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找师傅,不需要完美,有货是关键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很少有人反对。
但如何去理解,值得我们再多想一想。这句话的发言角度,是“我”。这里的“我”,是受教者,而非施教者。作为有限的个体,我们应该带着一颗谦卑的心,看到他人的长处,以及他们可以为我师的地方。这句话的用处,不是让你站在(想要)施教者的角度,反过来说:管我是阿猫阿狗,走到别人身边,就能自动成为人家的老师。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帮助我们前进,值得尊重,也值得学习。但老师有门槛。特别是职场上,我们要小心夸夸其谈好为人师的人。同时,也要学会主动去找老师,找到可以教你东西的人,然后虚心求教。
当然,要找到他们,你首先得知道,怎样才是好的老师。这里的老师,说的是广义上的老师。他们是有东西可以教,也愿意教你的人。因此,这里讲的老师门槛,不是一张证书,而是更加广义的资格。有了这些资格,才能被称为老师。
资格是什么?资格就是肚里有货,有能够传授的东西。无论是内在的品格,还是某个具体的技能,都是老师的“货”。可以言传,嘴巴讲出来,也可以身教,实践行出来。
内在的东西,也许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但是和他们多接触,就能够感受到,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至于具体的技能,有没有,好不好,就比较容易看出来。不是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肚里有货的人,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放到现实中去检验。你可以看他们的成果,来反推他们的能耐。
其次,你要想一想自己对老师的期待。
传统教导里,我们特别尊重老师。也许正因如此,很多人对老师的期待也特别高。比如,老师必须是个完人,必须高大上,必须不食人间烟火,必须面面俱到……
——醒醒吧,老师,首先得是个人。是人,就没那么完美。再说,你是谁呀,完美的人,你挨得着吗?
此外,很多人对老师的期待,是“师父”,而非“师傅”。时代变了,“师傅”也许还会有很多,但“师父”呢?不能说绝迹,但能找出来的,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呼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换到自己的角色上,就希望自己当个学生就好,不需要上升到衣钵传承的高度。这种期待,也放下吧。人家能教给你一点点东西,就很好了。
捋清楚这两点,你再放眼看,就可以找到很多老师。初入职场,带你入行的老师傅,工作中愿意提点你的同事,以及待人接物方面教你的客户,都是你的老师。还有认真打扫的保洁阿姨,工作负责的物业大叔,你只要留意,就能找到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都是你的工作圈子里,可以找到的人。再放宽一点,你去看前人著作,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也都是你的老师。
所以用点心,主动找到这些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怀,虚心学习,就不用担心道路难行,没人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