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的诀窍:开合收放,均在撑抱
从古到今,凡是在武学上有所建树、有所造诣的武林泰斗、功夫巨匠、技击大师莫不出自于站桩。拳家有云:“未习打,先站桩”,“无腰无马不成功夫”。中国近代拳学改革家、拳学理论家、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曾对站桩有过高度评价:“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这些都说明了站桩在武功修炼过程中极其重要。
站桩是武术中最独特的锻炼方法,它是以静站的方法养练气息,增强力量,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达到强身、健身、养身、防身的目的。站桩的桩字取义于“桩”,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说象“树桩”那样静止稳定不动,在不动中锻炼内部气息的调动,锻炼劲力的增长,即所谓“静中求动”;另一方面则是说通过桩功的锻炼,气息调动了,劲力增长了,下盘能够象桩那样稳固不动,因而少林拳术秘诀里说“马步(站桩)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所以不论什么拳种几乎都得“练功先站桩”。
站桩,是“拳术力量”之基础,是调节神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站桩要求身体极其的放松,但松而不懈,间架得当,在意念中做到“凝神定意”,这样日久功深,就能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古拳论云:“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戴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在一定的层面,心意支配一定的行为,拳术运动以意为先导。劲为身之用,大成拳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调节、温养、锻炼了神经系统,使身体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从而使身体最大限度的主宰和发放劲力,神、气、意、力有效、有序的集中。即神宜敛,气宜养,意不乱,力(体)要松。身体一紧,意、气、力就不能完整一气。
站桩的功能之一,就是把身体复杂形体结构所产生的分散力量统一为整体之力。技击过程中,人体所呈现的多维结构影响了劲力的充分运用与发挥。站桩有一定功夫,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等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多中心”“多形状”的形式,逐渐向简单的整体的“一”的状态转变。即所谓“肌肉如一,毛发如戟”。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不著一处,神游物外、空透达化是拳学的另一境界。身体对意念之修正,尽显身体的智慧。不是思维,而是状态。犹如虎与狗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同样是狗,藏獒和土狗状态也是大相径庭。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提至胸前抱球,掌高与胸平齐,如抱气球,五指松开,大指指天,沉肩垂肘,空腋窝。此式主要练撑抱劲,三分撑开意,七分搂抱劲。呼为合、为松,好像气球瘪了,自己变小了。吸为开、为掤,好像气球向四周涨大。
除练开合撑抱外,再将无极式的升降练习加入,即呼气时下沉,节节贯串往下松,状如沉入海底深处,吸气时含胸拔背,虚顶顶劲想像自己从水底上浮,飘上天空,直上九宵。双手抱于腰腹前,两指相对,手心向里,指间距一掌左右,臂圆,背圆,裆圆。
意念真气从祖窍下落丹田,过会阴,从尾骨走夹脊分为两股,沿手臂直达掌心,掌心与丹田相对,然后三性归一守丹田,即内视丹田,内听丹田,内想丹田,微吸气,意领脐向后吸引,吸到不能再吸,感觉与命门相贴时,呼气放松,吸气时是有意的,呼气时是自然的,是无意的,好象要放松,同时,吸气牵引的时候是用意不用力。重点放在意上。呼过之后,复三性归一守丹田。
站桩要松随,切忌刻意追求,万万不可用力用劲。要有“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洒脱意境,懵懵憧憧,如梦如幻,让思想飞越太空,这样来养神、养气,久而久之,自然可得内气,产生内劲,自己会感到有一种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的奇妙感受,这时就领悟了站桩的奥秘,会有气若长虹犹贯日,欲将宇宙抱怀中的豪迈情怀。
下面用四句话来概括太极桩练习的要领:桩功全在一抱中,(开合收放,均在撑抱) 莫求新奇找舒松。(刻意追求,万万不可) 内动得自有象外,(动中求静,静中寓动)功成妙在无意中。(有心练松,无意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