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学中医|中医是怎样用针灸治病的(上)
点击加载图片
目前,针灸在国内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医学体系和治病方法。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最初只是古代人们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针灸医学,成为与中医中药并驾齐驱的一种医学体系。
针法和灸法总称为针灸。
针法,又称刺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运用各种针刺手法以刺激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
灸法,常称艾灸,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燃烧材料,烧灼熏熨以刺激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
针法和灸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针法是以机械性刺激为主,而灸法是以温热性刺激为主,两种治疗方法各有特点,治疗疾病作用机制大同小异,两者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针灸治疗疾病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依此构成了针灸治病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给人治病?
中医又是怎样用针灸治病的?
一、针灸基本作用及原理
针灸的基本作用,核心在于调整阴阳,这是针灸的一种基本功能。
至于针灸的作用原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腧穴以及施行各种手法,并以此疏通某一经络乃至全身经络,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简言之,以通疏堵,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最终达到调整阴阳、恢复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之目的,这就是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也是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原因所在。
根据现有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对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及许多器官组织,具有显著的良性调节及激发作用,并认为这种良性调节及激发作用可能是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基本作用及作用原理的基础,这种认识有望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明针灸的基本作用及其原理。
二、熟悉经络走向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中医所谓的经络,是指联络人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简单地说,经络就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与针灸学科关系最为密切。
《医学入门》指出:“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共十四条,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经脉,称为十四正经。
熟悉这十四条经脉的走向及其络属脏腑器官,对于掌握针灸腧穴和针灸治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十二经脉走向
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系统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为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2 督脉、任脉走向
督脉和任脉属于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的总称,其中任脉和督脉是人体很重要的经脉。
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额部;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上至头面。
三、掌握经络作用
1 经络的基本作用
经络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调控系统,必然有其相应的功能效应。归纳起来,经络主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作用。
(1)网络全身:机体的脏腑器官和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交互联络和传输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运行气血: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注运行和输布才能到达全身脏腑器官组织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3)传导感应:针灸的行气和得气,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传递和感应才能得以实现并以此而产生临床治疗作用。
2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1)诊断疾病: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属络,并能反映所属脏腑病理状态,因此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来判断某一经络及其关联的脏腑发生何种病变并做出诊断。
(2)治疗疾病:若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针灸治疗时就可以选用该经或该脏腑所属经络的腧穴予以治疗。
3 关于经络的实质
很多学者认为,经络就是神经,试图用解剖学说来理解中医的经络学说,并依此想用解剖上的神经来解释经络及其穴位,但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很难做到。
因为中医学的经络与西医学人体解剖的概念内涵完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经络及其穴位问题并不能完全用神经予以解释。
有的学者则对经络提出了体液论、能量论等不同的学说。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经络可能就是一个遍布全身的充满流体的间质组织。
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