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一场重要的战役,红军折损近6万将士,场面极为悲壮
数千年来,绕城而过的湘江,犹如为全州注入了灵魂。在这里,革命火种不断,烈士风骨犹存。全州是广西桂林市管辖下的一个县,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而作为红军长征路上著名战役《湘江之战》主战场之一的全县,今天的全州,也成为了见证长征历史进程的重要地点。蜿蜒的湘江,年复一年地冲刷着岸边的渡口,这条江流犹如一处醒目的丰碑,记录着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走上了长征路。11月下旬,中央红军来到了湘江东岸,遭遇到国民党军重兵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发布了《强渡湘江的命令》,湘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毗邻湘江,地处湘桂交界处的全县,也就是今天的全州,成为了这场大战发生的主战场之一。抢渡湘江的战斗开始以后,红军战士们忍着寒冷、饥饿和疲倦,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立即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全县境内的凤凰嘴渡口,成为当天中央红军过江的生命通道。湘江两岸,一时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
通过当地人的回忆得知,凤凰嘴渡口这片开阔空地上,当时挤满了要过江的红军战士。在敌军飞机狂轰滥炸下,这里血流成河,极为悲壮。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中写下的话语,记录下了红军长征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刻。
“敌人像被风暴摧折的高粱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一批,又一批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地”。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为了保卫中共中央和中央纵队过江,红军将士凭借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在湘江两岸鏖战强敌,终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在湘江战役绝处逢生,这场战役也让当时的红军损失近三分之二的兵力。
2019年9月,《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建成。在这里,有湘江战役的文物和珍贵史料,向世人展示着这片英雄土地上荡气回肠的过往。
全州的文脉之盛,始于一座建筑的修造。唐朝中后期,在远离中原战火的湘江一侧,湘山寺拔地而起。湘山寺初名叫“净土寺”,后来才改名为“湘山寺”,曾被朝廷封为“楚南第一名刹”。1943年日寇轰炸和1944年日军侵占后,日军烧寺毁佛,把一座千年古寺庙,毁得仅剩十余间寮房和妙明塔。倘若没有日军犯我中华的罪行,没有鬼子败退时在湘山寺的毁坏,湘山寺该有多少古老建筑和参天古树。
燕窝楼,广西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如意斗拱建造的一座木质牌楼,这座位于全州永岁乡的牌楼,不仅在工艺和规格上,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宗祠,还得到过明朝首辅大臣叶向高的亲笔题字,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
这座上宽下窄的门楼,不费一颗钉子,却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时光中,巧妙维持着自身的平衡和稳固,无异于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燕窝楼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它的如意斗拱。明楼四层,次楼三层,层层斜挑,324个弓字形拱木组成的如意斗拱,坐斗承接,层层堆叠,蔚为壮观。
它们在内外拽枋上,呈45度平行纵列出翘,纵列构件搭接的弹性节点,使得整栋牌楼晃而不散,摇而不倒。这座明朝的建筑物,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完好如初。2006年,燕窝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这条见证了中央红军生死一线的河流,也见证着越来越美好的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