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明天要花2小时通勤,我又想辞职了”

二十多年不午睡的周小姐,现在不得不开始午睡了。原因无他,为了准时打卡,她得每天六点半起床,收拾完了坐一个半小时的跨城地铁,从佛山赶到广州上班。

咖啡救不了打工人,只有午睡勉强能拯救她下垂的眼皮。克制一点,周小姐能在凌晨一点前闭眼,中午补上30分钟,奢享整六个小时的睡眠。

单程1小时以上的“极端通勤”,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并不鲜见,周小姐所在的广州还算不上最可怕的。

这份报告显示,北京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最大,有26%。

前两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中指出: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中,有超过1000万打工人,单程通勤超过1小时。工作八小时,路上来回俩小时起步,地铁一上、一下,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报告里还提到,45分钟通勤保障已成为国际共识,这部分通勤人口比重应达到90%。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主要城市平均下来,能在45分钟内走完上班路的,只有76%。

报告一出,打工人哭着在微博上集合,表示自己“被平均”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人感叹:“1小时就算极端了?”

毛不易在歌词里写道:“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人来人往里满是善意,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曲名虽然叫《平凡的一天》,但它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这对当代人来说绝对是奢侈的一天。

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平均只有69%的人能够在45分钟内上班。来源:《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

1. 通勤是场修行

西天取经路上,好歹还有妖魔鬼怪、美女画皮,一路解闷升级,而当代打工人的通勤路,没有远方的风景,只有车厢的铁皮。批量挤压在大铁盒子里的人类,没有手机绝不敢上路。

广佛双城记的主角周小姐,每天上地铁之前,先提前排空膀胱,再仔细检查视频缓存、手机电量,以应对网络信号中断和借不到充电宝的紧急情况。运气好的时候,她能在加班错过晚高峰后抢到一个座位,解放双手,顺利地打两盘游戏。

但更普遍的状况是,为了省下跨城打车钱,她经常带着没完成的工作去赶末班车。

周小姐的地铁时光:一边用pages写报告,一边见缝插针地看演唱会。

不是没有想过搬到公司旁边,但周小姐舍不得家里的猫。她跟父母一起住,猫平时都是妈妈在照顾。

另一方面,想在广州公司旁边租到不那么贵的房子,只能选择城中村。在五条人的专辑里,那或许是充满灵感的朋克世界,但摘下耳机的周小姐,仍然对一线天握手楼敬而远之。通勤费和咖啡钱再贵,也贵不过市中心的房租。对极端通勤人口而言,这也许是唯一的安慰。

另一位通勤单程1小时20分钟的朋友阿韦,本来住在公司附近,后来一不小心换了份工作。

工作易换,家却不那么好搬。他跟周小姐一样都养了宠物,想要找到一个允许养宠物的房东,比找转租不扣押金的还难。幸好这位朋友是个宅男,秉持着在车上刷手机也是刷、在床上刷手机也是刷的态度,目前身心还算健康。

上班要地铁转两趟公交,最后再走路20分钟。最近阿韦办了共享单车月卡,省下一半时间,他觉得幸福了一些。

年轻人职住分离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为普遍的“房租太贵”,还有宠物、家人、朋友、恋爱等等——但这些情感需求,都注定被城市忽视。

膨胀的城市不断吞噬四周的土地,心脏地区抢夺年轻人的白天,承载他们黑夜的只剩那些边缘地带。钢筋水泥从不妥协,除了工作和消费,城市中心并不负责给年轻人提供安慰。

2.  为了快点上班,年轻人都付出了些什么

往回倒个十来年,地铁还没有那么挤,城市人口还没有那么多,不少年轻人还好在通勤路上看看书、记记单词。

时至今日,别说掏书了,最高峰的时候,你连手机都别想掏出来。“在路上”三个字,在如今的打工人心中,不再象征什么文艺、热血,反而叫人闻风丧胆。

曾有一位容易晕车的同事,为了避免极端通勤的痛苦,即使花掉一半工资也要住在公司旁边。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上捉襟见肘,为了省钱,她几乎不参加AA制的聚会,也不怎么点外卖。中午休息时间太短,即使她住得近,也只够回家煮个速冻饺子。为了走路上班,她几乎杀死了自己所有的娱乐生活。

如果公司在老城中心,要付出的不只是高房租,还要忍受极端的户型、老旧的设备等诸多问题。老城中心的房东土著居多,也许是因为都不指着一套房子收租,一般对出租房的装修、维护都没什么兴致。

深夜打车事故频出的那段时间,经常加班的Luna吓坏了,在父母的担忧催促之下,她咬咬牙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虽然户型有点奇怪,但地理位置极好,公司、商圈、地铁站都在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最大的毛病就是家具都非常旧。

住了几个月,再征得房东同意后,Luna忍不住自己掏钱换了沙发、床垫、书桌。后来合约到期,想把这些东西二手卖给房东,但房东表示:“你们挂网上卖吧,我让下一个租客自己带家具来。”

租客与房东的温情,还是放在电影里看看就好。图片来自:《我们俩》

即使没有家具,房东也不担心他矜贵的房子租不出去,至于二手家具怎么卖、怎么搬运,都只是Luna要头痛的问题。

最后,那些家具Luna白送给了房东。

去年之前,小成的通勤时间也超过1小时。彼时年轻的小成为爱折腰,房子租在对象公司附近。

分手以后,小成果断在自己公司旁边找了房,走路上班的喜悦多少抚平了些许失恋创伤。但从此以后,小成很少再准时下班。“我要去赶车了,小成帮我收个尾吧!”“今晚弄出来吧,小成你方便一点。”甚至在节假日里,也会接到临时电话:“麻烦小成回公司一趟,帮我拷个文件。”

住得远,通勤时间扼杀了年轻人“生活”的可能,把人生变成“上班”和“去上班”;住得近,也给年轻人的生活了画下了两点一线的圈。

对于公司而言,员工“住得近”的潜台词,就是“方便加班”。住得远的同事以通勤时间为由,理所当然地避过加班,而在公司通讯录上填过详细地址的你,只能接盘。

彰显人文关怀的“住房补贴”,鼓励员工就近租房,背后张着随时候命的巨网。更可怕的是,在各种移动办公APP层出不穷的当下,极端通勤甚至都不能再避免加班,随时在线、随时回复是每一个打工人的基本素养,人们很难再拥有放空的权利。

3. 对打工人好一点

城市的不可能停下发展,年轻人想要追梦,也不可能拒绝城市。人口聚集和城市扩张的隐痛难以避免,而大部分人只能被动承受,甚至默认了这就是奋斗追梦的代价。

但常态化并不意味着合理。表面上,只有上班族切实在付出金钱、时间、健康的代价,实际上,企业、城市、社会都在为通勤时耗买单。

极端通勤是全世界上班族共同的痛苦,西英格兰大学曾针对英国上班族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通勤时间每增加20分钟,员工对工作的感受就相当于被降薪19%。

工作满意度还只是不那么明显的商业成本,极端通勤带来的身体伤害更加直观。根据相关调查,极端通勤人口睡眠不足、抑郁、高血压、肥胖、背部肩颈疼痛等发病率都远超平均水平,甚至离婚率都受其影响。

有车有房的健康专家总是一边对年轻人老熬夜、不运动等等行为痛心疾首,一边又认为住得远、多加班都是他们“该吃的苦”。他们那些“体谅大家”的建议,比如什么骑车上班、跑步上班,一边运动一边通勤……能这么干的都是晚上够时间睡觉的职场锦鲤。

跟城市发展的速度比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道路规划、轨道建设往往要慢一步。以广州三号线为例,一条频繁穿过景点、商务区、城中村、大学、医院、高铁站、机场的地铁线路,想不挤都不可能,哪怕通勤只需3个站,也得先排队1小时。

除了交通规划,产业布局也是造成极端通勤的一大原因。城市资源的高度集中,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挤在通同一个区域,就像北京的码农,不在西二旗就在望京。

就业人口膨胀,居住面积只能被压缩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贵,通勤这头大象,已经越来越无法忽视。

总是引起全球城市效仿的纽约规划,几年前就将“45分钟内通勤人口达到90%”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国内,上海、南京等城市也都将“40分钟通勤”“45分钟通勤”纳入规划重点之中。

图片来自:《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在要求年轻人“甘于吃苦”之外,在默认大城市就该“举步维艰”之外,繁荣、公平、可持续的大城市,是不是也该为这些挤在车厢里的人多做点什么?

比如,减少公交转地铁再转公交的换乘难度,增设线路或车厢,让人少排五分钟的队。

更多大城周边那些开发多年却依然冷冷清清的“都市圈”“经济圈”,如果企业入驻门槛低点,办事程序少点,超市商场物业都正常运转起来,住在城市外围的人也不必都涌进市中心上班。

45分钟通勤之路道阻且长,刚起步的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定不是训导年轻人“就是这样的”“接受现实吧”。

每一个在路上的年轻人,都不想提前倒在路上。他们付出时间、牺牲休闲、消耗健康,最终对大城市的期待,也不过是“我给你好好工作,你让我认真生活”而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End

2020年,你通勤路上都在干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