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丨初级级阶段的临摹与高级阶段的体察
书法学习,基本方法就是临摹,目的是达到形似、神似,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每一件古代书法作品都是经典,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古人不仅仅是临摹,还要从书写节奏上认识古人。
书法书写是一种运动
书写的节奏是通过控制毛笔来实现的,首先谈谈书写工具毛笔。书写书法使用的毛笔,通过笔杆来控制笔毫,笔毫的运动形式不外呼三种,平动、提按、旋转,虽然在书写过程中有各种组合和细微变化,如提按的同时旋转,那同样看作是提按和旋转。平动,顾名思义笔杆没有上下运动,在一个平面(笔毫着纸面)的运动,毛笔着纸侧面保持不变的运动;提按,指的是笔杆的上下运动,带动笔毫上下运动;转动,笔杆转动带动笔毫转动,一种转动只是改变方向,称为“使转”。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这种笔法在楷书、草书、行书中多有应用。而另一种转动,则笔毫绞在一起(像麻花一样),写出的线条两边毛中间润,线条显示出沉厚,凝练,有毛涩感,称为绞转。绞转用笔是明清时期碑学兴起的一种用笔方式,以追求金石之气。使转与绞转是不同的两种笔法。
平动、提按、转动(使转、绞转)成为书法三种基本的笔法,书法史上任何复杂的笔法,都是由这三种基本运动组合而成的。
孙过庭《书谱》书写节奏
书写书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三种笔法会不时地交替,可能出现细微变化,而不同运动形式的各种细微变化之间,又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于是在实际书写中便可能产生不可穷尽的样式。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先贤们对对线条的复杂性有所论述,孙过庭《书谱》所称: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运动产生节奏
中国书法在漫长的发展中积累了无以数计的线条内部运动形式。既然是运动,势必有快慢急徐、轻重粗细,书写就有了运笔速率,就产生了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乐音长短不一的音符、强弱交替等。节奏一词也被各个艺术领域借用。戏剧演出中会根据情节及紧张程度推移,高潮迭起,情感交替,戏剧有节奏才有更高的艺术性,因此有人说“节奏是戏剧的呼吸,戏剧的生命。”。绘画也有“节奏”,空间、色彩、笔触的变化都是节奏范畴。艺术中,各种构成元素都会有张、弛的交替,这种变化就用“节奏”来表达。接下来谈谈“节奏”在书法应用中的意义。
其一,一件书法静静的悬挂在那里,或摆放在桌案上,是静止的,但当我们去欣赏它时,会随着一点一画、线条而移动,这是我们感觉书法线条中隐含着运动活力,就还原了创作时书写的运动,因为这些线条的形状、质感、结构等都是在书写者书写时运动的轨迹,观赏则成了“想见其挥运之时”,同时我们能通过作品再现书写者书写作品时的节奏变化。
其二,“节奏”是书法作品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它通过书写时的运动而实现,由一些最细微的图形特征组合而成。构成书法的基本点画会随机地、大量地出现,这样形成的“节奏”,是各种艺术中最接近音乐的一种;一种基本点画,每次出现时,书写的动作都会有微妙的区别,但这种差异不影响它们从属于同一类别。
王羲之《快雪时晴》与《频有哀祸帖》
书法中节奏的类别十分丰富。不同书体、同一书体中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节奏。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与《频有哀祸帖》用完全不同的节奏书写,线条的质感就不同。拓本与墨迹线条的质感不同,节奏也有很大的区别。感受节奏的关键,是“想见其挥运之时”。人们只能靠形式上的细节进入作者书写时的运动中,因此对细节深人观察的习惯,对细节良好的辨析能力,是感受书法节奏的关键。
节奏不仅是速度的变化,空间同样影响到书法作品的节奏,使书法作品中的节奏更复杂。我知道,创作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是建立在一个空间介质上(书写介质,宣纸、册页等),当线条按时间顺序运行时,逐渐写满一张纸,或者说填满(分割)这个空间空间,这就是时空概念,时与空两者始终保持相关性,直至完成一件作品,那些书法的线却于是静静地躺在纸面上,这是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节奏。当观赏者欣赏这件作品时,书法线条在观赏者想象中又一次运动起来,这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这种感受可以反复,可以中断而从任一点上重新开始,还可以在感受的过程中将注意的重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转换—这一切都构成了书法中的节奏。
张旭和怀素草书节奏比较
草书是最体现节奏的书体。
动力形式是与节奏有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书写时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的样式。
例如用毛笔画一个圆圈,起、止以及圆周的不同段落,每个人书写时都会有力量和速度的变化,有人力量、速度都比较均匀,有人下笔、收笔时会有个用力的顿挫,有人临近收笔时速度会放慢一些等等,一人一个样子,只是旁观者不容易看出这种差异,不过只要我们体察一下书写的过程,可以想象,动力形式的差异在每个人、每一次书写中总是存在的每一位成熟的书写者都有自己的动力形式。一位书法家的动力形式是他重要的个人特征。进入一件作品的动力形式成为深入作品的重要途径。
由此看,运动的变化就是节奏的本质,动力形式的本质是运动和控制运动的力量的变化。动力形式是比节奏深一层次的构成因素。我们可以在感知一件书法作品节奏的基础上接着做下去,试着去寻找它所蕴含的力量的变化。如果说体察节奏需要让整个人产生随着线条而运动的感觉,那么进入动力形式,还需要使身体有承受力量变化的感觉。
从作品来推测动力形式是不容易的,但这是深入感受作品时必须去做的事情。
学习古人不仅要临摹还要体察书写节奏
欣赏书法作品,一般是讲到节奏为止,这仅仅是对作品层面的体察,而动力形式是造成节奏的原因,对动力形式的体察便是某种程度上对创作过程的体察。
两者有质的区别。对创作过程的体察是异常困难的,这里包含十分复杂的情况,书法仅仅由于它的特殊性质才具有这种可能性。书法构成元素的单纯,才使力量、节奏比较清晰地表现在作品的细节中。这也是书法何以能够锤炼人们对线、对运动的精微感觉的原因。
这种深入的体察对书法学习有极大好处。如,每一次临摹之后,通过临写出的字迹与范本的比较,调整动作书写、比较一次次反复,能使动作越来越接近作品的原意。这种方式的临摹更深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书写。
临摹学习古人的经典,不仅要形似、神似,书写节奏也是需要掌握的临写方法,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好处不言而喻。(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