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以色列之四:消散了战争硝烟的戈兰高地
今天起了个大早,我们乘坐大巴前往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地方——戈兰高地。在去往戈兰高地的路上,田野绿油油的,牛群悠悠地吃着草,一片和平景象。只有一些简易的白房子,不时地从车窗外掠过,导游告诉我们那些都是兵营。
戈兰高地位于以色列的东北部,对面是叙利亚的西南部分的国土。只要站在戈兰高地,就能居高临下俯瞰到叙利亚边陲和著名的眼泪谷。可以说,戈兰高地就是一座天然屏障,谁控制了格兰高地,谁就控制了主动权,这就是戈兰高地的战略意义。以色列极其缺水,而戈兰高地被称为“水塔”。它的西南侧是来自约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湖,以色列国内百分之四十的用水来自这里。戈兰高地与加利利湖山水相依,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我们登上了本塔尔山,山路边有很多用废弃军火制作的艺术品,一个铁皮大恐龙,把守着入口。其他的艺术品看起来也是一些动物的造型,有的面目狰狞,有的略显呆萌,至于是什么动物,还是要靠自己的想像吧。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战争气息逐渐浓了起来。路旁有石块砌成的地堡,据说是掩体,我进去看了一下,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登上本塔尔山的最高处,看到了山上修筑的防御工事,有战壕,有掩体,有坑道,有瞭望台。瞭望台上的两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大兵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纷纷过去与他们合影留念。这一男一女两位观察员由于任务在身,开始不太愿意配合,只是自顾自地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叙利亚一边,我们也瞪大了眼睛,但是根本看不到叙以停火线的明显标记。后来有英语好的游客与他们沟通,他们说他们是挪威人,是联合国派驻叙以边境的军事观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观察叙利亚方面的军事动态。
高地的中心树着一个路标牌,七八个铁箭头分别指向几个方向,这几个地区感觉也都是周边中东国家的敏感地区:有约旦首都安曼,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还有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等。在战壕中有好几处隧道隐蔽工事,边上有一些人形假目标。在山上,可以看到“眼泪谷”。以叙边境和眼泪谷是5次中东战争中赎罪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因为那一天是犹太教中的“赎罪日”,所以又叫做“赎罪日战争”。当时,以色列全国正在放假,处于一年中战备最脆弱的状态,难以进行全国军人的紧急动员。当时以色列以1个旅的兵力及几十辆坦克,挡住了叙军1个机械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兵力以及700辆坦克的入侵。经过4天3夜的激战,以色列参战的士兵几乎全部阵亡,最后以色列奇迹般地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当年的战场,被称为眼泪谷,以纪念血洒谷地的众多将士。此地是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旅游者在以色列的重点参观景点。
从本塔尔山下来,我们去往全球十大最美小镇之一的萨法德。这座位于上加利利山区的小城,虽然人口只有不到三万人,却与耶路撒冷、希伯伦、提比利亚并列为犹太教四大圣城。据说萨法德代表“空气”,耶路撒冷代表“火”,提比利亚代表“水”,希伯伦代表“土”。
15世纪末期,大批西班牙裔犹太人逃到萨法德,在这里建立了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卡巴拉,至今这里依旧是卡巴拉教派的中心,很多人来到这里学习犹太传统。
在萨法德这座犹太老城里,街道一层一层的,上上下下,错落有致;小巷一条一条的,弯弯曲曲,鳞次栉比。20世纪中叶,萨法德被众多犹太艺术家发现,悠久的历史,尘封的传统,再加上老城中人们的生活,熏陶和感染着艺术家们,他们纷纷来到萨法德开设工作室和画廊,使这里迅速成为以色列艺术之都。
老城中,专门有个艺术街区,一家家画廊、工作室、设计室紧挨着,店铺里,摆放着他们刚刚出炉的杰作或是放了几年的旧作,浓烈的色彩加上咖啡的香气,让古城焕发着艺术的光芒。与国歌同名的雕塑“希望”,醒目地占据了小镇的中心地带。
老城里的居民,大多保留着非常传统的犹太习俗。黑衣黑帽的传统犹太教信徒比比皆是,他们的标志,就是蓄着大胡子,留着长鬓角,穿黑衣,戴黑帽,裤腰两侧挂有飘穗。走在萨法德街区的路上,古老的房屋,低矮的拱顶,狭窄的石板路,匆匆走来的黑衣男子,为这座古城蒙上了矜持的面纱。
古城里沉淀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神秘的宗教,让这座古城越发显得神秘,越发显得凝重……
佳丽世界,是文艺青年的家。
不管她在哪里,我总在她的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