医疗卫生的最高领导;毒药,是指各类药物,古人把药物的偏性也称之为毒性。

1偏性即毒性

药物、食物都有它的性味,古人总结为“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甘、苦、酸、咸。

五谷杂粮都有性味,只是相对平和,可以做常用食物;药物,无论植物的根茎花叶,动物的骨骼、内脏及矿物等等,都是取其偏性,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如辛热的巴豆、川乌、附子,辛酸热的砒霜,苦寒的甘遂、辛寒的水银,辛平的狼毒,等等。

看到这些药名,熟悉或不熟悉药物的人一样心跳,这多是管控的药物,平常药房干脆不备,免得生出事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些著名的医院的自制剂尚会配制应用,随着人事更替,制度的管理,而今多是渐疏渐远。

2问身心,毒为何物?

人,是形气神的融合,身心不二。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六气。这六气如对人过度的侵袭,就被称之六淫,有淫则乱。水、空气、不确定的转基因粮食,或许也是淫乱之源。内心的焦虑、无奈、压抑、悲愤等等,是形而上,在神识层面的毒素之源。内外夹击时,渗透了人生命的信息、能量,或无形无相,隐匿于身心之中,或成为“癥瘕积聚”的有形的肿物、肿块、气结、痞结。

以现代医学命名的高血压、糖尿病、各类肿瘤等等,西医学只是从组织、器官的功能形态、生化指标来衡量分析;中医学不但从形,更强调气和神的层面来诊治。朋友讲他的师爷行医时,病人刚进门,到院里的影背墙,师爷有时感到心慌,一般就不看了。为什么?我揣测,他感受到那个病气,那个负面的能量。来着不善,就算了吧!

泽田健是日本近代针灸大师,其弟子代田文志在其小传中记述,

“先生幼时身体病弱,入武德殿锻炼后体格增强,直至晚年,体力未曾衰减。60岁时体健犹如壮年,诊务虽极忙碌,也不觉疲倦。不意在日本昭和十三年(1938年)二月中背部生一小疔。起初并不介意,后竟蔓延成痈,遂至不起,于是是年四月二十日逝世,享年61岁。”

这则文思发人深思。针法、灸法,针法五行属金,灸法五行属火,金虽锐利,而火攻破阴冷凝滞则最为壮烈。人的疑难杂病,本质多为阴症、寒症。用针用灸,阴寒之邪,对医者之侵袭,觉察与否都有存在。

笔者在背部左肩胛骨上的天宗穴(手太阳小肠经),有一个硬硬的疙瘩,约有小粒花生米大小,按之疼痛,知道这不是普通皮肤痤疮,是体内阴毒外透,凝聚于体表。笔者为左撇子,诊脉、针灸多用左手,而手太阳小肠经为体内最热,太阳经会化解医者自手端接触所遇寒邪阴冷,化解不能彻底,泛于体表。2009年,母亲为笔者直接灸左肩胛上天宗穴,灸疮化出许多脓血,身心通泰舒适。此后,常有硬结,每每灸开此穴,有时直接灸两三个小时,血肉溃烂,再结痂脱落。2012年10月,再灸,半月后结痂有硬壳。某日正安医馆出诊后,本来平妥的天宗穴觉得痒痛,回家看到背部内衣被渗出的脓血打湿巴掌大一片。下午诊治中的病人有阴寒极重者,这就是中医里讲的“气化”,身体感应病气阴邪,直接化为脓血。回家坐车靠背,积压背部,脓血就溃破而出。

医者,内功、内气的习练是作为明医的基础,功夫深,医患相互影响亦深,尤其是做针灸、推拿的医者。前面我讲的是背部天宗穴,可窥一斑。泽田健先生之死,或许是一生医务工作的爆破点,无法考证是背部具体位置,只能臆测当时的情景。背部是身体的阳面,诸多穴位是经络的枝节。而肚脐是身体的中心,其四周为小肠盘踞,脏腑中小肠属太阳经,阴寒毒邪或者说有趋热性,或者是说一切阴寒毒邪都要到最热的小肠内化解。在小肠周遭的网膜间、肚脐四周皮下组织等等,如心肌梗死,往往早是在这个丹田处,早有阴寒毒邪凝聚。脏腑中,小肠和心互为表里,小肠这个关口被突破,就要直接侵袭心了。各类杂病,多能在肚脐四周找到痞结。

曾小范围为学生讲解“医者之死”篇,分析近代医家或为亲历,或耳闻或有文字记录,医疗中为病毒寒邪所困而牺牲者,只是为“尊者违、死者违”,或世人难以理解,不能再多言而已。药王孙思邈晚年中风,对灸法更为认同,以大小续命汤对治,都是温通体内的寒毒阴邪。

大毒多辛热,辛热起沉疴

大毒之药多是辛热,如狼毒、砒霜、巴豆、附子、川乌等等,笔者下面且介绍几味与以飨读者:

(1)狼毒

在《本经逢原》中有:“苦辛,寒。大毒。”这个药是入肺经和肾经气分的,就是可以在气的层面对肺和肾以影响。在《药性论》中有:“治痰饮、症瘕”的描述。对很多杂病如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淋巴结肿大、皮肤疥廯、骨骼附睾结核、痔疮、肺胃肿瘤等等,用之得当,多有良效。

为什么这一味药可以对多种病有效呢?就是这些病的病因都是痰饮、症瘕引起。能把身体的痰浊、水饮和症瘕(就是俗话说积聚的凉疙瘩)祛除化散。病因解除,身体自然好转,这叫“异病同治”。

对狼毒这味药的体会源于友人潘庆刚兄,潘氏,1962年生人,近年醉心于中医药自我调治。初秋见面,看他的体型变得轻盈,问其如何调理,答曰:近月用阳和汤配狼毒3克内服,开始是腹内胀痛,不停的上厕所。后略加大剂量,一月后,腹内痞块散开,肚子变小,收回去了,屁股的肥肉也去掉了。他还感悟这个臀部,其实也是藏邪之地。

其实去年,潘兄曾送我狼毒饮片一包,大约一公斤,九月份开始,用乌梅丸加狼毒3片汤剂内服,不曾有异样感觉,未出现腹痛症状,逐渐加大狼毒剂量,后来每次约60克,笔者一月内服完狼毒一公斤,身心觉得轻松舒适。

狼毒作为有毒药饮片,内服汤剂、散剂或成膏外敷,都要严格掌握剂量,要有用药的经验作为指导。笔者是专业医生,也是逐渐加量内服。之所以内服辛热有毒药物,是从医中,要不断解除身体内侵袭入内的阴邪寒凝。体质有差异,肚量不同,用量有异。用药中,度量药量大小为关键,这也是“传方不传量”,具体的药量因病、因人而异。古人先贤首先是强调安全剂量,今人亦然。

狼毒多用醋来炮制,以减缓毒性,体弱者,孕妇慎用。在《本草汇言》中有:

“脾元不足,真气日乏者,不可妄施。

(2)巴豆

是一味闻名的大药、毒药。在《药性赋》中有:

味辛、性热,有大毒,阳中阳也;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民间也常常讲,老鼠不怕巴豆,吃了可以肥胖。其实这在《本经》里有这样的描述,人若吞服一枚,可以致死;老鼠吃三年,可使体重到三十斤。一物克一物,物性相耐,这就是例子!而在《本草拾遗》中讲,可以每日空腹服一枚,条件是要去青大者,就是新鲜的巴豆果子,去壳,不要让果仁上的白膜破损,四边也不得有破损,吞服,再喝一大杯水把它压下去。不一会儿,腹内如火热,这样,就能把腹内的恶毒之物自大便拉出,但身体不会感到虚弱。但白膜破了的巴豆仁是不能这样用的。巴豆仁的白膜,可以防止其腐蚀性,一定程度保护了胃肠粘膜,又让巴豆在体内安全的发挥药性。只是,未谙熟药性者指导,不可轻试,免得伤了身体性命。

自古以来,医家对药物的应用可谓谨慎小心。如巴豆,多用巴豆霜,就是巴豆去壳,再把巴豆仁压出油脂,做成粉末,成为巴豆霜,以减轻毒性。内服,小量入丸散:外用,用绵包裹塞耳鼻,或捣膏外涂,或用绢包擦抹患处。

药性能亲身体验,更能深悟。笔者10月中某晚,夜深时,手中把玩数粒巴豆。取一枚破壳,取约半个绿豆大小,用小茶碗泡水中。稍许,试饮,巴豆随水进腹内,顺其自然吧,又喝水一杯压下。过一会儿,觉得食管、胃壁有星点的灼热感。过一两小时,没有异样,便睡去。凌晨3点许,睡梦中自觉脘腹胀痛。此时,头脑清醒,先是忍着。如厕,没有腹泻大便,再睡,好在这胀痛尚能忍受。朦胧中至6点钟,胀痛下移至耻骨以上,持续约半个小时,哗的一下,痛感消失。起床,觉得周身清爽,一天精神饱满。

《日华子本草》云:

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巴豆的确是一味大药,古人也强调,体虚孕妇忌用,而医者用之得当,的确是良将猛将。

(3)砒霜

最古老的毒药之一,家喻户晓它的毒性,史料记载每每有用砒霜下毒致人死亡而声名狼藉。亚砷酸,化学名为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砒霜的药性,辛、酸、大热,有大毒。

在西方,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也曾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曾因为将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大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而获得第七届国际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砒霜的毒性,用量一定要经医生严格掌控,以免误伤性命。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16毫克,连续45天到60天,必须停药。笔者大学同学曾亲自给我讲,他的亲戚因皮肤病过量外用含砒霜的药物而致死,因用之不当而致死也多有报道。

江西省名老中医李衡友先生是笔者近20年的忘年交朋友,2006年春,为其针灸调治身体,期间为笔者讲述其创建的“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新疗法,曾获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佳绩奖,获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三品”指三味药:明矾、砒石(加工提炼后为砒霜)、雄黄,再用乳香调糊;一条枪是将药搓成药条,象枪一样插入疮口患处

这个方子出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在江西妇幼保健院“三品”杆、饼制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治早期宫颈癌,曾有突出的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李衡友论治妇科病》一书,有详细资料。

随着老一代医生的陨落,中药制剂的繁琐及廉价,西医外科的强势,“三品”锥切治疗逐渐退出临床。李衡友,这个1940年挂牌行医的老中医也不由得有无尽的感慨。

(4)雷公藤

雷公藤,又叫黄藤、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藤本灌木,主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味苦、辛,性凉,大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用于湿热结节、癌瘤积毒,临床上用其治疗麻风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但其有大毒,应须谨慎。产于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水莽草的故事。

一个姓祝的书生,路途口渴,巧遇美丽的卖茶少女,买茶一杯后饮下,顿时腹痛难忍,中毒身亡。原来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姓祝的书生死后,变成了水莽鬼,却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许多中毒之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莽草,又称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长在滇南者花红,呼为火把花;生长在岳阳者,谓之黄藤。如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黑烂,又名烂肠草。

湖南岳阳的黄藤岭,漫山遍野地长着水莽草。当地人轻生时,只需服下六七片水莽草的嫩芽,就魂归西天。十几年前,有一位被麻风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到此采了一把水莽草,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结生命。不料服后上吐下泻,昏睡了一天,不但没有死,反而全身轻快,病痛去了大半。

一些医生得知这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后,很受启发,试用水莽草煎剂内服治疗麻风病,获得成功。后来,水莽草又被称为雷公藤。

在中医方面,雷公藤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

活血经络,消肿止痛。雷公藤有较强的袪风湿,活血通络之功,为治风湿顽痹要药,苦寒清热力强,消肿止痛功效显著,尤宜于关节红肿热痛、风湿顽痹、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可单用内服或外敷,能改善功能活动,减轻疼痛。

除湿止痒。雷公藤苦燥除湿止痒,杀虫攻毒,对多种皮肤病皆有良效。治疗麻风、顽癣、湿疹、疥疮、皮炎、皮疹。麻风病,治疗麻风可单用煎服,或配防风、荆芥、白蒺藜等袪风止痒药内服或外用。

清热解毒。雷公藤苦寒清热解毒,可以用于治疗疔疮肿毒,并能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蟾酥配伍使用。

免疫调节。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着多种免疫学方面的异常。经雷公藤治疗后,常有显著的疗效。验血发现,随着红斑狼疮病情的好转,血液中原先存在的免疫学异常都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实验室进行的体外试验,也证实雷公藤的生物碱能够抑制抗体的形成。

抗肿瘤。动物试验和一些临床研究证明,雷公藤能抑制过快分裂增殖的肿瘤细胞,因此具有抗癌的作用。

其他作用。经观察,雷公藤还具有抗炎的作用、杀菌作用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此外,还发现,雷公藤毒苷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作用。

在《福建药物志》记载:“祛风活络,破瘀镇痛,主治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麻风,骨髓炎等疾病。”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而且雷公藤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内用一般15-20g熬1-2小时,可以研粉制成胶囊,每次0.5-1.5g,外用的话研粉或捣烂敷在患处。

最后要切记雷公藤是有大毒的,有“山砒霜”的称呼,服用过量会服用不当会出现头晕、心悸、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一定要慎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伤寒,有风寒外侵,渗透体表入内;更多是脏腑气血衰退,及神识不良的刺激,而使寒自内生,这个寒更为深层和阴毒。“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无论对治内科、外科杂病,大毒之药,大辛大热,以其大阳破大阴大寒,祛除痼疾沉疴。

大毒治大病,因其传承的断层,医患关系也因制度设计、社会变迁而有所疏远、隔阂。从医者,干脆远离,即使应用,也是履冰临渊。

这等毒药,有独特良效,如何去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锐意进取,为民众健康做出贡献,是个切身而影响深远的话题。

本文选自《东方养生》杂志2012年12期、雷公藤小节来自网络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