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四)

从虚实分之虚角法

在以方形为主的印章中,虚角法形式的印章非常多见。在秦汉古玺、封泥瓦当中屡见不鲜,明清各派,尤其是近代印人齐白石、吴昌硕、邓散木、丁敬等,也采用虚角法刻就了大量印作。所谓虚角,就是说印章的四个角,有三个角呈实,另一个角呈虚。虚角可以在左上角、右上角,也可以在左下角或右下角。如“淮阳王玺”“汉匈奴呼卢訾尸逐”“军监之印” 等印系左上角虚,“王固私印”“甘承私印”“日南尉丞”“山乔印信”“大将长史”“方除长印”“二金蝶堂”等印系右上角虚,“溪南老人”“汉委奴国王”等印系左下角虚,“朔方长印”“曲江观涛”“殿中都尉”“关内侯印”等印系右下角虚。求得虚角效果的办法一般有:第一,放置笔画简单、笔画少的文字。第二,文字一角点画刻得细一些,其他三角则刻得粗一些,形成虚实反差。第三,虚角上的文字小一点,占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点,占地多、留空少。第四,虚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线条延伸下来,如汉玉印“续平”即是。第五,虚角上的文字通过减笔、减曲、细柔、缩小等手段变虚,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曲、增笔、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实。一方印章上,让一角空虚些,如同一幅画,留一个通气处,章法上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虚实互映、虚实互补,增强了造型上的空间意识,当人们视点落在这块空灵处时,即会发现印家的一番苦心:它可以是圆熟的线,如“杜张子印”中的“子”字;它可以是挺直的线,如“山乔印信”中的“山”字;它可以是斜直的线,如“溪南老人”中的“人”字。这类印章绚丽多姿,趣味无穷。

从虚实分之对角虚实法

在印章的对角采用虚实法来处理布白的方法,就叫对角虚实法。从角度、部位看,它可以左上、右下呈虚,右上与左下呈实。如“孙王之印”“骑千人丞”“殿中司马”“云中白鹤”等印章即是;也可以左上、右下呈实,右上与左下呈虚,如“王郴私印”“五湖烟水”“山泽之臞”“下里巴人”等印章即是。采用对角虚实法,可将印文笔画少的字置于对角,如邓石如的“灵石山长”印,“石”字与“山”字,两个点画少的字相对为虚,“灵”字与“长”字,两个点画多的字相对为实。汉印“宜土祭尊”中,“祭”字本身字的点画并不少,所以要采用减屈、少盘错、缩小文字、线条变细变短等办法,使之与“土”字相对成虚;而“宜”字通过增笔、增叠、加粗线条、增大文字等方法与“尊”字相对呈实。邓散木印“换了人间”亦采用上述方法,缩小了“人”字与“了”字,扩大了“换”字与“间”字,使之呈现对角虚实的效果。汉印“字次青”,仅三字,“字”字的下半部线条变细,很小心地作了“S”形的曲屈,线条刻得很细,相对呈虚,自然天成。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尽管文字很多,但对角虚实鲜明强烈,充满波浪式的律动与节奏,一疏一密,对角呼应,说不尽的魅力令人目不游移,妙趣横生。

从虚实分之虚实相间法

前面说的对角虚实法,侧重印章的对角部分。而虚实相间法,就不是指印章的对角部分了,它是指印面上的文字以虚—实—虚—实…… 循环布白,一般多用于五字以上的多字印。如汉印“乐浪太守掾王光之印”,“乐”字粗而显实,“浪”字细而显虚,“太”字小亦显虚,“掾”字紧密而显实,“王”字显虚,“光”字屈曲多而密显实,“之”字疏而显虚,“印”字粗显实。再如“元祐党人之后”一印,“元”“人”“之”三字点画少呈虚,“祐”“党”“后”三字点画多而密呈实。按虚—实—实—虚—虚—实的规律排列,虚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而实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汉印“安民里祭尊印”“万岁单祭尊印”等,都是虚实相间,整个布局呈两个相扣的三角形状。吴昌硕印“且饮墨沈一升”,文字点画基本同样粗细,均呈实,而虚用留红来处理,全印虚实相参相间,对比鲜明强烈,很有特色。赵之谦印“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吴让之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实处每个印文点画主体部分上移,由于点画密集而显实,每个字都将下方部位某些线条拉长,作悬针、长脚形状处理,疏而空灵,形成了虚。即一个字,上半部呈实,下半部呈虚,整个印面的效果呈虚实相间式。这类印章文字虽多,但多而不满,疏密相间,气象万千。如天上星辰,有的亮而耀眼,有的隐而淡然,其意味可谓天趣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