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魂游地府以后才知道,原来人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全都记录在案!
壹
古代志怪笔记多记载魂游冥界、仙境的故事,我们熟知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玄怪录》、《酉阳杂俎》、《夷坚志》、《太平广记》等等。在这些古代志怪笔记中,大有不少是根据当时真实事件写的故事,比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写过他家亲戚遇到怪异的恐怖事件。
本篇出自《酉阳杂俎》,讲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巴州清化县县令赵业的故事。所谓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经书的掌握情况。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大。明经科难度低于进士科,也正因为如此,明经出身的为官者,地位往往不及进士出身的,官场上常常失意。
故事的主人公赵业是明经出身,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县令职位。他心里很生气,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在床。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没吃东西。直到有一天,突然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翻转滚动到他的床前,并腾跃上床,在他的胸口上方停住,只觉得有个穿戴红衣平帽的人拉着他的手飘忽而去。
精神恍惚的赵业,如同做梦一般,跟着一个身着红衣、戴着平顶头巾的人往东前行。他们走出山谷,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河呈现在眼前,很多人长时间地定定地看着河水。他们继续向东走,看到一座装饰着金玉的桥。
赵业随着红衣人过了桥,向北进入了一座城。随后来到了一个官衙中,里边有很多百姓和官吏。赵业看见妹夫贾奕正在堂上为杀牛的事情狡辩,说不是他而是赵业杀了牛。赵业推测自己应该是到了阴间的衙门里,于是赶忙躲到一堵墙旁边。那堵墙通体漆黑,有数丈高,他可以听见里边有呵斥的声音。
贰
红衣人把赵业带入大院,有小吏通报道:“司命提审犯人!”赵业再次见到了贾奕,于是与他辩论对质。贾奕一口咬定是赵业杀的牛,赵业正在无法自证清白之际,空中忽然升起一面直径近三米的巨型镜子。众人仰面看去,镜子中显出影像,正是贾奕磨刀霍霍欲杀牛,而赵业则靠着门,脸带不忍之色。面对着真相,贾奕这才认罪。
结清了这个官司,红衣人又带着赵业来到另一处,一位披着褐色披肩、戴着紫霞冠的判官责问道:“你为什么偷了人家的鬓枣(注:古代女子梳头的工具)和头巾?又在滑州集市上藏匿了别人的三升橡子?”赵业非常吃惊,赶忙一再叩拜认罪。这说明人做了任何事情都瞒不过神明的眼睛。
红衣人随后带着赵业离开了官衙,邀他一起去游上清仙界,这也是赵业的缘分使然。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山下波涛汹涌。赵业望而大惊,因为那瀑布中有万千人等随着水流而飞。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那水流中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赵业发现自己站在一块岩石上,石面上有青白花纹。
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又上得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其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飘荡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就变成了赤黄色。随后,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如山一般横亘在天地之间,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进入一城,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仙乐飘飘,穿过三重门,见有玉河横于面前,船只交错,船影光可鉴人。此时往上看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着……
叁
经过三道门,赵业和红衣人来到了一处金碧辉煌的宫殿。往上看不见天,好像被一层淡淡的绛色笼罩着。三重正殿,都供奉着神像。赵业看见一位道士,好像是旧日的相识,便请求做他的弟子,道士没有答应。
红衣人于是领着赵业离开了宫殿,来到南面一个院子中,查看簿录。有霞帔紫冠的绛衣人,让赵业与两个红衣人坐在大厅里,开始先查阅戊申年的簿录。这种簿录与人世间的法律文书差不多,首先记载人的生辰,然后是姓名、年龄;另起一行横列六十个干支,人的所有功过都在每一天下面详细记载。如果那一天没有什么事,就写“无事”。
赵业看见自己的簿录,姓名、出生年日月,一字不差。要知道,这种簿录数以亿兆,不可胜数。红衣人告诉他,每六十年,天下所有人都要登记一次,用来考评他们的善恶,据此加减寿命。此时的赵业能够窥见天机,也是造化使然。
看完了簿录,红衣人带着他回到了来时的路,并告诉他:“你现在是游魂状态,沿着这条路走,不要回头,便可回家。”赵业依言而返,走得稍微快了些,不慎跌了一跤,好像从梦中惊醒。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死去七天了。根据这段经历,赵业写了篇《魂游上清记》。
从幽冥至仙境,赵业的经历玄之又玄,尤其是顺瀑布而下,于岩石上飞升,又遇见奇异的飞花和绚烂的仙草。赵业地府、天上一游,晓得了天机,那就是天地是不会被欺瞒的,人在世间的善行、恶行都被记录在案,丝毫不差。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来就没有爽约过。
《幽冥问答录》白话注解节录
问:先生早年曾经作过阴间的判官,是不是?
答:是的。世间的人听到这些事都很好奇,可是在我看来,都是些平常的事情,没什么好奇怪的。
问: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答:是光绪庚子(1900)年间发生的事,当时我十九岁。
问:您所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属谁管辖,有几个职员?
答:属东岳大帝管辖,可是我一直都没见到东岳大帝,仅仅在判案后将结果上报而已。我当时担任分庭庭长,另有陪审员四人,其他办事的小鬼很多,不计其数。
问:阴间为什么请您做判官?
答:我也曾经托同事问其原因,据说我几世前曾经作过阴间的判官,宿世的因缘所牵引,所以这世又作了阴间的判官。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问:阴曹地府有法律吗?先生没有学习过阴间的法律怎么能判断无误呢?
答:好像没有看到有什么规定、法律,只是根据案情进行判决,自能掌握案件的关键处,根本不需要经过考虑。
问:人的善恶,鬼神怎么能全都清楚,并且完整记录呢?
答:鬼神能看见人见不到的东西,听见人听不到的声音,人的种种思想行为,鬼神全都能一目了然,毫无遗漏的记录下来。另外鬼神能透过看人头顶上红黄白黑等光,而知道这个人行为思想的善恶。
问:人死以后,他的神志是迷迷糊糊彷佛在梦中,还是清醒如平时?
答:像平时一样清醒。
问:到阴间时您的身体是不是像睡眠一样?
答:去阴间时,身体躺卧在床上,像熟睡一样,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饥渴。有时神识正在阴间的时候,有亲朋好友忽然来了,又不便告诉他们我在阴间审案,于是闭着眼睛与他们说话,像没睡好一样,客人如果问什么事,也可以回答,但是不能向客人发问,也不记得与客人讲了哪些话。
问:阴间也有喝水吃饭这些事吗?
答:有。但不许我喝水吃饭。
问:阴间刑罚有多少种类?
答:阴间刑罚种类非常多,比人世间残忍严酷百倍,以现在人看,一定会认为阴间刑罚非常残酷。然而从我所经历的来看,人类宁可在人世间受刑,切不可在阴间受刑。人世间受刑,受刑完了就结束了,阴间则受刑后还要再受刑,譬如在人世间杀害十条人命,受罪只不过死一次,阴间则必须用刑十次,刑满后再判他转生十世,全是被人杀死。至于锯解、碓磨、刀山、油锅等刑罚,全是真有的,造恶的后果,是如此的可怕。
问:阴间最重视的是哪种德行?最恨的是哪种罪孽?
答:阴间最重视的德行是,男的忠诚报国,孝顺父母,女的贞洁守节,孝顺父母,这两种人虽有其他罪孽,也必能减轻刑罚。阴间最恨的是邪淫、杀生两种罪孽,杀生比邪淫罪恶还要重,如果因为邪淫而杀人害命,则是两罪全犯,罪加一等。古人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实在不是假话呀!
问:阴间既然没有成文法律,那么罪轻罪重,如何衡量?
答:这要看他犯罪的动机和所产生的结果,衡量情节、依据道理来判定罪刑轻重。现在用盗窃来作比喻,如果盗窃的人是迫于生计,不是将盗窃的钱财乱用,或者被盗窃的是一个富人,盗窃数量不大,对于富人的生计并没有影响,,富人对这些钱财也不是很痛惜,又或者所盗窃的是将要花在吃喝嫖赌等不正当地方的钱财,那么盗窃的罪就比较轻。
万一富人被盗窃,使奴婢仆人受到责罚,以致奴仆气愤自杀,或是贫穷人买米买药的钱,因为失窃而导致饿死或病死,或被盗之人被迫与窃贼发生打斗,导致杀人害命,那么案情就非常严重,不能以寻常盗窃案来对待了。
问:阴间审判犯罪应负的刑责,有没有错误的情形?
答:不会。阴曹地府对于犯人的罪状都早有精确谨慎的调查,证据确凿,因此审判非常的公允,从来没有审判错误的事。
问:大修行人死后也要到阴曹地府听候审判吗?
答:阴曹地府所管辖的都是受承负支配的人,或者平凡庸俗没有大善大德的人,如果是大修行人的话,死后会去三官大帝所属报到,等候评判一生功过,像这样的人地府冥册没有名字,无从审判。
问:阴曹地府为什么经常用阳世的人作阴间差役呢?
答:因为富贵的人,他们家宅常有众多神灵守护,他们身边供差遣的侍者又多是年轻力壮,阳气旺盛,因此鬼使不能靠近他们的病床。比如部队将领病死军营之中,他的四周警卫森严,枪炮林立,军营中士兵,又都是少年,阳气旺盛如同蒸烤,鬼使不能够靠近,就必须用生者的魂魄做差役拘捕他,才能够到案。
问:被刀杀害和其他惨死的鬼魂,身首不全,他们的灵魂和平常病死的鬼有什么差别吗?
答:他们的灵魂身首是完整的,和普通的鬼没有差别,只是脸面让人感觉稍微模糊,并且受伤的部位带有血迹,而且容貌悲伤凄惨,像是很痛苦的模样。
问:鬼也有灭亡消失的时候吗?
答:有。我所见过年代最久的鬼,大概远至宋、元朝为止,至于唐代以前的鬼绝对没有见过。可能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早就消失灭绝了,除非得道,否则不能够万古长存啊!
问:阴间也有白昼黑夜和日月星辰吗?
答:阴间也有白天晚上,和阳世间相同,只不过看不到日月星辰,阴间的情形和四川的大雾和华北的沙尘暴天气差不多,不像阳世这样的明亮。还有每天早上八点以后到中午十一点止,鬼畏惧阳气弥漫灼热,都躲藏到阴暗的地方,午后外出的才逐渐增多。
问:阳世人们祭祀所供养的饮食,鬼神能不能够受用呢?
答:可以的。但只不过是闻一闻它的气味,不是真的把东西吃了。例如在夏天的时候,同样的两碗食物,一碗用来供鬼神,一碗没有供鬼神,已经供过鬼神的,一定比没有供过的要先腐坏,就是因为供过鬼神的那一碗的气,已经被鬼神摄走了。
问:道士、僧人诵经礼忏,超度幽冥亡灵,对于亡人究竟有没有利益呢?
答:道士、僧人诵经礼忏,对于亡人有没有利益,断然不能一概而论。打个比方说,这个人生前是个大善大德之人,死后立刻上升天界,他自然就不需要这种功德的协助了;如果这个人生前是个大恶之人,死后立刻堕入地狱,就不容易得到这种功德的利益了;对于平庸普通的人,在生的时候没有什么大的善行,也没有什么大的恶行,能够得到诵经超度,这时候幽冥界增加了光明,亡灵的罪孽就能减轻,利益非常之大。
另外,诵经的人修行功夫的高低,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诵经的人是一位高道大德或者是孝子贤孙,诵经一卷,就能抵得上普通人的十倍;或者虽说是普通人,至诚恭敬地读诵,同样有相当大的利益;如果是没有品行的僧道,在诵经时,心不恭敬,意不专一,则所能得到的利益实在是很微小,或者说是毫无利益,但也不至于有什么过错。但诵经最好在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内,如果过了这段时间,恐怕亡人早已经流转到其他世界去了,所做的功德要经过多处转移注记,亡者不能立即得到利益。
问:儒释道三教并立,信仰有很大的不同,冥界最尊重的是哪一教呢?
答:对三教都非常尊重,但是最尊重道教。
问:鬼说话的声音和人有什么区别?
答:鬼说话的声音尖锐而且短促。
问:天上万里无云,日月普照世间,为什么不能照到阴间?是否是因为有东西挡住了?如果像您说的,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时空,为什么人和鬼又可以一起行走呢?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答:因为总是有云雾遮蔽着,所以看不到青天白日,但鬼可以到达阳间比较阴暗的地方,特别是在晚上,因此人和鬼又可以一起行走。
问:人头顶上的光色,什么是善色、什么是恶色呢?
答:人头顶上的光色为红色、紫色、白色,这样的人是心行善良的人;如果是黑色的光,那就是品行恶劣的人。
问:鬼是不是也能回忆起自己生前妻子儿女呢?
答:是的,鬼也是非常思念自己生前的妻子儿女,只是时间久了就渐渐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