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火车站名称变更趣事
肇东站老站舍
肇东站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距哈尔滨站62.3公里,滨洲(哈尔滨—满洲里)铁路上的二等站,1902年建站,现存俄式老站舍始建于1928年。历史上的肇东站,曾有蒙古站、满沟站、甜草岗称谓,其站名变迁的背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据史料载,修建中东铁路时,中俄双方约定,铁路所经地域站名,有名字的以原地名做为站名,没有名字的地方,由俄国人命名站名,如原有名字不妥,俄国人可重新命名。肇东古称“寡妇营子(寡妇茔子)”,其含意孤寡且不雅,不易作为车站名字使用。俄国人认为这里是蒙古族郭尔罗斯后旗牧地,加之偶有蒙古牧民在此游牧,蒙古包及牛马羊群举目可见。遂将东站命名为“蒙古站”。因为俄国人讲汉语吐字不准,说话不清,语速又较快,中国人把“蒙古站”听之为“满沟站”。说来也巧合,该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每遇大雨泥水皆沟满壕平,“满沟”之说也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于是“蒙古站”被误传或谐音为“满沟站”而流传下来。
中东铁路修建以前,这里乃是大片碱沟,多为“不毛之地”,几乎无人定居,铁路完工后,在车站东边建有两座砖石结构的房屋,供铁路管理人员和工人居住。1900年以后,清政府委派官员出放铁路两侧“蒙荒”大量“闯关东”者涌入,垦荒建屯。随之,生产资料需量增加,同时农民们生产的粮食也需要外运,车站附近出现了货栈、车旅店、铁匠炉等修理行业,装卸搬运工、打杂服务人员渐增,房舍增多,逐步形成集镇。
就地势而言,肇东铁路东侧地势低洼,且含盐碱严重,夏季遍地积水,春秋两季一片乱泥塘,不宜建房。相比之下,铁路西侧属于高爽之地,人们择地而居。铁路西有些高岗处,生长着一种叫甜根草的植物(也称甜甘草,其根为中药材),当地汉人忌讳蒙古族的“寡妇营子”,也不喜欢俄国人的“满沟站”之称,将这里地名改称“甜草岗”,其寓意为甜美、繁茂的高岗之地,故“甜草岗”成为这里又一地名。
1906年2月,肇州直隶厅于昌五城设立分防,因东清铁路贯通“满沟”地域,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故在“满沟”设立“分防”。因“满沟”位于肇州的东部,故取名“肇东分防”,后被称为肇东。1945年8月15日,日伪政权灭亡,肇东解放,同年11月,建立了肇东县人民政府,车站随之更名肇东站,并沿用至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笔者曾检查肇东站线路、道岔十余年,熟悉肇东站俄式站舍。站舍为俄罗斯建筑师设计,采用俄罗斯传统砖石砌体,人字木屋架,铁皮屋顶,入口雨搭和老虎窗山花为重点木饰。长约45米、宽约9米,占地面积405平方米。具有俄式建筑典型的高举架、厚墙壁等特点,从外边上看只有一层,但实际上老站舍内部东侧却是两层,故而叫假二层,这种结构类似于今天的阁楼。另外,还有一处地下室,面积是站舍面积二分之一,据说地下室曾作为职工宿舍、员工浴池、锅炉房等用途。
车站百年温度计、百年老井,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温度表挂在站内雨搭下的站舍外墙上,高约一米,宽约20公分,水银玻璃管拇指般粗,可以辨别出上面黑色的刻度和俄文字母,刻度板呈银灰色。行车安全与气候密切相关,中东铁路在哈尔滨设立了气象台,而铁路沿线车站只能通过温度计了解当地气温,是当时车站的行车设备(扎兰屯车站现保留一处)。
车站地处盐碱地,附近住户家的井不深,地表水苦涩难喝,喝这种水牙齿泛黄。站前有一口中东铁路时期挖的深井,水质清澈甘甜,附近的居民成群结队来打水。车站只好采取“卖”的方式控制打水的人。
2012年10月23日,对肇东站老站舍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给哈齐客运专线让路,国家斥巨资保护这座近百年老站舍,站舍整体后移41.4米。哈齐客运专线通车后,肇东站新站舍在铁路西侧(市区一侧)拔地而起,成为哈齐高铁沿线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