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从哪来?夏都在哪里?中国上古史还原与概说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自黄帝开始。但黄帝从哪里来,葬在何处,早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模糊不清了。大洪水发生在哪里,也不清楚,现在就连夏朝存不存在,都成了有争议的话题。

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我觉得心中无法安宁,所以我认真研究了相关古籍和地理地图,尽力还原古史真相,得出结论及论据如下:

一、黄帝族是来自于内蒙古阴山一带的草原民族

1、首先,“昆仑之丘”、“轩辕国”都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第三条山脉上。《西山经》上一共记载了四条山脉,第一、二、四条山脉明确与华山、渭河、泾河有关,故可肯定《西山经》上的山都在晋陕黄河以西。第三条山脉基本上呈东西走势,“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西部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山有今天地图上的昆仑山、祁连山、阴山。但今天地图上的昆仑山,生存环境恶劣,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祁连山稍好一些,但也罕有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只有阴山,古代就是水草丰满之地,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居住,且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岩画。结合上古时代“天下”的范围,可以认定,《西山经》第三条山脉就是阴山山脉,“帝之下都”“昆仑之丘”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色尔腾山一带。

2、《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从漳水(在今山西东南、河南北部、河北)一带出发,北伐西征,曾到达“昆仑之丘”、“黄帝之宫”。从方向上看,也明确指向内蒙古阴山一带。

3、《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生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海内经》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徒,射猪为业”。

以上史籍记载了黄帝与北狄、犬戎、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说明黄帝族来自于北方草原民族。黄帝“名曰轩辕”,“轩辕”很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猃狁”、“鲜虞”的不同音译。

4、《史记》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都符合草原游牧民族的特征。

5、黄帝战蚩尤发生在涿鹿(今河北北部或北京),说明黄帝很可能来自于更北的地方。

6、从考古资料来看,陕西石峁遗址属于老虎山文化,山西陶寺遗址深受老虎山文化影响;陶寺最终被石峁人捣毁,这些都显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国上古时期处于主导地位。

二、大洪水发生在黄河内蒙古段

尧帝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尧典》),由此牵出鲧、禹治水,夏朝建立的历史。然而,大洪水发生在哪里?却早已一片模糊。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讲,黄河易发洪水决口的位置,一个在内蒙古段,另一个在河南孟津以下。《列子·汤问》记载:“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指明大洪水发生在“西北”方向,主要影响“东南”下游;《西山经》第三条山脉中第三座山名为“不周之山”,据此推断,大洪水发生在黄河内蒙古段。大洪水波及范围很广,还形成了一些大型湖泊,即《山海经》中的“海”。

三、夏朝当然存在,石峁、陶寺遗址便是证据

现在不断有人对夏朝的存在提出质疑,原因是夏朝只有史书记载,而缺乏考古证据。河南二里头从时间上讲属于夏末商初遗址,作为证据似乎也有所不足。我认为,夏朝考古证据少,一是因为年代久远,破坏严重,遗存很少;二是总在河南一带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思路上存在误区。

上文分析到,黄帝族来自于内蒙古阴山一带,大洪水也发生在那里,夏朝因治水而立,因此夏朝存在的证据也可以在那一带寻找。

尧帝时,共工撞断“不周之山”引发的大洪水仍需治理。“佥”向尧帝推荐了鲧,“四岳”也同意。尧帝对鲧并不满意,但也只好让鲧试一试。“佥”和“四岳”为何都支持鲧治水?一是鲧为颛顼之后,被封“崇伯”;二是鲧擅长“作城”,有组织大型工程的能力。

陕西神木石峁古城遗址,面积达到425万平方米,内有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和内瓮城等功能结构,核心宫城区皇城台,状若“金字塔”,高大巍峨,固若金汤。这与鲧擅长“作城”的记载相符;

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石纽”为石头城,与石峁完全相符;

石峁遗址发现了大量宫廷器物,其中牙璋被视作夏文化的标志物,与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形制一致;

石峁遗址还发现了鸵鸟蛋、鳄鱼骨等来自遥远地方的物产,与鲧、禹长年在外治水和禹接受各地贡奉的历史相符;

考古界已明确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关系密切,相爱相杀。发生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石峁人捣毁陶寺事件,与启推翻“禅让”,为鲧复仇相吻合。

综上,石峁古城是夏朝建立者姒启的老家,鲧城,禹的出生地,启放武观及武观叛乱之地。石峁遗址、陶寺遗址足以支持夏朝的存在。

下面我来试着简要地还原从黄帝到夏朝建立的这段历史:

黄帝族是居住在内蒙古阴山一带的草原民族,不断向东向南发展。黄帝族进入古冀州(今山西、河北一带)时,这里“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黄帝的同宗兄弟炎帝“欲侵陵诸侯”,黄帝三战而败之。“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死后,炎帝之后共工与黄帝之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向西北方向逃窜,撞断“不周之山”,引发了大洪水,形成《山海经》中的“海”。帝喾时为避洪水迁都于亳。尧帝时,众臣公推“西伯”鲧治水。鲧治水九年,被舜帝以“窃帝之息壤”之故处死。舜帝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禹治水十三年,用疏导的办法治住了洪水,积蓄了实力,赢得了口碑。

禹死后,黄帝族人先后推皋陶、伯益继承帝位。启对此极为不满,率部自石峁南下,捣毁陶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王朝——夏朝。启为黄帝之后,他继承了黄帝的征战四方,却破坏了黄帝至尧舜建立起来的依道治国,夏朝留下的都邑、遗存和历史记载都很少。夏朝统治者还发展出一套鬼神迷信和占卜巫术,将中国文化带入一个误区之中。

今天的中国人也许未必是黄帝、炎帝血缘上的后裔,但黄帝、炎帝族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却是没有疑义的。黄帝没有像炎帝那样“侵凌诸侯”,没有像蚩尤那样暴虐,更没有像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那样搞种族隔离。“天道寿寿,播于下土,施于九州”,“参於天地,合於民心”,黄帝开创的是一种无执、无处、无为、无私,畏天,爱地,亲民的天道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核心。继承黄帝道的尧舜之治被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先贤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典范。黄帝道也是包括儒家、墨家、老庄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根源。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已经烂掉了深根的大树!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定不能遗忘和丢弃这个根本,而要把它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中华才堪称中华,中华文明才能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宇宙道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