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358
诃子散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煨诃子2.1克,炮姜1.8克,罂粟壳、橘红个1.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
【功效】:固肾收脱,涩肠止泻。
【主治】:肠鸣腹痛,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脱肛不收,或久痢,便脓血。
【方解】:本方肾虚不固,虚寒泄泻为主症。罂粟壳固肾涩肠,方中诃子酸涩止泻收脱。炮姜温中散寒而补脾阳;橘红升阳调气,以固气脱(泄泻),亦收形脱(脱肛)。诸药配伍,功效卓著。
【按语】:本方以久泻不止、脐腹隐痛、神疲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霉菌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等病症。如泻后有不尽感、腹部有固定刺痛等瘀阻肠络症者,加蒲黄、五灵脂、当归、没药医以活血止痛;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者加党参、白术、茯苓、炒苡米以补气健脾;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赤石脂以补肾助阳。
凡泄泻暴作,皆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1、《幼科金针》诃子散,由丁香、诃子、木香、干姜、肉桂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主治肠鸣水泻,小儿脏寒,足冷气逆,大哭不止。
2、《本草权度》诃子散,由黄莲、木香、诃子皮、陈皮构成。功能清热理气,涩肠固脱。主治虚滑久不已。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诃子散,由黄莲、木香、诃子、甘草构成。功能清热燥湿,涩肠止泻。主治泄泻日久,泻下稍减,腹痛渐缓者。
【附方】:1、诃子四桂散(《普济方》)由附子、木香、人参、白茯苓、诃子、豆蔻、枣、生姜构成。功能温中健脾,涩肠止泻。主治脏腑虚怯,本气弱,脾胃不快,饮食不思,两耳常鸣,头旋目晕,脐腹疼痛,四肢怠倦,小便滑数,昼夜泄泻、痢。
2、断痢散(《普济方》)由肉豆蔻、丁香、诃子、御米壳、炮姜、甘草、陈皮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主治一切腹痛,泻痢,久不瘥。
诃黎勒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诃黎勒皮1.2千克、川乌头1.2千克、缩砂仁1.2千克、煅白矾1.2千克、肉豆蔻600克,木香600克,干姜600克,龙骨2.5千克。
【用法】:上为末,用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粟米汤饮下。甚者可倍加丸数。
【功效】:温中散寒,涩肠固脱。
【主治】:肠胃虚寒,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肠鸣,胸满短气;爆伤生冷,暴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细欲绝;肠胃积寒,久痢纯白,或有青黑,日夜无度者。
【方解】:方中诃黎勒酸涩,功专涩肠止泻,归大肠经,为主药。肉豆蔻温中涩肠;干姜温中散寒,为辅药。乌头温里散寒;木香、砂仁芳香化湿,行气醒脾;赤石脂、龙骨、白矾收涩止泻,共为佐药。诸药配伍,由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
【按语】:本方以泄下如注、水谷不化、手足不温、腹痛肠鸣、脉沉细无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症。
湿热泻痢者,本方禁用。
【同名方】:1、《脾胃论》诃黎勒丸,由椿根白皮、诃子、母丁香构成。功能清热燥湿,涩肠止泻。主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脐腹撮痛,粪便腥臭难闻,诸药无效者。
2、《济生方》诃黎勒丸,由煨诃子、肉豆蔻、附子、木香、炒吴茱萸、生龙骨、茯苓、荜茇构成。功能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主治大肠虚寒,腹胁气痛,肠鸣泄泻,饮食不消。
3、《杨氏家藏方》诃黎勒丸,由草豆蔻、肉豆蔻、诃黎勒、赤石脂、高良姜、干姜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主治肠胃虚弱,腹脐绞痛,泄泻不止。
4、《普济方》诃黎勒丸,由木香、诃黎勒、肉豆蔻、当归、白芍药、干姜、白术、缩砂、厚朴、陈皮、桂心、丁香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理气化湿。主治痢后虚羸,饮食不进。
【附方】:1、诃黎勒散(《千金要方》)由诃黎勒、当归、黄莲、甘草、木香、干姜构成。功能温中清热,涩肠止泻。主治冷热痢,烦闷不思饮食。
2、诃黎勒散(《金匮要略》)由诃黎勒构成。功能涩肠止泻。主治肠虚不固而致的气利,症见一有矢气,大便随之而下。
五膈气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诃黎勒(煨,用皮)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膈气。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水送下。以微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小儿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分(锉,微炒),天门冬(去心,焙)半两,百合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木通(锉)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半两,川朴消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温水研破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九
时气遍身发黄,心膈烦热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1两,黄柏(锉)1两,曲衣1两,栀子仁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时气遍身发黄,心膈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六
椒艾丸
【方源】:《千金要方》
【组成】:蜀椒300粒,熟艾270克,干姜90克,赤石脂60克,乌梅100枚。
【用法】:上五味,将椒、姜、艾下筛,再将乌梅置于7.5千克下蒸,令饮熟,去核,纳姜、椒、艾末、合捣3千杵,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每日3服。
【功效】: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久痢,食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逆冷,腹中痛,苦筋转,起止须扶,阴冷无子。
【方解】:方中干姜、蜀椒暖脾止泻,温中散寒;赤石脂、乌梅涩肠止泻;艾叶温经散寒。五药配伍,由温中散寒,涩肠止泻之效。
【按语】:本方以久痢久泻,两足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以及男子不育,性功能减退等病症。
凡泻痢初起,肠胃湿热之症,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御药院方》椒艾丸,即本方加附子构成。功能涩肠止泻,温中散寒。主治虚寒泻痢,日久不止者。
断下丸
【方源】:《家藏经验方》
【组成】:枯白矾60克,细辛45克,诃子皮60克,干姜90克,龙骨90克,赤石脂90克,黑附子30克,酸石榴皮60克,牡蛎60克。
【用法】:上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时用浓煎陈米饮送下。
【功效】:温肾暖脾,涩肠固脱。
【主治】:泄泻无度。
【方解】:方中干姜温补脾阳,附子温补肾阳,为主药;龙骨、牡蛎收敛固脱,赤石脂、石榴皮、白矾涩肠止泻,为辅药。诸药配伍,有温肾暖脾,涩肠固脱之功。
【按语】:本方以泄泻稀薄、小腹寒冷、滑脱不禁、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等病症。
【同名方】《百一选方》断下丸,由神曲、吴茱萸构成。功能温中散寒。主治暴泻。
【附方】:1断下散(《普济方》)由当归、赤芍药、干姜、地黄、川芎、黄莲、槐花、罂粟壳构成。功能涩肠止痢,凉血补血。主治久新血痢,日夜无度。
2、断下丸《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由罂粟壳、白术、草果、甘草、茯苓构成。功能燥湿健脾,涩肠止痢。主治下痢赤白。
2、大断下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赤石脂、高良姜、干姜、龙骨、肉豆蔻、牡蛎、附子、白矾、细辛、诃子、酸石榴皮构成。功能温肾暖脾,涩肠固脱。主治脏腑停寒,肠胃虚弱,腹痛泄泻,不思饮食。
肉豆蔻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诃黎勒皮15克,龙骨15克,木香15克,丁香90克,肉豆蔻30克,缩砂仁30克,赤石脂15克,白矾15克。
【用法】:研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2次。
【功效】:温中理气,涩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泄泻。
【方解】:方中诃子皮、赤石脂、龙骨、白矾涩肠止泻;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丁香、砂仁、木香行气化湿,温中散寒。
【按语】:本方以泄泻稀薄、腹冷喜温、食少无力、舌淡白、脉濡细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病症。肾阳虚者,加补骨脂、附子、吴茱萸。
温热泻痢,忌用本方。
【同名方】:1、《痘疹世医心法》肉豆蔻丸,由本方去丁香构成。功能与本方同。主治协寒而利。
2、《御药院方》肉豆蔻丸,由黑附子、肉豆蔻、炮川姜、桂、硫磺、白术、当归、白豆蔻、诃子皮、川乌头构成。功能温里逐寒,涩肠止泻。主治肠虚脾弱,停积风冷,大便泄泻,腹胁胀痛,水谷不化,下痢脓血,遍数频频,里急后重,呕逆恶心,肢体倦怠,饮食消退。
【附方】:1、肉豆蔻散(《太平圣惠方》)由干姜、白术、肉豆蔻、诃黎勒、荜茇、木香、陈皮构成。功能温里祛寒,涩肠止泻。主治久冷痢腹胁满,消化不良。
2、附丸(《医方大成》)由附子、良姜、肉豆蔻、诃子、赤石脂、干姜、阳起石、龙骨、白茯苓、桂心、细辛、白矾构成。功能温肾暖脾,涩肠固脱。主治肠滑不禁,脏腑久虚下寒,泄泻不止。
2、豆蔻固肠丸(《御药院方》)由木香、干姜、缩砂、赤石脂、厚朴、肉豆蔻构成。功能温阳理气,固肠止泻。主治脾胃虚弱,脏腑频滑,饮食不思,肠鸣腹痛。
3、豆蔻饮(《世医得效方》)由肉豆蔻、赤石脂、五味子、粳米构成。功能涩肠止泻。主治滑泄。
妇人痃癖气,疼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麝香1分(细研),硇砂3分(细研),槟榔3分,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3分,木香3分,当归3分(锉,微炒),京三棱1两(锉,醋拌炒干),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妇人痃癖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小儿伤食,腹大膨脝,时泄,困甚如寒热状,又如霍乱;时痢,肠出脓血
大黄丸
【处方】 大黄3分,苦参3分,人参3分,桔梗3分,杏仁(去皮尖)3分,芎3分,半夏(洗)2分,黄芩2分,葶苈4分(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伤食,腹大膨脝,时泄,困甚如寒热状,又如霍乱;时痢,肠出脓血。
【用法用量】 每服1丸,1日3次,白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二
伤寒大便秘涩,内有积热,其脉两手寸口悉洪大而数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2两,麻仁2两,槟榔2两,木通(锉)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大便秘涩,内有积热,其脉两手寸口悉洪大而数。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大黄拓洗方
【处方】 大黄4分,芒消4分,莽草2分(1作甘草3两),黄连6分,黄芩8分,蒺藜子5合。
【功能主治】 头面风瘙肿痒。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下消,以帛染拓之,每日1次。
【注意】 洗时勿近目。
【摘录】 《千金》卷二十二
大黄涂方
【处方】 大黄1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紧唇。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醋调涂。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大黄通格丸
【处方】 黑牵牛子半两(取末),大黄半两(取末),木通半两(取末)。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便秘涩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送下。未动加丸数。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九
阿胶丸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阿胶45克,赤石脂45克,续断30克,川芎30克,当归30克,甘草30克,丹参30克,龙骨60克,鹿茸60克,乌贼骨60克,鳖甲60克。
【用法】:上药研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温酒送下9克。
【功效】:补益精血,固崩止血。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
【方解】:方中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血止血,为君药。鳖甲滋补肾阴;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固冲任,为臣药。赤石脂、龙骨、乌贼骨收敛固涩,固崩止血;当归、川芎、丹参补血调血;续断补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益精血,固崩止血之效。
【按语】:本方以崩中漏下、出血过多、色淡质稀、神疲力乏、舌淡、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经血过多等病症。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阳虚者,加附子、炮姜、艾叶;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夜尿警觉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益智仁12克,麻黄、石菖蒲各9克,桑螵蛸15克。
【用法】:水煎服。以上为10~14岁用量。可根据年龄酌情增减。
【功效】:开窍益智,固肾缩尿。
【主治】:小儿遗尿症。
【方解】:小儿遗尿多由肾气未充、固摄失司所致,临床若加入山茱萸肉、北五味子、鸡内金、山药、效果更佳。
加味天雄散
【方源】:《赵锡武医疗经验》
【组成】:附子、当归、巴戟天个12克,白术、生龙骨、生牡蛎、肉苁蓉、淫羊藿个18克,韭菜子15克,枸杞9克,党参30克,肉桂、冬虫夏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填精益气。
【主治】:肾阳不足,精关失固。症见头晕乏力,腰痛怕冷,阳痿早泄,舌苔薄,脉象沉细,尺脉无力。
【方解】:本方亦适用于治疗阳痿早泄,精子不足导致的男性不育症。
肺气咳嗽,头面虚肿,小便秘涩
大黄葶苈丸
【处方】 甘遂半两(煨令微黄),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前胡2分(去芦头),巴豆1分(去心,研,纸裹压去油)。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肺气咳嗽,头面虚肿,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粥饮送下。
【摘录】 方出《圣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
气喘咳嗽
大黄葶苈丸
【处方】 大黄5钱(炒),葶苈子(洗净,瓦上炒)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桑白皮汤送下。
【摘录】 方出《续本事》卷五,名见《普济方》卷一六三
大黄桃仁汤
【处方】 朴消、大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或2钱,用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1日3次。以通为度。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六
银苇和剂
【方源】:《方剂学》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杏仁9克,红藤30克,鱼腥草30克,冬瓜子9克,桃仁9克,鲜芦根2尺。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消痈。
【主治】:肺痈,咳吐浓痰,胸中隐痛,脉数,舌苔黄腻。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方用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桔梗、杏仁、冬瓜子排脓止咳,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肺痈发热,脓痰较多、舌苔黄腻,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若高热、痰腥臭,可加桑白皮、地骨皮各15~30克;心烦、咯吐脓血,可加百合30克,麦冬9克,阿胶9克;胸痛,可加瓜蒌9克、枳壳4.5克、丹参12克。
大黄牡丹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5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15克,芒硝6克(分冲)。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热祛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或有发热,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肠痈腹痛。方以大黄为主,合一桃仁、丹皮而奏祛瘀消肿之功,合以芒硝而奏荡涤攻下之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有发热,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为加强疗效,可加用金银花、红藤、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白花蛇舌草;或配合外敷(大黄、芒硝、大蒜)、针灸同用。临床如兼见高热,可加黄莲;右下腹出现肿块,加赤芍、当归;伤阴口渴,加生地黄、玄参。
患者如为老人、孕妇、或体质虚弱,应慎用。应用期间需严密观察,如有症情恶化须及时采用相应措施。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所用药物,在经过肠道给药时,均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芒硝的作用出现较快,冬瓜仁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用加味大黄牡丹汤,即本方加金银花、连翘、当归、枳壳、桂枝、甘草、对家兔阑尾、脾脏的组织学改变、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实验,表明可以增强机体全身和局部网状内皮的防御能力。
【附方】:阑尾清化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及本方去芒硝、冬瓜仁,加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川楝子、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阑尾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见低热、或午后发热、口渴、腹痛较重、便秘、尿黄。
阑尾化瘀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即本方去芒硝、冬瓜仁、加金银花、延胡索、川楝子、木香组成;功能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主治急性阑尾瘀滞期,或腹膜炎、阑尾脓肿后期,热象不显,而脘腹胀闷。
锦红片
【方源】:《方剂学》
【组成】:生大黄、红藤、蒲公英、厚朴。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服4片,日服3次。亦可改作汤剂,各药用量可酌定。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主治】:肠痈腹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肠痈腹痛。方用大黄、红藤清热活血,消痈止痛,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以助消散,厚朴行气以助止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身发寒热,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疼痛较剧,可加乳香、没药;舌质红绛,加赤芍、牡丹皮;发热,加金银花、连翘。
薏苡附子败酱散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9克,败酱草15克。
【用法】:上药均研粗末,或改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温阳排脓消痈。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腹皮急、按之满,压痛不显著,面色苍白,脉细弱。
【方源】:主要用于治疗肠痈内脓已成。方用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消痈排脓,合以附子温阳散滞,祛邪与扶正同时兼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肠痈腹痛、压痛不明显、面色苍白、脉细弱,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本方对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见有阳虚症候者,亦为适宜。肠痈腹痛较甚,并有高热、便秘者,忌用。
小儿伤寒,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
大黄汤
【处方】 大黄半两,甘草半两,芒消半两,桂心8铢,石膏1两,大枣5枚。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每服2合。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肉中久挟宿热,故用大枣引消、黄、甘、石入于营分,然非桂心,无以散之。
【摘录】 《千金》卷五
少小中风,状如欲绝
大黄汤
【处方】 大黄12铢,牡蛎12铢,龙骨12铢,栝楼根12铢,甘草12铢,桂心12铢,赤石脂6铢,寒水石(如无,以朴消代之)6铢。
【功能主治】 少小中风,状如欲绝。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升,纳药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头子大1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2服。
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普济方》卷三六七
小儿诸种风痫,吐痢寒热百病,不食
大黄汤
【处方】 大黄(碎锉,炒令香熟)1两,当归(切,焙)半两,赤芍药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栝楼根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人参半两,赤石脂半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半两,牡蛎粉(微炒)半两,紫石英(碎)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诸种风痫,吐痢寒热百病,不食。
【用法用量】 7-8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加大枣3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1日4-5服,带热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四妙勇安汤
【方源】:《验方新编》
【组成】: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脱疽,患处黯红,灼热微肿、疼痛剧烈或溃破腐烂,烦热口渴,舌红,脉数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脱疽。重用金银花、玄参以清热解毒,配以当归以活血祛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热毒壅盛、淤血凝滞,脱疽灼热肿痛,或已溃烦热,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应用于剂量宜大,若用量小则疗效不显;并可适当加入丹参、红花、桃仁、毛冬青等,增加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作用。临床如见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烦热口渴,加生地、牡丹皮;肿胀明显,加黄柏、防己等;溃烂坏死及有死骨折,须清洁疮面、摘除死骨,并敷以外用药物。
症属虚寒及气虚两虚的脱疽病人,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疏通及促进血液循环,使未闭塞的动脉及侧支循环变阻、增多,从而减轻症状,避免坏疽继续进行;根据动脉造影证明,部分病例由可能使闭塞的血管恢复疏通。本方尚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镇静、消肿退热、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
顾步汤
【方源】:《外科真诠》
【组成】:黄芪30克,人参9克,金钗石斛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30克,菊花15克,甘草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脱疽,局面皮色黯红、肿胀,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浸润蔓延,五趾相传,呈干性坏死、剧痛难忍、日夜不能安睡,或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舌红或鲜红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脱疽。方由四妙勇安汤去玄参,加人参、黄芪、石斛、牛膝、蒲公英、紫花地丁组成,益气活血,合以清热解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热毒炽盛、淤血阻滞、兼有气虚阴亏,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原书称:“口渴者,加天花粉三钱(9克)”。临床如见血虚者,加熟地黄、白芍等;瘀滞未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等;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等;兼有湿热者,加黄芩、黄柏等;兼有血热者,加赤芍、丹皮等;此外,还可加入清热通络之品,加络石藤、桑枝等。
原书记载:在内服本方同时,尚可用大粟米煮饭,伴芙蓉叶、菊花叶外敷。
红药
【方源】:沈阳中药二厂
【组成】:三七750克,䗪虫、当归、白芷、川芎、红花个175克,淀粉225克。
【用法】:制成片剂。每服2片,日服2次,小儿酌减。
【功效】:活血止痛,祛瘀生新。
【主治】:跌打损伤,筋骨肿痛,风湿麻木,新老瘀伤。
【方解】:三七活血化瘀止痛,䗪虫、当归、白芷活血通络;川芎、红花活血祛瘀。诸药共奏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功。孕妇忌服,经期停服。
接骨药方
【方源】:《救伤秘旨》
【组成】:黄榔刺树根125克(或用五加皮代之),小雄鸡1只(重250克左右,去毛),糯米饭1盏。
【用法】:共同捣糊,贴在断骨处,外包好。若夏天再加旱莲树根少许,可避免生虫。若未痊愈,再用外接骨方。
【功效】:祛风湿,止疼痛,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新鲜骨折。
【方解】:方中黄榔刺树根祛风湿、止疼痛,补肝肾;小雄鸡补肝肾、强筋骨,本方为外用方,用于新鲜骨折,目前因取材不易,一般医生很少用。
【按语】:外接骨方(方源同上),葱白125克,桃仁、生姜、当归各90克,五加皮60克,赤芍30克,白芥子、樟脑、冰片各15克。共捣烂炒熟,同荞麦粉调成膏,包伤处。
少小风痫,积聚腹痛
大黄汤
【别名】 干姜汤
【处方】 大黄3铢,人参3铢,细辛3铢,干姜3铢,当归3铢,甘皮3铢。
【功能主治】 少小风痫,积聚腹痛。
【用法用量】 干姜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一)。方中甘皮,《圣济总录》作“甘草”。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下所治少小风痫,明是木邪内盛,乘克中土,殊非外风袭入之谓。故于理中方内除去白术之滞、甘草之缓,但取参、姜,参人细辛以散内盛之风,当归以调紊乱之血,甘皮以豁壅遏之痰,大黄以涤固结之积,与黄龙汤同一手笔。彼以病气盘错,胃气伤残,虽用消、黄,徒增胀满,必藉人参大力以鼓荡练之威;此以孩提血气未实,不胜病气留连,虽宜大黄迅扫,必兼参、姜温散,可无伤中之虞。然此仅堪为智者道,难使庸俗知也。
【摘录】 《千金》卷五
乳石发动,热结,小便淋涩,小腹痛
大黄汤
【处方】 大黄(锉,炒)1两,芍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麻仁半升(别研,每服旋入1合)。
【制法】 上药除麻仁外,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热结,小便淋涩,小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3盏,加麻仁1合,同煎至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1服,日午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乳石发动,上气热实,心腹满,小便赤,大便不利,痞逆冲胸,口焦燥,目赤痛
大黄汤
【处方】 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3两,黄连(去须)2两,甘草(炙,锉)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上气热实,心腹满,小便赤,大便不利,痞逆冲胸,口焦燥,目赤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纳芒消1钱匕,再煎2-3沸,温服,早晨、近晚各1次。通利即愈。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