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 (附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脑胶质瘤病 (gliomatosis cerebri, GC) 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影像学缺乏特异性, 目前国内、外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被普遍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MRI及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关脑胶质瘤病的报道较以前明显增多。然而即使如此, 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仍然困惑着广大临床医师, 现对我科近期诊治的1例脑胶质瘤病进行报告, 同时系统回顾分析脑胶质瘤病相关文献, 探讨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患者女, 31岁, 因“右侧肢体无力、记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13年8月11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无力, 尚能持物, 随后右下肢无力, 走路时右腿拖地。无肢体麻木感, 无头痛、头晕, 无恶心呕吐, 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无大小便异常;同时觉记忆力下降, 常不能回忆刚说过的话。
在我院门诊求治, 行头颅CT示双额叶及左放射冠低信号;头颅MRI示双侧额叶及左侧放射冠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异常信号 (图1) , 符合脑炎MR表现。
入院后查体:血压136/78 mm Hg, 心率87次/min, 心律齐。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近记忆下降, 右下肢肌力4级, 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 右侧Hoffmann征 (+) , 右下肢Babinski征、Chaddock征(+) , 余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入院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病毒系列、风湿系列、狼疮系列、血管炎系列、甲状腺功能、水通道蛋白4均无明显异常;
腰穿:脑脊液压力220 mm H2O, 其余常规生化均正常;脑脊液寡克隆带阴性。
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给予甘露醇、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等治疗。
1周后患者自觉右侧肢体肌力稍有改善。
治疗3周后复查头颅MRI示双侧额叶及左侧放射冠区异常信号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图1) 。
为求确诊, 行脑立体定向双侧额叶活检, 病理结果示脑胶质瘤病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 图2) 。
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拒绝进一步肿瘤科治疗出院。出院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 目前仍存活。
图1:患者影像学资料
G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肿瘤, 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瘤样增生、原有解剖结构保持完整为特点。WHO分类认为其是不确定起源的神经上皮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2007年在最新的WHO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中归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瘤, 恶性程度Ⅲ级。迄今为止, 还没有GC发病率的相关报道, 可能与其诊断困难及临床医师认识不够有关。近年来由于MRI及脑立体定向活检的广泛使用, 有关GC的报道有增多趋势。
我们利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查询系统PUBMED进行检索, 检索词为“gliomatosis cerebri”, 检索条件语言限制为“英语”, 时间限制为“2005年后发表”, 文章类型为“病例报告”, 共检索到26例确诊为脑胶质瘤病的患者, 男12例, 女14例, 男女比例为6∶7, 年龄3~72岁, 平均30.0岁。本例为女性, 31岁。有报道GC的发病年龄为1个月~85岁, 平均42岁, 男性发病率稍高。
G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主要有3种学说:
(1) 胶质细胞胚胎发育障碍,导致瘤细胞样畸变, 最终形成离心样弥漫分布的肿瘤;
(2) 由单发肿瘤经内在广泛扩散或区域性转移扩散而形成大瘤体;
(3) 肿瘤为多中心起源, 瘤细胞经进一步离心扩散乃至弥漫浸润连成瘤体。
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可能与脑组织慢性缺血性炎症有关。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胶质细胞弥漫性过度增生, 沿血管或神经轴突浸润性向周围组织生长, 而保持神经结构的相对正常, 即所谓的“结构性生长”。
影像学上, GC病变弥漫, 可侵犯大脑半球2个或2个以上的部位, 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均可受累, 无明显占位效应, 以额、颞叶侵犯最多见, 此外还可累及胼胝体、基底节、顶枕叶、脑干、小脑、脊髓及软脑膜等。
本例并检索报道的27例患者中, 累及额、颞叶者19例, 占70.37%, 支持GC病变在额、颞叶侵犯最常见。头颅CT扫描显示弥漫性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灶;随着MRI技术的提高, 其已成为诊断GC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检索到的26例患者MRI信号特点均为片状弥散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 信号强度较均匀, T2像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楚, 病灶往往无明显强化。随着功能磁共振的开展, MRI在GC诊断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GC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 组织学上弥漫神经胶质新生物 (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 ;
(2)MRI检查发现2个及以上脑叶受累, 信号特点为片状弥散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 可无明显强化。这也是目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时唯一需要影像学标准的疾病。
鉴别诊断需注意排除以下几种疾病:
(1) 多中心胶质瘤:系颅内同时原发2个以上胶质瘤, 各瘤体间彼此分离, 无组织学联系;而脑胶质瘤病则为胶质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 影像学上是大片状, 故不同于多中心胶质瘤。
(2) 其他恶性胶质瘤:多在大脑半球形成明显肿块, MRI信号不均匀, 坏死、出血多见, 占位效应明显, 多明显不规则强化。
(3) 病毒性或自身免疫性脑炎:此类病变多发病凶险, 病情进展快, 好发于边缘系统, 常合并出血, 经抗病毒、调节免疫等治疗好转。
(4) 脱髓鞘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此类疾病累及白质更多, 可见出血, 起病形式及病情演变规律、激素治疗的反应等都有助于鉴别。
(5) 脑白质营养不良:往往有遗传倾向, 影像学一般只累及白质, 不累及灰质。
(6) 其他, 如Creutzfeldt-Jacob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少见疾病, 需根据影像、疾病发病及演变特点与GC鉴别。
目前关于GC生存时间的报道结果不尽一致, 因此很难对个体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回顾检索到的病例, 9例存活时间<12个月的病例均存在幕下结构 (脑干小脑) 和 (或) 深部结构 (丘脑、基底核) 受累, 提示幕下或深部结构受累者可能预后相对较差。此外, 生存时间较短者 (<12个月者) 平均年龄偏大(45.7岁) , 是否提示发病年龄是预后的一个影响因素还待更多的流行病学调查。
图2:右侧额叶HE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