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二)小康之家的另类少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二)小康之家的另类少年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和教书先生整天摇头晃脑又一本正经的“子曰诗云”相比,苗十三更愿意听爷爷、伯伯们在农闲的时候讲古经,那些说唐、水泊梁山、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些灵狐鬼怪和江湖豪侠的奇闻……尤其是和自己家族休戚相关的“铁窗户苗”的传说,更是让他听得如痴如醉,刻骨铭心。
“那些年,咱们的祖先真是阔得无边无沿……”
“可怜啊,一百多口就剩了弟兄两个……”
“四代单传,好悬!好悬……”
这传说的梗概大体是这样的:明朝末年,奸臣当道,国家混乱,再加上大旱连年,百姓更加苦不堪言。为了活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在全国大大小小上百只义军队伍中,闯王李自成羽翼渐丰,但是也遭到了朝廷的重点打击和围剿,在陕南几乎全军覆没,队伍不满千人。
但后来却山重水复,李闯王出奇兵闯过潼关,杀入河南南阳。河南本来饥民众多,看到李闯王一路杀贪官恶霸,惩地主老财,纷纷加入义军队伍,转眼间义军队伍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于是如砍瓜切菜般攻陷南阳城,杀了唐王,泄了民愤,大部队又马不停蹄,碾压般地向西北方向的开封府杀去。
在闯王的队伍路过苗店时,胆小怕事的百姓为避战乱,纷纷逃命,好多村庄已是十室九空。大苗庄的情况稍微好点,除了一部分族人逃往泌阳、舞阳方向(因闯王大军从西南而来),尚有一支族人在村里继续留守。除了舍不下几百年攒下的家业,包括屋里的瓶瓶罐罐以及院里的猪马牛羊,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原来这个老祖宗有个小叔,武艺高强,曾经是闯王小出身时候(成名前)的换贴弟兄!虽然他的小叔几年前就没了,可那个结拜的帖子被这个老祖宗藏了起来,这叫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果然,后来闯王的大军到来时,领头的将领看罢帖子,马上变得客客气气,不但丝毫没有滋扰,还恭恭敬敬地到闯王结拜弟兄的坟前磕了头……临走,那将领还给这个老祖宗说了悄悄话:“俺们这队伍长得很,后边大部队源源不断,为了稳妥,你们还是去饶良街躲躲吧,那里寨高壕深,官军势众,俺们也得了令,都要急行军开往北边,没功夫跟他们纠缠……”
这个老祖宗不敢怠慢,赶紧收拾一番,带了贵重细软,领着百十口老老小小直奔饶良街而去。想不到这一去竟然是羊入虎口,自投罗网!
人常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原来驻守饶良的官兵早已得了消息,认定他们和义军私通。这群族人一到寨内,就惨遭毒手,只有老祖宗那两个儿子,仗着年轻,又会些功夫,才拼死杀出,侥幸逃脱……
几年后,李闯王灭了大明,但是很快又被满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清军入关,定了天下,在漯河一带避难的弟兄两个才辗转返回老家。可苗店一带到处路断人稀,残垣断壁,野草丛生……
大苗庄更是一片荒芜,除了村西头的老井尚存,村里到处一片瓦砾,包括老井北边当年村里的地标性建筑——高大气派的老祠堂也荡然无存。原来当年明军在饶良大开杀戒后,为了掩盖罪行,又派人到大苗庄放了一把火,把这个几百年的村庄彻底变成了一片灰烬……
弟兄两个在老祠堂的旧址反复寻找,想在这里找到点类似祖宗牌位之类的物品。可是除了找到两个锈迹斑斑的铁窗户,别的一无所获。不过这两个铁窗户也被二人视为至宝。原来在当时,铁器是违禁品,民间建房是断然不敢使用铁窗户的,否则视为逾规之罪。在明朝初年村里连续有多人考取了功名,苗店苗氏声名远播。明正德年间苗氏建祠堂时,朝廷破例让使用了两个铁窗,外饰铜粉,以示褒奖,寓意苗氏子孙绵长,代代昌盛,被人视为天大的荣耀!
看到老家一片凄凄惨惨,弟兄两个发生了分歧。老二实在是伤心透顶,表示准备返回他们逃难时流落的漯河;老大却是故土难离,准备留下来,让一切重新开始。
于是弟兄两个抱头痛哭一场,每人抱了一个铁窗户,挥泪告别……(直到如今,漯河有支苗姓也称自己是“铁窗户苗”)
每当听到这传说的最凄惨处,苗十三幼小的心灵都会受到极大震撼。有个伯父把这传说讲完了,总要来段小曲:“说一千来道一万,咱家祖先实在不简单。改朝换代刀兵起,几起几落才传到咱。家业大功名大都不算大,刀快拳头硬才是世间最大……”
这小曲苗十三听得如痴如醉,觉得比那些快意恩仇的侠义传说还好听。
苗十三小小年纪,不爱上学,偏爱听那些打打杀杀的陈年旧事,这本来就让长辈们暗暗称奇。这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族人对他另眼相看。那是腊月二十几的一天夜里,北风呼叫,天空中的雪粒如盐斗般急促地筛下,人们都感觉被冻得手也伸不出来,一个个早早睡觉休息。半夜时分,大家突然被外边一阵吵嚷声惊起。
原来是一个过路人来向大苗庄寻求救助的。据他介绍,他是西边青台镇人,成年在泌阳县给人当伙计,年底领了工钱,回家过年。不料当天遭遇风雪,路上受阻,他到达饶良街已是掌灯时分。偏偏屋漏又遭连阴雨,在苗店街西马河桥那里,他又遇到了“鬼打墙”——在一片大坟园里足足转了一个时辰,才得以脱险,但是行李和包袱都落在那片坟地了。走投无路间,他就误打误撞,跑到这里求救。
大家听罢面面相觑,均不敢作声。因为本地人都明白,那个青台人说到的大坟园,自明朝末年就没了主人,多年来一直野草遍地,杂树丛生,夜间更是鬼火出没,狐狗横行。要紧的是紧挨着坟园不远还有一条大沟叫白头沟,更是骇人——一两丈深的大沟里,一年四季,寸草不生,都是明晃晃的白土,和大家平常见的黄土和黑土迥然不同。
那个地方,是平日里大家躲着走的地方,这深更半夜的,有谁敢替那个外乡人出头?再说,马上过年了,谁敢招那晦气!
青台人还在哭哭啼啼之间,突然一句稚气十足的声音掷地有声:“爹,咱们不能见死不救,给我找个灯笼,我领他去,那个地方我熟……”
众人看时,说大话的正是十来岁的苗十三。
叔伯们疑惑这孩子是不是得了魔怔,再细看又见他一本正经,甚至是胸有成竹。于是,众人便打了灯笼,由十岁的苗十三引路,一步步朝白头沟方向走去。在寒气逼人的大坟园找了一遭,人们都觉得晕头转向,脊背发凉,到处是枯枝败叶的呜呜啦啦之声。最后,竟发现那人的行李和包袱都被挂在半截枯树上,查看一番,东西一点不少……
回家的路上,父亲责怪他:小小年纪,晕胆大,以后有吃的亏。
苗十三悄悄告诉他父亲,这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每次在东河湾放羊,他都是把羊群往河湾里一赶,自己就一个人来到这清净的大树林里睡大觉!
从这以后,苗十三有了另一个绰号:苗大胆!
在学屋苦苦熬了一年时间,苗十三实在支持不下去了。只觉得进了学屋,不是头疼,就是瞌睡虫上身,总之是浑身不自在,好似进了牢笼一般。终于有一天他和父亲摊了牌:“爹,我不是上学的料,不想上了……”
“咱家不愁吃,不愁穿,就稀罕你考个功名。没听先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吗?不是上学的料,你能是干啥的料?”
“我想跟着刘平观的张老道练武,那个张老道真是厉害,我亲眼见他会开砖劈石,还会飞檐走壁……”原来这苗十三不爱去学屋,却没少在村西不远的刘平观里溜达转悠。
说起这村西一里地之外的刘平观里和里边的道人,村里人都不生。这刘平观是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敕封而建,千年来一直香火旺盛。只是到了大清朝,庙观香火日凋,偌大的三进院落也逐渐破败,修行的道士也跑得只剩了十来个。
这张老道就是刘平观十来个道人中最特令独行的一个。他五十来岁,身材又瘦又高,却不修边幅,常穿一身又旧又破的道袍,乍一看也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因为他一开口就是本地人很难听懂的外乡话,所有他干脆不大爱说话。有时听到别人直呼他“张老道”,好像也没啥不乐意。
张老道对做法事也不是太在行,却有两大癖好——舞剑和饮酒。尤其酒至半酣,他能把一柄长剑舞得密不透风,直到自己大汗淋漓。有人说这张老道就是在里边充数混饭的,还有人说:这张老道不是俗人,说不定是……
第二天,苗十三和父亲各自抱了一坛酒,径直去刘平观找张老道拜师学艺。那张老道看苗十三身体壮实,长得虎头豹眼,粗手大脚,皮糙肉瓷,是个练武的苗子……不由得眼睛发亮,心中欢喜。最后他朝两个酒坛子撇了一眼,慢条斯理地对这爷俩说:“咱们是老邻居了,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从此,苗十三白天去东河湾里放羊,夜晚来刘平观习武。当然,常常白天他把羊群往河湾一赶,就以鞭为剑,一招一式,如痴如醉地比划着……
张老道主要教他硬功和轻功,后来慢慢也传些武术套路。中国有古语道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苗十三读书不行,对拳脚功夫却是一点就透,又肯吃苦。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两年下来,进步神速,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当然,张老道对他也颇为得意,二人虽为师徒,却也情同父子。
除了学习功夫,苗十三又和师父学会了喝酒。他和师傅学武的第二年,才十三岁左右,其酒量就逐渐达到了一斤左右。并且他在酒后打拳,步法更加沉稳,力道尤其狠辣,人皆称奇。月明之夜,两人常常在庙观空旷的后院对饮,每到半醉之时,那张老道就会眯着眼睛心满意足地给徒弟吟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如果是大醉,张老道就瞪大了眼睛,唱腔里满是严肃和激越:“有道是自古正人君子厌苍天,只因那俗世凡尘恶作怪。我只爱江湖飘零多豪气,岂容你藏污纳垢在人间……”
这小曲,苗十三觉得比伯父唱的“刀快拳头大才是世间最大”更有味道。
未完待续

连载文章导读:

1、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一)苗十三追根溯源

作者简介

苗松克,苗店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0)

相关推荐

  • 想哪儿说哪儿---该喝不喝也不对

    今天本不该喝酒,自己提醒自己不下十次,一上桌儿,怎好不喝? 不该喝,不在昨天多了,不在弟兄们不提醒,全在自己觉得该喝! 为甚该喝?行将退休,还有弟兄挂念,准备一两天请咱,能不喝? 我性爱酒,自己炒俩菜 ...

  • 松克松

    ​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先当律师,后入海军,复员后曾两次选入参议院.1952年参加副总统竞选成功,任副总统8年.1960年.1964年两度竞选总统失败.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获胜.1972 ...

  • 【神奇的米脂】/ 蒋仪洁

    神奇的米脂 蒋仪洁 米脂县古称"银州",位于陕北榆林市中东部,无定河中游."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我对米脂的了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那时 ...

  • 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三)英雄艺高扬名赊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三)英雄艺高扬名赊店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 ...

  • 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一)苗十三追根溯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一)苗十三追根溯源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 ...

  • 以铁笔圣手,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以铁笔圣手, 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作者 |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4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3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 西南联大轶事 02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2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1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1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贵州】黔东南精美绝伦苗绣背后的传奇故事

    黔东南精美绝伦苗绣背后的传奇故事 图/文  羽佳  小时候曾经学过绣花,用的是十字绣和普通绣法,算不上什么体系,曾经家里还拥有苏州的双面绣,自以为对 绣花并不陌生,而此次国庆黔东南一行,完全改变了过去 ...

  • 如同追剧,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苗松克老师作品《西南联大轶事》赏读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如同追剧 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 苗松克老师作品 <西南联大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