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先生遣方用药经验举隅
裘沛然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积有许多经验,其中对某些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寒热错综、虚实夹杂、病邪深痼的病证,常采用大方复治的方法,即广集寒热温凉 气血攻补药于一方,以取药性之相逆相激、相反相成的作用,往往可收致出奇制胜的疗效。兹举例阐析。
某男童,14岁,以高热、腹痛,赤白痢下伴里急后重就诊。前医迭用木香槟榔、荆防败毒、白头翁及芍药等汤方不应。病情迁延二周,邀裘教授往诊。
刻诊:
1(针对局部大实)
小便赤涩,舌苔黄;脐腹时痛,痢下频数,日解二三十次:
黄连5黄芩20黄柏15+车前子12茯苓15泽泻12滑石15(清理肠腑湿热炎症)
木香15炒槟榔12生大黄10芒硝5(导滞!)
乌梅12诃子肉15补骨脂12(止泻!)
2(针对整体大虚)
神志时清时昧,精神萎惫,但欲寐,身有微热,手足厥冷,谷食不进,舌质嫩,脉微细欲绝:
当归20川芎10阿胶10白芍20熟地黄40(补物质!)
党参24黄芪40熟附块15干姜15肉桂5甘草12(补能量!)
此由先伤生冷,复感湿热疫毒,留滞肠中,寒热交迫,气血俱伤,邪毒鸱张,阴液亏损,中土惫败,肾阳式微,元气呈欲脱之兆。证情危笃,拟攻补寒热兼施,用大方复治,以冀万一。
上药水煎2 次,和匀后浓煎成2 小碗,分3 次饮服。患者服1剂后神志转清,痢下减半,腹痛缓解,手足微温。病有转机,药已对证,原方续服1 剂。药后精神渐振,痢下2~3次,腹痛除,小溲清,身热去,手足温,欲思食,脉来有神,苔薄微腻。此1积滞去;2阳气回,阴津复;证入坦途,改投香砂六君子汤加熟地、干姜。
5剂后精神振,二便调,饮食如常,病体基本康复。
此病属疫毒痢,由热毒壅滞肠道,燔灼气血,阴阳两损,正不胜邪所致。前医虽率用治痢常方,然病重药轻,邪炽而正气欲溃,病情复杂危重。此时若用单一的治法,必难任艰巨,恐变生俄顷。裘教授针对病机选用黄耆、党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熟地、阿胶养阴补血;附子、官桂、干姜回阳救逆;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车前、泽泻、滑石利湿泄浊;木香、槟榔与当归同用,既行气又调血;大黄、芒硝荡涤积滞,佐芍药则破积通便之力更巨。按芍药功用自本经及历代药籍所载,均有通泄之功,故仲景以芍药、大黄二药并称,与后世称为'敛'药者有明显出入。方中诃子、乌梅则有敛阴止泻之功。全方温清并用,敛泄共投,攻补兼施,气血阴阳并调,且药味多达25味,似乎庞杂。但药味虽多,法度甚明,杂而有章;更重要的是其切中病机,因而在较短时间内邪毒去而泻痢止,阳回、津复,重危之病迅即向愈。裘教授认为,临床处方遣药,主要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一些疑难危重病证大多病机复杂,或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或大虚大实相夹,或痰饮、瘀血胶结,或新病又兼宿疾;治疗若仅偏执一端,其收效往往不够理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经文提示﹕对复杂病证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时,应采用重方(即复方)或反佐法治疗。裘教授对《千金方》中针对复杂病情而设的一些组方繁杂,药味多至数十种,熔寒热补泻于一炉的方剂作过潜心研究,深感思邈'制方之反激逆从'法奥妙无穷。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的尝试和探索,体会到采用大方复治法对某些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确有很好的疗效。
所谓'反激逆从'就是用性味、功效或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相配伍,从而激发出新的治疗效应。裘教授体会﹕药物的配伍意义及其复合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尚有许多奥秘尚未被揭开。但从实践应用的情况分析,这种相反药物的组合运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制约关系,更主要的是可能产生了相激相成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超越了单味药本身的功效,如单味黄连和肉桂均无安神作用,但若将二者按适当比例配伍后,可以治疗心肾不交的心烦失眠等症。在复方中也有将两个对应的药物群体相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以通常所用的六味地黄丸为例,是方因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之三补与丹皮、茯苓、泽泻之三泻的配伍,从而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功效。现将裘教授临床常用的配伍经验略举数端。
1、敛散同用
敛:指收敛耗散之阳气、阴津;散:指解散邪气。敛-散同用法适用于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例如,慢性咳喘病中,一方面肺气已虚;一方面伏饮留恋;一方面又处处感新邪;裘教授常仿仲景小青龙汤法用:
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宣散在表之邪;合五味子、诃子、白果等收敛耗散之肺气;两者一散一收,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又如治疗慢性肾炎因触冒外邪而诱发的蛋白尿,先生常一方面用羌活、防风、蝉衣、苍耳子、白芷等发散在表之邪,复以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乌梅、五味子等收摄肾精之品配合运用,不仅症状可以改善,且对某些蛋白尿也可消失。如果有湿浊内蕴见症着,他还以收敛固精药与猪苓、生苡仁、玉米须、泽泻、汉防已等通利水湿药为伍,一涩一通,而奏良效。
2、润燥互用
即以辛香苦燥药与阴柔滋润之品合用,适用于湿滞不化而阴津已伤之证。症见口苦而粘,燥渴欲饮,苔厚腻粘着或如积粉堆砌,舌质干燥少津。此时若单用辛燥则津益伤,专以滋阴则湿愈滞,唯有润燥互用,可令湿化津复。裘教授常选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芦根、玉竹与苍朮、厚朴、陈皮、半夏等相佐应用,可收显效。盖湿乃浊邪,其性粘滞,若阴亏之体感染湿邪,或湿郁化热伤津,遂成湿滞津亏之证。用养阴生津药后,津润液充则胶痼之邪浮游,再佐以化湿之品,俾邪去津复。又如,对老年肺肾亏虚,水泛为痰的咳喘,他惯用金水六君煎加细辛、白芥子等治疗,收效甚好。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除饮,熟地、当归滋养阴血,一燥一润,标本兼治。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抨击此方'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骑墙之见杂凑成方'。裘教授则不以为然,他用此方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每得心应手。他认为,用古人之方,非泥方以治症,唯审证而用方,方随证变,其法始活。
3、寒热并投
临床所见一些疑难病证其病机属纯寒、纯热者较少,而以寒热错杂者为多,此乃阴阳互根,寒热转化之理。如慢性肾炎伴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多因病邪久羁,阳气被戕,阳虚而生内寒;另一方面,余邪热毒蕴结未消,盘踞下焦,证见寒热兼夹。欲补阳者必益其阴,无阴则阳无以化,阳气得振则浊邪潜消,再佐清泄,其效益者。裘教授选用附子、肉桂、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生熟地、山茱萸、黄柏、黄连、半枝莲、知母、漏芦、泽泻等,阴阳寒热并调,每多建功。另如,治反复发作的口舌生疮,用细辛、肉桂与黄共、木通相配﹔治少阴头痛,以附子、细辛与黄柏、龙胆草同用;治顽痹,以乌头、桂枝合知母、生地共投;治胃痛,用干姜、良姜与黄芩、黄连为伍等等....。寒热并用不仅有互制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诚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谓﹕'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4、补泻互寓
近贤秦伯未曾云﹕'治内伤于虚处求实,治外感于实处求虚,乃用药之矩矱。'无论外感和内伤,病经迁延,证见病邪内蕴与正气削伐并存,属本虚标实者多。故补泻兼施几乎是治疗疑难病证的通则。治疗时根据虚实之多少又有'寓补于泻'及'寓泻于补'之殊。如先生治肝硬化大黄螷虫丸、一贯煎、当归六黄汤三方运筹变化。大黄螷虫丸在大队活血行瘀药中佐以地黄,此'寓补于泻';一贯煎在多味滋阴养血药冲伍入川楝子,乃'寓泻于补'﹔当归六黄汤补气养血与清热解毒并重,移用于治疗肝硬化,别开蹊径。临床应用时按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三方参伍,消息进退,收到较好疗效。又如,他倡用'养正徐图法'治疗恶性肿瘤,积验甚多。他常用人参、黄耆、当归、熟地、白朮、茯苓、杞子、麦冬、巴戟天、肉苁蓉等扶助正气;略参薏苡仁、牡蛎、白花蛇舌草、莪朮、半枝莲、三棱、夏枯草等消肿软坚、活血解毒之品为辅助;消补兼施,常能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或竟得向愈。如见瘤治瘤,专事消削,不顾正气的治法,往往事与愿违。
5、动静结合
人身本乎阴阳,阴阳见乎动静,动静合宜,气血和畅;动静失调,气血乖乱。故凡治病用药,必须把握动静变化。裘教授善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后遗症及积压类心律失常。是方在益气养血滋阴药用辅以桂枝、生姜温经通脉,乃静中佐动,故知仲景之方寓有深意。他还加入丹参一味,通行血脉,使之相得益彰;若气虚明显,再加大剂黄耆,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再如治胃气虚弱所致的心下痞满,腹胀雷呜者,他常重用甘草、党参、熟地、大枣等补气健脾厚肠之品,佐以半夏、干姜、黄连、木香等辛开、苦降,静中有动,补中寓行,俾胃气健而能运,气机畅则痞满消。清末医家多言'中满者忌甘草',但裘教授重用甘草治中满,获效显著。实则仲景早有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满而硬'。而此法往往被后人忽视。总之,裘教授处方用药配伍变化甚多,他曾说,人身之病变化无穷,岂可以一法应无法之变﹖立方遣药并不拘于药味之多寡,主要在契合病机。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其中实寓有巧思及严密的配伍,他自言:'对此法我只是略涉藩篱,但这是中医处方学上一个深奥的课题,值得我们继承发掘,不断探索研究。'
附:裘沛然先生治咳心得
如今虽已是阳春三月,但乍暖还寒之际,春寒料峭,是许多疾病高发的时节。比如咳嗽,可称得上是家常便饭了,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困扰,那咳嗽声就像打快板儿一样,没个消停的时候,怎么办?看看国医大师裘沛然在治疗咳嗽时有何良方吧!
先生治咳常用方:
麻黄10细辛10干姜15牛子12;
前胡15诃子肉15紫菀12炒杏仁15川贝母4.5生甘草15黄芩20龙胆草10。
(1)辛散与酸收合用:对久咳、剧咳者,一方面以辛散药开肺散寒邪,一方面以酸涩药收敛肺气,可达快速止咳之效。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中既用麻黄、桂枝发散外邪,宣达肺气;又用白芍、五味子敛肺止咳,即使有痰亦不忌用。先生辛散常用麻黄、细辛、桂枝等,酸收常用诃子、五味子、白芍等。裘老认为白芍对哮喘有解痉作用。
(2)清肺与温化痰饮并投:清肺常用黄芩、龙胆草、生石膏等;温化痰饮,常用干姜、附子、茯苓、半夏、南星等。痰多者,非温不化;痰郁多化热,故与清肺药相伍,寒温并用,相伍相成。
(3)宣肺与降肺兼施:肺失宣、降,为咳嗽总病机,尤以外感所致者为然。临床上咳声不畅,咳痰不爽,为肺气失宣的表现;而气逆咳喘不得卧,则是肺气上逆,失于肃降的表现;两者每每并存(注意!),故宣肺与降肺兼施,自在情理之中。宣散肺气,用麻黄、桔梗、牛子、薄荷等,降肺则用紫菀、炒杏仁、厚朴、炒枳壳、枇杷叶等。
治咳用药小析:
细辛:既用于开肺解表,常于外感咳嗽、哮喘病中使用;又用于温肺化饮,对痰饮盛,可化饮平喘。细辛为治痰妙药,能散能化,能平喘。
黄芩:为治咳必用之品,黄芩入肺经,清肺热,常以较大剂量(15-30g)投用。如防其苦寒流弊,可与干姜相伍,两相伍用,寒温并用,有卓效。
龙胆草:方书载其入肝经,常用于清肝胆湿热,先生用于清肺热,即使是外感初期咳嗽,只要有热象即用之,常与黄芩相伍,剂量用至10-15g,有时达30g。龙胆草苦寒,可降肺气,气降则咳喘平。此乃先生用药非同一般之处。
麻黄:先生治咳必用麻黄,此品可解表邪、开肺窍,为治咳要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 此说真乃麻黄之要义,《本草通玄》载“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一药之用,不可单从性 味定论,实与配伍有关,神明之妙即在于此。麻黄与桂枝相伍为解表要方;麻黄与杏仁相合则止咳、平喘;麻黄与地龙相配,则解痉平喘;麻黄与石膏、黄芩相伍则宣清肺热;麻黄与甘草相兼,可治各种咳嗽。先生常用剂量9-30g。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12702730102we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