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国教授:我用泻心汤类方的几个临床经验
华医世界
图*国家首届全国名中医王庆国教授
王庆国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在40余年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临床善用经方,不拘时方,对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病种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突出。
王教授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认识深刻,加减自如,且精到。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王庆国教授临床中应用“泻心剂”独到经验。干货很多,供临床优秀中医师一起学习。
泻心剂概述
《伤寒论》共6张泻心汤类方,均是针对心下痞而设。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火热痞”(154条),
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痞”(155条),
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149条),
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157条),
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158条),
旋覆代赭汤治疗“痰气痞”(161条)等。
若以病机分析,6张泻心汤方又可分为如下两类: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以及旋覆代赭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
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则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
临床当予区别,不容淆混。
王教授认为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
对于“寒热错杂”病机,王教授有精辟阐释,他认为:
寒热错杂并非寒与热两种邪气同时存在于脾或胃,而是寒与热两种邪气分别存在于脾和胃,即存在于不同的脏腑之中。
结合临床实际,当是脾寒胃热证,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吐,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
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若遇寒热错杂证则较棘手,但善用诸泻心汤者,则有方可施,效如桴鼓。
现代医学所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以至肝胆病等疾患,常可出现此类证候,王教授在临床中运用泻心汤诸方,化裁得当,收效明显。
诸泻心汤专为痞证而设,痞证产生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无力斡旋,而气机停滞日久必由气及血而发展至疼痛,因此他常以泻心汤、百合乌药散、金铃子散合用以治疗胃脘疼痛。
百合可益气调中而助泻心汤散痞开结之力,王教授临床喜重用百合,用量常达30g以上,佐以乌药以防其滞重,二药相合疏通胸腹气滞,共奏行气止痛之功。
另外,血瘀重者,王教授常加入丹参一味,以活血止痛;
返酸明显者,加入煅瓦楞子、煅牡蛎、海螵蛸等;
萎缩性胃炎,胃热明显者,加入蒲公英、马齿苋,临证常用至30g左右,以其清热解毒而不伤胃;
阳虚重者,加桂枝、益智仁;
若以少腹两侧疼痛为主者,再加吴茱萸;
以肚脐凉痛为主者,则选葫芦巴;
膝关节以下恶风寒重者,则加附子。
此皆王教授临证经验之得。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方证乃因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
王教授认为:“但满而不痛”是本证的眼目,辨证的关键。
他结合《金匮要略》所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推知本证还有呕吐,肠鸣下利等症,故称为“呕利痞”。
在上呕吐,中见痞满,下则利下。
本方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神农本草经》言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胸胀,咳逆,肠鸣”,
王教授在临证中,凡见心下痞满,必重用半夏,因其有散痞气之专长;
干姜辛温,温脾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又因下后正伤,故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
本方以黄芩、黄连与半夏、干姜配对,辛开苦降以消中痞,寒温并用以平寒热。
七药相合,共奏“辛开苦降甘调”之法,以寒温并用,消补同施,而达到畅达气机,消除痞满的目的。
王教授临床中非常推崇本方,认为本方乃“脾胃病症通用方”,只要“心下痞满”主症明确,病机恰当,便可放心使用,临床疗效卓著。
案例
患者某,女,53岁。
2009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诉胃中胀满,呃逆,不返酸,胃中无烧灼感,大便溏
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食道返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平常血压稳定在:140/90mmHg。
月经还有,腿不肿。
舌质淡,苔薄黄,脉沉滑。
此中焦气机紊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成
法当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
法半夏15g,川黄连15g,炒黄芩10g
干姜10g,生晒参10g,炙甘草10g
大枣15g,煅牡蛎15g,生黄芪20g
川朴8g,焦神曲10g,茯苓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
患者服药后效果明显,胃中胀满减轻,大便成形,食欲好。
前方既效,当守方不移,上方加藿香梗5g,以增强化湿醒脾之功。7剂。
三诊:
胃中胀满进一步改善,呃逆消失,食欲良好,舌质红苔黄,脉濡滑。
此中焦气机复常,脾胃之气得以运化,但热势偏盛,当加重清热和胃之力,并辅以健运脾气,上方去藿香梗5g,加蒲公英30g,炒白术10g。14剂。
嘱进食易于消化之物,后病告痊愈。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证是心下痞满而兼挟水饮食滞之邪,故称“水气痞”。
但本条言“心下痞硬”,这是因为本证除无形之气痞塞之外,还夹杂有水饮、食滞的有形之邪。
“胁下有水气”,既言病机,提示本证有水饮内停中焦;
又言症状,即胃脘两侧之胁下有水气相搏之漉漉作响。
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谷不化则必然滞塞而腐败,更兼水饮内停,于是中焦气机逆乱,浊气不降则干呕食臭;
清气不升,水气偏走大肠,则肠鸣而下利。
王教授体会,生姜泻心汤除上述见证外,临床常兼见下肢浮肿、胁下作痛、小便不利等证。
针对此类病人,他常借用《医宗金鉴》之法,加用茯苓一味,以增强利水之功,确为经验之谈。
案例
患者某,女,26岁。
2009年7月21日初诊。
患反流性食管炎,胃窦胃炎(胃镜示:充血/渗出型)
主诉:
呃逆嗳气,心下胃脘胀满,胃中常有振水声,胸中烧灼感,呕吐酸苦,大便溏,肠鸣频频。
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此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气内生而成此证,
治宜辛开苦降,宣散水气。
生姜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味,重用生姜以健胃消水散饮。
处方:
法半夏30g,川黄连30g,炒黄芩15g
煅牡蛎30g,党参20g,炙甘草30g
大枣10g,吴茱萸20g
蒲公英30g,生姜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
心下痞满、胃中振水声、肠鸣声均大为改善,唯胸骨处不舒服,胸膈灼痛,胸闷窒塞,大便成形。
舌红苔薄,脉弦软。
此胃中水饮渐消,唯肝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之证明显,故而吴茱萸、川黄连仍需重用,以求清泄肝胆郁火,以利胃气和降。
以上方为基础,加桔梗6g,川厚朴5g。
患者续服7剂后,诸证基本消失,偶有胃脘不适,消化不良。
王教授嘱以二诊方药配成水丸,巩固调理,以求长效。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证是因误下损伤脾胃之气而引起表邪内陷。
王教授认为本方证中的“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较生姜泻心汤证的腹泻更为严重,因此脾胃气虚的程度更甚。
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见心下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证。
心烦与下利同见,正是升降失常,阴阳失调,上热下寒,火炎于上而水注于下的表现。
王教授对本方病机理解深刻,临床中除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腹泻等,还灵活用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疼痛者,常有出众之效。
案例
患者某,男,48岁
2010年3月5号初诊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伴肠上皮化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1年,患者因此住院,但治疗未见好转。
刻下症见:
舌左侧及颊黏膜均有溃疡面,呈椭圆形,边界清晰,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及吃饭,大便可。
舌红,苔白黄而腻,脉沉滑而软。
此脾胃中气虚,阴火上炎则口腔糜烂,
治以甘草泻心汤、百合乌药散合金铃子散,重用炙甘草清热解毒,平熄阴火兼以甘缓和中。
处方:
炙甘草30g,法半夏18g,川黄连20g
炒黄芩15g,干姜10g,生晒参15g
蒲公英30g,益智仁6g,百合30g
乌药10g,元胡10g,川楝子10g
煅牡蛎15g,白芨10g,牛膝10g
煅瓦楞子10g,马齿苋30g
7剂。
3月12日复诊
自诉胃痛好转,舌溃疡面缩小,疼痛减轻,吃饭及说话时疼痛不显,大便溏。
舌暗红苔薄,脉细。
方证相对,守方继服7剂。
服药后舌溃疡面消失,疼痛不作,进食如常,病告痊愈,随访未复发。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161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王教授独具卓识,指出“噫气不除”当为本方主症,其病机不仅是脾胃不和,痰气痞塞,而且挟有肝气上逆,即所谓“土虚而木来乘之”。
本方以旋覆花为主药。凡花者质轻在上,故有上行作用,而旋覆花味咸又有下降之功。
旋覆花能升能降,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散凝结之气而治心下之痞。
代赭石入肝经有镇肝降逆的作用,《长沙药解》称本品:“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配以旋覆花之疏利,使肝气条达而下行为顺。
半夏、生姜辛温之品,温胃散水,去痰饮之凝结,故有消痰涤饮、降逆和胃作用,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补中益气,而有强主弱客之义,诸药配伍,既治痰气,又疏肝气,同时还补脾胃之气,扶正与祛邪并用,使脾胃调和,气机舒畅,痰气得消,则痞噫自除。
王教授临床中善用本方治疗呃逆或噎嗝诸证,并指出当重用生姜而轻用代赭石,务必使药力作用于胸膈之间,方能显效,确为临证有得之谈。
案例
患者某,女,36岁。
2009年5月8日初诊。
患者诉:
胃中反涌,气上冲逆,呃逆不断,饮食不香,口不干,大便日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此脾胃气虚,痰气内阻,胃失和降而成,
方用旋覆代赭汤镇肝和胃,化痰降逆。
处方:
旋覆花10g,代赭石8g,竹茹8g
茯苓15g,法半夏12g,川黄连8g
炒黄芩10g,干姜6g,生晒参15g
炙甘草10g,大枣15g,生姜10g
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
7剂。
患者服药后,诸证若失,病告痊愈。
王教授对泻心汤诸方理解深刻,临床应用广泛,只要病机相符,主症明确,用之必有效验。
经方历经二千年许,为亿万人的无数次医疗实践证明有卓著疗效,成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有学者指出:虽然疾病复杂多变,证型种类繁多,但是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症,不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病,经方治疗均有卓效。
王教授亦谆谆告诫:临床辨证一定要抓主证,尤其是运用经方时,抓住主证更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主证是纲,纲举则目张,随之则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此等论述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吾辈当细心领悟学习,必将有助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