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最高人生智慧: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个神奇的圣人。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只有一个王阳明,被誉为「内圣外王,千古一人」。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角度,似乎连孔子和他相比都差了点火候。

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今天我们就尝试从算法的角度,聊一聊「知行合一」。

所谓算法,是指可复制的、可量化的、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所以这篇不是聊虚的,是想看看「知行合一」对我们有什么具体指导。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什么

我们先来说「知行合一」不是什么。

许多人误解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意思。因为我们日常提到知行的时候,常常在讨论这样的话题: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是「知」重要还是「行」更重要?

拿做饭举个例子。有人说,要想掌握做饭这个技能,要先学习做饭的程序、技巧等知识,然后再开火行动,这样事半功倍;还有人说,不对,要想学会做饭,必须先进到厨房做做试试,然后才能真正学会做饭,有谁是看着菜谱就学会做饭的?

这时,有一个叫陈澄的人,他是朱熹的门徒,他出来和稀泥说,大家都别吵,我悟出来了:知行同等重要,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最终才能真的知、真的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陈澄所说的完全不同。知道了陈澄的知行合一,有什么用?起码从算法的角度,你无法用它来指导实践。而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探讨的角度根本不是知和行哪个更重要,而是对待事物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泼一盆冷水先: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是极难做到的。我从度阴山老师的分享中,提炼了四个角度,方便大家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

角度一:心中所想和身体行动保持一致。

这个角度容易理解。王阳明观察到当时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读书人皆「巧文博词以饰诈」,表面上宣扬自己一心从贤向善,背地里做的都是些见利忘义之事。于是意识到强调知行合一是多么重要。

心中所想和身体行动保持一致,看似容易做到,实则非常难。首先,一个人很难认清自己心中真正所想:世界纷繁复杂,而你太容易被改变。其次,生存压力、阶层地位以及社会评价是真实存在的,心理能量不够强大的人,会自认为很难真实做自己。

戴上面具,隐藏真实内心,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实际上,这样做没有远见。丢掉真实的人,实际上丧失了自己最强大的力量之源。

角度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到美色立刻就很喜欢,见到恶臭立刻就很厌恶,这是人的本能。王阳明说,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就是一念起时,如本能般立刻行动。就像见到美色会立即喜欢上,见到和喜欢之间没有间隔,知和行一致到这种程度,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这实在是太难了。本能确实擅长立刻作出判断,但是在判断之后、行动之前,我们通常会进行思考。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本能反应是出手相救,但你可能转念一想,这老太太会不会是碰瓷的?于是在行动上就犹豫了。即便经过思考后,你最终还是上前扶了老太太,王阳明也会说:不好意思,你的知和行之间有间隔,这还算不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始终主张:天理不容思想,良知忌转念。其实,这和《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结论是相违背的。卡尼曼强烈建议大家在做决策前,不要轻易相信「直觉我」判断,如果时间充裕,一定要经过审慎思考,启用「理性我」,然后再去行动。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家也承认,许多需要慢思考的能力,经过长期、反复强化,可以形成强大的直觉力。所以,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是否已经训练出了强大的直觉系统,故直觉判断准确性异于常人,对自己的转瞬之知无比坚定,所以才敢说天理不容思想?我们这里不做圣人膜拜式的事后诸葛评判。反正,我目前做不到这种程度的知行合一。

角度三:显意识和潜意识合二为一。

人的意识大部分都是潜意识,显意识只是很小一部分。这两者如果要做到高度一致,太难。换句话说,这是在要求一个人具备控制潜意识的能力。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意识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简单理解,本我就是本能欲望,超我是对本能欲望的扼杀,而自我则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努力平衡,基本可以理解成是「理性我」的角色。本我和超我是潜意识,自我是显意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显然要求一个人具有强大的自我。

王阳明还有一句话是「一念发动即是行」。你的潜意识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坏念头总是出现,那就距离行动不远了。

角度四: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果简单归结于一句话,就是「凭良知指引去行动」。良知的意思不是良心,而是好恶之心,但不是无限制的好恶,良知必须能分善恶,好善恶(wù)恶(è)。

知行合一就是做自己的事,不管外界的规矩、规则,评价标准,凡事都以我本心的良知作为规矩、规则、评价标准,以自己的良知去应对万事万物。 ——《度阴山讲阳明心学》

一句话,你行事的唯一原则,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是关于知行合一最简洁但最有高度的理解。听着很美,做到依然很难。

问,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按王阳明的理论,你不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而应该是遇到任何事都直觉地捕捉到内心那个最真实声音。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历练不够,思维深度和广度不够,自我强大程度不够,实际没有捕捉内心真实声音的能力。如果他硬要觉得自己就是捕捉到了,十有八九要栽跟头。

实际上,「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能分善恶,但善恶的标准依然是你自己来定。你认为是善就是善,你认为是恶就是恶。

那如果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在许多人看来是恶,而我认为是善,我也遵循这个声音的指引去行动就好了?没错。只要你是真的判定是善就好。判定方式说起来也很简单:你想想做了这个决定并行动后,漫长的余生自己会不会后悔,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内心宁静。

这和萨特关于「选择-自由-责任」的理解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有做出任何选择的自由,但必须为选择造成的结果承担责任。萨特认为你可以任意而为,但必须为结果承担责任。

知行合一的难度就在这里:怎么知道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哪一个?我们的直觉水准够么?所谓一念善恶、私欲扰人,如何确定此刻的「良知」不会是日后让你寝食难安的「恶念」?

「知行合一」的算法

所以,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难度贼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行合一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相反,正是因为这是个极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所以驾驭它的难度才极高。

而且,我认为知行合一是可以练习的。这就是所谓化「知行合一」的算法。

闭环思维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闭环思维。

为什么很多人做事总是坚持不到最后?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知」出了问题,做事之前没想明白为什么要做,做到一半感觉不对,就放弃了。第二个是「行」出了问题,想清楚了为什么做、怎么做,但就是迟迟不行动,没有做到「勇于行动」。

做事之前要先明白为什么做,想清楚了之后要果断去做,做了之后还可以回头再调整认知,再投入下一次行动中去。这就意味着知行形成了闭环。

1. 做任何事,第一步都是先明确为什么要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会省略掉这一步。

2. 认为自己想明白了,就马上开干。这一步你的核心目标是快速完成一次闭环。一切行动以能否最快达到目标为行动原则。第一个闭环结果糙一点没关系。几个具体建议:

  • 行动前去除多余的准备动作(泡杯咖啡、听首歌、玩会儿游戏、看会儿综艺)。
  • 对于无法一次完成的任务,拆成一步步结果清晰的执行计划。
  • 如果是学习某方面知识,不要有完美主义心态。比如学习一门线上课程,不必从头学习,应该从中挑对达到你的目的有帮助的部分去学习。

3. 完美主义心态放在闭环后进行优化的阶段,而不是闭环的过程中。任何作品上线前,应该以完美主义心态进行优化和确认。

4. 根据行动结果调整认知(包括调整目标),进行下一次闭环。

知行同步

有知必行,无行弃知。也就是说,认为对的就立即去做,没有采取行动的认知就果断放弃。

比如你觉得健身是对的,应该每天健身。那你还等什么?健身去呀!比如你觉得读书是对的,那你就一定要读啊。如果你借口说,你看,我每天很忙,根本没时间读书。按照知行同步的要求,你应该尽快忘掉「我应该读书」这种观念。

因为你认为对的事但又不去做,这会造成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给你带来很多负面心理能量,你的内心会不断暗示自己的很多认知原来没那么准确、合理,降低你对自己直觉的掌控力和信心。实际上你应该调整自己的知:跟我现在在做的事比起来,读书没那么重要。

同时,冗余的知还会占据一个人的思维带宽,消耗本来就有限的精力。

一个人如果能长期做到知与行同步,这个人的心理能量会异常强大。在长时间的刻意强化下,他的决断力、自信度都会提升到极高的水平,尤其是在突发状态下。

王阳明说,在突发状态下,最容易体现良知的宏大价值。平时不遇急事,从容不迫,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但危急时刻,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间,必须全神贯注,刹那之间,念头顿生,抓住这个念头,以良知判定,良知一判,立即行动,绝不容转念和思考。在这刹那之间,不欺良知,不忘良知,即能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知行合一。 ——《度阴山讲阳明心学》


关于知行合一,就说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强调的不是知和行哪个更重要,而是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的高度一致。

2. 知行合一看似内涵丰富,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的诠释。要践行知行合一,难度极高。

3. 知行合一要求真实。丢掉真实的人,实际上丧失了自己最强大的力量之源。

4.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就是一念起时,如本能般立刻行动,要求一个人有强大的直觉思维系统。

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要求一个人具有强大的自我,能够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合二为一。

6. 知行合一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做决策和行动,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7. 良知就是好恶之心,它能分善恶,但善恶的标准依然是你自己来定。只要你能够问心无愧,内心宁静。

8. 知行合一虽然难,但也有办法练习:从「闭环思维」和「知行同步」开始。

9. 「闭环思维」强调知行闭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0. 「知行同步」:有知必行,无行弃知。认为对的就立即去做,没有采取行动的认知就果断放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解并实践「知行合一」。以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