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机制,已经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对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无数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这里不作赘述。本文要讨论的是现阶段教师在职培训普遍存在的“大锅饭”现象,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不分科目、不分年限、不分层次,统统地聚到一起培训的现实情况。培训的内容若是高深,则有些教师感到茫然,若是浅显,则有些教师感到索然。进修学校作为教师重要的培训机构,正是要解决这种“众口难调调众口”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教师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硕士学位进修、骨干教师进修、名师工程、校际交流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的目的与需要,但相比之下,以进修学校为基地的培训,更具有现实可能性与潜在的发展远景。一所优秀的进修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才的沃土,名师成长的摇篮。
有调查发现,工作前5年的教师最关注的是熟悉钻研教材;工作5~10年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思考自己的教学与其他教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形成风格;工作15年以上的教师更加关注如何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培训应当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关于教师培训方式,多数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短期脱产培训、专题研究,其次是与老教师结对子。
我们的培训也应与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在一般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高标准,在求稳的基础上求快,适当地给突出的教师“吃小灶”,适当给个别后进的教师“吃补药”,其目的是提高全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为每一名学生负责。
二、如何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的划分,把教师分为四个大类来分别加以培训。
第一类,知识向实践转变阶段的培训
这种培训主要针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就现在而言,走上教师岗位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些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文化水平都是够用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教师自身的知识传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需要进行教学技巧的学习。我想,我们大家对于“茶壶煮饺子”型的教师应该并不陌生,这就说明这样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不是不懂、不会,仅仅是缺乏教学的技巧,因此就会出现“照本宣科”,课堂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针对这样的教师要进行授课方法、方式、亮点的培训。公开课,是提高教师授课技巧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请优秀学科教师做示范,展示其授课的技巧和风格;另一方面,还要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走上公开课的讲台,让我们的教研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扬其自身的优点,逐个、逐步地解决其存在的短板,力争让每一个新任教师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鼓励教师求新求变。
第二类,实践向经验转变阶段的培训
经过5~15年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已经带过学校的各个年级,对教学的全过程已不陌生,有些教师甚至开始感觉“驾轻就熟”。这一阶段的教师可能会出现得过且过的懒散心态。如不编写教案,不进行认真的课前准备,忽视教学反思等一系列现象。事实上,这些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理论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走出去”是让这些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一定要让我们教师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通过与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教师交流,扩大教师的眼界,让教师不断接触教育的前沿领域,认真总结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经验,以求自身的进步。重点应该对这些教师进行先进经验介绍,国外同类型教育模式的参考等培训,激励教师不做“拉磨驴”、不做“井底蛙”,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第三类,教学向科研转变阶段的培训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优秀的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科研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经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渐渐固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也开始自成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师可能会出现固执己见、难于接受新事物的情况。教科研培训是这一阶段教师的重点培训方式,培训重点放在高精尖的科学研究上,重点挖掘知识背后的人文思想、普识理论等;应进行推陈出新、理论归纳、经验总结、教育核心等方面的培训,优中选优,真正将教育的精髓挖掘出来;鼓励老教师带新教师,建立“传、帮、带”的校本辅导模式,将自己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套体系,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共享,进而造福整个教育界。此外,可以考虑推行教育的“反哺”模式,多多创造平台,让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各取所需,采长补短,全面发展。
以上三个阶段属于教师发展的必经阶段,下面我要谈的第四个阶段,是颇有争议的,今天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四阶段,教师向多角色的转变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教育事业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向纵深钻研。我不是说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对,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种非纵深而广博型的教师。我的理由是:
首先,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在社会中总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人的评价也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生了转变。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扮演教师这一个角色,他还是一个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父亲或母亲,可能是一位领导者,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同事。评价一个教师成功与否,恐怕不能只看他教育教学领域的成绩,还要看他在社会中各个角色的扮演是否成功。一个不慈不孝的人,无论他事业多么辉煌,我个人都不认为他是成功的。因此,多角色的扮演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随着摩登时代的远去,流水线式的人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当今的人才也开始从一专多长向全面发展渐变。一个领域、一个学科的精深固然可称之为优秀,但与完美还有距离。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想在一个教师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而到了高级阶段,就可以考虑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师属于知识分子中最为庞大的群体,在一个领域研究多年的教师,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整体把握。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有足够的潜力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带头人。然而,出于“角色性”特点,教师可以考虑不把眼光仅仅放在教育领域。一个教师,可以是学者,可以是学术权威,可以是艺术研究者,也可以是党政领导、企业顾问,甚至可以是商人。
各个角色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得教师发展更为全面,理论更为精深,教学的覆盖面更加广阔;同时,教师的学识、理论和管理经验同样可以促进其他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覆盖更广、领域更深、更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可以考虑让这样的教师在中小学开办选修课,学习教科书之外的人生知识,对学生的多元化和全面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弥补了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不足。
当然,这样的发展方向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作为一种想法和尝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这种理念同样适合教师的培训,将教师队伍细化,使培训方式进一步带有针对性,我个人认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