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做的事情明明是对的,却总是会得罪很多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人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心之所至,才是方向,坚持做对的事情,也是对于自我价值观和生存意义的丰富。
只是追求真理未必能拥有大智慧,有的时候你做得越对,得罪的人往往越多。

争论无止境

如果和别人争论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分出明确的对错,无论你的观点再对也没用,争吵本身就是一种无用功。
“即使对方被相悖的意见说服,他也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了争论的本质,并且认为争论的最好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避免言语冲突是一种技巧艺术,赢即是输,输即是赢。争吵无止境,甚至对方在争辩中还会加深对于自我观点的认定,从这一角度看,争辩是对一段关系的火上浇油。
“争辩、抱怨和反驳或许会带来暂时的胜利,但你永远无法通过这表面上的胜利赢得对方的尊敬。”
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智慧语录,在他看来,赢得人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一味地坚持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圆滑的处事方式。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对错的明确划分会加深我们和周围人的嫌隙。既然他人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我们何必将自己正确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呢?

防御性认知

人们的认知思维受到环境的限制,他们对于常规事物的认知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如果有人突然闯进来纠正他们的定式思维,就会触动大脑的防御保护机制,从而对别人正确的观点产生排斥心理。
有人和他们的意见不一样时,他们首先会在潜意识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强行更正,只会让他们维护自我尊严的想法越来越强。
这也是争吵无效的原因之一。你越反驳对方,对方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不论你的观点多么有理有据,对方的排斥心就是接受不了你的反驳。
防御性认知会让人们对于真相的认识越来越远,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以中庸的方式帮助对方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久而久之他或许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直接和他划分对与错是低情商的表现,这既不会帮助对方接受客观真理,还会让你得罪不少人。

优越感

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划分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中,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占很重要的一环。优越感是一种偏向自负的心理状态,你做得越对,那么你对自我认知的优越感就会越强。
可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是人性的本质,嫉妒之心人人都有,你自己做得好、做得对的事在别人面前本来就没有认同感,而你对于自己在无意中产生的优越感,实际上也很令人周围人厌恶。
人性就是如此,尽管你没有看轻他人、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想法,别人依旧不会改变对你的态度,因为别人会放大你的优越感。
要想获得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需要收起自己闪耀的锋芒。不要居高自傲,不要一味纠正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思考,强行将自己正确的观点加到别人身上本来就赢不得好感。

格局

格局大的人往往对于事情的本质都是看得很开的。
中庸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传统思想。存在即合理,世间所有的正确与错误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一味纠结对与错的人,往往都是赢了现在,输了全局。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有中庸思维的人们都活得很好。遇到事情喜欢一板一眼看问题的人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他们大脑思维模式单一,无法跳跃性地、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中庸之道会防止我们的大脑思维极端化。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没有错,但是也要倾听周围人的声音,这样也有助于我们认知思维的发展。
格局大的人心理素质也很强,那是因为他们心胸宽广,明白什么才是顺其自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随风飘摇的墙头草,只是要求你在坚持自己的立场上执两端而允中,将所有正确的观点都保存在自己心里。
摒弃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和杂念,才能获得心灵上的纯粹,才能让我们不会过分执着于错误与正确的界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没有大智慧的人很容易一意孤行。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