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各种版本的《伤寒论》,相对完好的是这一版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所撰著。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地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至219年,他早年学医于同都张伯祖,由于他天资敏悟,刻苦钻研,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论》大约写成于于公元200~210年,原书名叫《伤寒杂病论》,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之后,由于汉代末年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不久便流散于民间,而不显于世,至西晋才由太医令王叔和收集到原书的外感病部分内容,予以整理、编次成书,并命名为《伤寒论》。
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伤寒论》不久又晦。从晋至隋唐,《伤寒论》主要流传在民间少数人手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抄本。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公元581年一683年) 在晚年才见到一种流传本,以致慨配:“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中分别收录了两种不完整的古本。从《千金翼方》九、十两卷收录的伤寒病内容看,已与后世流行的版本有不小的差别,但它仍可视为《伤寒论》最早的一种版本。
到了宋朝治平年间,由于考虑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才正式由宋政府命令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对经过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传本,进行校正、整理,便成为宋本《伤寒论》,共计10卷,共22篇,附加校正。其后又发现了“杂病”部分,经校定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分别颁行于世,从此,《伤寨杂病论》便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宋本原刻本现已不得见,只有明代赵开美的影宋刻本,称谓“赵本”,由于宋本的原刻已亡佚,赵本又为宋本的复刻本,故现今一般将“赵本”直称为“宋本”,赵氏影刻本,在清代后已经少见,国内仅有极少数的收藏。1959年由重庆中医学会出版的《伤寒论》一般认为也是“宋本”的复印本。
此外,金代(1144年) 刊行的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是《伤寒论》的另一种通行版本,称谓“成本”。它也是《伤寒论》的第一个全注本,很受医家重视,全书共10卷,22篇。其内容篇次基本同于“宋本”,但有部分文字的增删。成注本的原刻也已亡佚,复刻本颇多,现存较早的刻本是元初刻本,一般认为以明朝嘉靖年间汪济川的校刊本为最好,还有一种医统本,也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经明朝徐熔校勘,内容和汪刻本相同。以上是《伤寒论》通行的二种主要版本。
另,林亿等又整理了《金匮玉函经》,这是《伤寒论》的另一种古传本的节略本,也是一种较主要的版本。
一百多年前发现的敦煌残本《伤寒论》的抄写年代较早,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洞时间,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在西夏时代,而且在一千余年中,也未再发现与敦煌本《伤寒论》相同的版本,残存的胶卷照片也可以对比看出其条文有增加补充,因此可以说现存的敦煌本《伤寒论》是一部独立的《伤寒论》版本,其价值不言而喻。
世传的版本尚有桂林古本、长沙古本,一般认为属后人伪托。晚近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康平本《伤寒论》也属于《伤寒论》的节略本。《康平伤寒论》是日本康治时代(公元1058~1064年)流传的一种古本《伤寒论》,日本学者认为,此书保持了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校勘之前的《伤寒论》面目,与宋本、成本、《金匮玉函经》一样,对于研究《伤寒论》也是不可缺少的。
现代中医教材多采用的是宋本《伤寒论》,因为相对来说,宋本则是相对完善的一本,业内也称之为“善本”。至于千古争论不休的条文顺序,其中个别字的对错问题,我觉着都是可以搁置的,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就像我写这一篇文章,不免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或者语句不通顺,相信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