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1975年7月25日围场县城大爆炸的疑云
八九十年代的围场县城
湖北十堰市张湾区燃气爆炸事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爆炸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难以挽回,相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与此同时,所有安全生产部门还会进行大检查,消除隐患,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46年前,河北围场县城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因为事情比较敏感,没有见到官方的正式通报,所以,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根据道听途说的文学描写,彼此充满矛盾,使对这件事有记忆的人更加疑虑,当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八九十年代的围场县政府大门
1.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大事记:
1975年7月25日,由于部队军械助理员张吉发故意伤人引起县政府院内51164部队弹药库爆炸,造成几千万元的重大损失。
连标点符号54个字,记录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恶性事故。
表面的内容越是简单,后面的背景越是复杂。
铁道兵子女学校的老师合影
2.
铁道兵第8师组建于1957年,1972年入驻围场县城,修筑沙通线铁路。铁道兵是一个特殊兵种,随着铁路的修筑,部队驻地总是移动,这就给随军家属中的子女就学带来困难,于是,部队就成立了一所子女学校。
吴聚云在参军前就有过教学经历,所以,一入伍就被安排到子女学校教书,在她的回忆文章里记录了1970年代围场的生活:
子女学校移防到河北省围场县后,根据当时的要求,除上好文化课外,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搞得轰轰烈烈。学校始终不忘学习雷锋,每个班都联系几户孤寡老人或五保户,每天的傍晚为他们挑水、劈柴、打扫卫生,一直坚持到学校搬迁到天津。
爆炸发生时,吴聚云正在铁道兵八师子女学校任教,学校距北边的军火库仅200米左右,巨大的爆炸气浪,将教室里所有的窗户整体摧毁,各式各样的、扭曲变形的枪支,未爆炸的火箭炮、地雷、手榴弹落满校园。幸亏正值暑假,学生已经放假回家,学校留守人员转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19年8月,吴聚云写的回忆文章《嫉妒的惨重代价》记录了她的听闻:
据后来得知:看守军火库的战士张金发,因嫉妒同乡战友比他优秀,担心自己提干落空,顿生歹毒之心,在值班即将结束之时,将4枚手榴弹捆绑成一束,后盖拧下,然后将4个拉环系在一起,用一细绳系在军火库大门内侧的把手上,将门虚掩。满以为接岗的同乡战友推开军火库大门时,会将手榴弹引爆,被炸身亡,这样提干的唯一名额就会落到自己头上。岂料同乡战友心细,刚轻轻拉开军火库大门,就发现异常:门后怎么挂着拧开后盖的手榴弹?惊得他赶快扭头,欲向领导报告。并未走远的张金发看到阴谋已经败露,迅速端起冲锋枪,瞄准同乡战友,一个三点发射,同乡战友应声倒地。张金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将手榴弹引爆,随后装满各种武器弹药的军火库顷刻爆炸,巨大的气浪将张金发掀飞,军火库内的炮弹、地雷、手榴弹及各种枪支朝四面八方飞射,围场县城瞬间变成了火海,犹如炮火连天的战场。
3.
署名为卲闽的文章《爆炸》带有文学色彩,这样写爆炸的起因:
这天,金发和排长坐在营房外面的山坡上瞎吹牛,排长悄悄地和他说道:哎,你听说了吗?最近连队上面分配给我们连队一个提干的名额。听说连里的领导意见有些不一致,主要是在你和根宝之间存在着争议。这些天,可是很关键,你得加把油。听了排长的话,金发有些激动,他拉着排长的手说,排长,你一定得帮帮我,你说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排长说,这事是大事,关键在于你自已了。这段时间里一定鼓鼓气,千万不能泄了劲。
因为提干“二选一”,于是,金发动了杀机。
金发的心里立刻长出一堆乱蓬蓬的野草。为什么只有一个名额?要是有两个名额该有多好。那我们两个人就可以一起穿上四个兜的军装,一起探家去。不过,那可就太便宜那小子了。
卲闽的文学作品在判决书里这样写:
“张犯金发,于XX年X月X日下午四时,预谋报复同乡战友徐根宝,将四枚手榴弹捆绑在军区弹药库的门鼻上,被害人徐某推门引发弹药库爆炸,徐某当场炸死。此次爆炸导致全县伤亡二百余人,烧毁房屋四百余间,造成直接损失上亿元”。
很显然,卲闽的文学作品是根据吴聚云等人回忆录里的说法写成的,都不是官方发布的消息。
铁道兵第八师在承德老照片
3.
在卲闽的文章后面,有知情人留言说:
这个事件内容有的情节失真造假。
文章中烈士名叫赵来保湖北孝感人,部队军火库助理员,连级干部。凶手张继发湖南人,部队仓库保管员,排级干部。事件的根源是:凶手张继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犯军规,赵来保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张犯被赵来保数次严厉批评教育,所以张犯怀恨在心,逐起杀人之心。在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张犯就制造了枪杀赵来保,炸了军火库。给国家选成了极大的损失,事件就是这样的。后来赵来保被追任为烈士。
官方记载又是如何呢?
承德地区档案馆编辑的《承德地区大事记》(1956——1983)是这样记录的,应该是官方的说法:
7月25日下午三点,围场县城驻军一九一一部队和县武装部合用的弹药库发生爆炸。炸死四人,重伤二十一人,轻伤二十八人,损失各种弹药十五万九千四百一十五发。炸毁房屋二千多平方米,大米三十多万斤,面粉十万余斤。损失折款三百三十二万元。事故发生后,经过调查爆炸起因是:驻军特务连排长张继友为炸死装备股军械助理员赵来保,因捆在门上的手榴弹没有响,张向赵开枪,打响了手榴弹炸,燃着油桶起火,引起爆炸,赵被炸死,张被我捕获。
由此可见,因为提干而引发杀人是不成立的,但官方记载也没有写二人矛盾的起因。
老红军罗观凤(罗贯凤)
4.
《承德地区大事记》在记录爆炸造成的损失的时候,专门写到了粮食若干,当时粮库与弹药库离的很近。
承德老红军罗贯凤的后人洛美写的回忆文章《纪念我的老红军父亲罗贯凤》里面写到了这次大爆炸:
老红军罗贯凤在日本投降后到了东北,参加过剿灭制造柴胡栏子事件的土匪战斗,1951年在围场任粮库主任,1956年被评为全国中央的典型“红旗库”,1957年创全省第一个“四无粮库”,他亲历了那场大爆炸,可惜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章。
离弹药库更近的是县档案馆,《围场满族蒙古族县志》记载:
1975年7月25日,驻军某部和县武装部在档案库中存放的弹药爆炸,县档案库房、橱子全部炸毁。毁掉文革期间档案2859卷,资料13445册,文物167件。
爆炸发生后,驻军和围场人民积极救灾,署名八师医院靖陕零的文章《亲历围场弹药库连锁爆炸》说:
当年,我们铁道兵第八师修建沙通铁路线,师部司、政、后机关驻在围场县城。爆炸发生后,我们医院第一时间派救护组奔赴现场,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救护车前往途中,第二个弹药库爆炸,巨响过后,一个蘑菇样黑云升腾至半空中,随即翻滚着红色的火焰。老百姓蜂拥着向城外奔跑,只有我们这辆车逆人流而行。有几个老乡手拉手拦在路中间不让我们进城,一边喊着:“危险!去不得啊!”我记不得是谁,一手拉着驾驶舱的车门,一手挥着红十字小旗,大声吼着:谢谢老乡们,让开,我们是去救人的,快让开!”爆炸声此起彼伏,炸点因弹药在库中摆放的方向而不同。街道上一片狼籍,一些飞出来未炸的地雷、手雷散落一地。当时我对于地雷的认知还停留在电影地雷战的阶段。看到一个没有盖的圆盘,里面布满些零件,感到很好奇,刚要用脚去踢,被同去的战友(对不起,忘记你是谁了,说不定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一把拉开。说不要命啦?这是地雷!天开始昏暗,燃烧的粮库火光冲天,大喇叭里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镇静地指挥调动民兵去银行、金库等重要部门集结。后来才知道,这位了不起的女播音员,在关键时刻没有临阵逃脱,始终用电话与指挥部保持联络,再通过广播传达上级的命令,在这起事件中立了大功。当时她的父母和孩子也在城里。我们救护所就设在指挥部,亲眼目睹了领导通过电话与她联系的情形。
... ...
幸好还有一个弹药库没有爆炸,一位工兵团老团长冒死进入军火库内,拆除了一颗巨型炸弹。这枚炸弹一旦引爆,地图上将不再有围场。我们是当地最大的医院,离围场大约20公里路,要转送最近的承德266医院也要几百公里山路。
我们医院很大,设备齐全,常年有301和309医院医疗队住勤。平时部队施工,隧道塌方等事故造成的伤员都是我们就地抢救,这次爆炸事件也是对我们医院一次严峻的实战检验。
而《围场县志》在民政“救灾”部分也有简单的记录:
1975 年7月 23 日,驻军某部弹药库(库址县委院内)发生大爆炸,县城居民及部分机关单位遭受灾祸,临近房屋倒塌数百间,死亡3人,受伤多人,直属粮库损失粮食数十吨,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元。县委、县政府与驻军积极配合,调拨钱、物,通过两个月的奋战、抢修数十栋房屋(百余间),受灾居民在入冬前住进新房。
5.
那个年代。
被《承德地区大事记》写成张继友的张继发最终被判处死刑。
靖陕零说:
公审大会那天我也去了。那个家伙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直到宣判完死刑立即执行,两个战士押他上卡车赴刑场时,他才原形毕露,两条腿软了。我那时阶级斗争弦绷得太紧,一直怀疑他是国民党特务,在国庆节前制造事端。这个想法在脑子里盘踞了好多年。
他出生在围场,从土匪到将军,殉国后为何国共两党都授予他“抗日英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