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瞎拍”的照片,无意记下这些真实瞬间,看你还曾记否

最近与一个朋友谈论影像中的时间,说到胡同。我说了这些年拍摄胡同的心得,以及一种奇怪的观片感受:以前拍下时以为很满意的片子,今天看来可能没啥意思;以前可能觉得是废片的瞬间,今天来看反而可能越来越有味道。

我说这就是时间在起作用,不同的节点,影像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是递增的,也可能是递减的。

所以最近再查找旧照片时,也特意去观察这种现象,确实有点体会。今天就刊发几张以前未入法眼的“废片”,顺便介绍一下相关的胡同。

先声明一下,这些多是2005、2006年时拿美能达A1相机拍摄的,个别也有佳能卡片机(都忘了什么型号),像素不高,画质也一般,那时候拍摄水平也一般,经常是“瞎”拍。

那就来看看这15年前“瞎拍”的照片,没有什么技巧,但也许会有另一种真实的味道:

上面这张是国学胡同,2005年。国学胡同是孔庙国子监后面的一个死胡同,“国学”两个字显得十分大气,挨着孔庙国子监是它“国学”的基因。但胡同其实很小,拐来拐去的,沿胡同走到孔庙大殿的后墙,胡同也就到了尽头。

因为是死胡同,胡同反而显得安静,当时我去时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上面的镜头就是当时的瞬间,注意看红墙上还有标语呢。

上面这张是前门东侧的鲜鱼口,“鲜鱼口副食店”的招牌还在,不过已关门大吉。那是2006年2月,整个前门东侧已进入拆迁改造阶段,很多老字号或普通民宅都在等待一种新的命运安排。以前鲜鱼口是十分热闹的,今天的鲜鱼口经过改造“光鲜”多了,不过我也没去过,据说人气也就那么回事。

上面这张是2006年的长巷三条。这是个老人的特写,其实老人旁边是几个人的路边棋局,老人看棋看的很开心的样子,长须飘飘是不是很有范儿?以前我觉得没拍出环境,所以没觉得怎样,现在看到胡同里的这种表情,是不是有点稀缺了?

记得那个棋局其实是几个打工模样的人在玩,坐的是路边的烂沙发。那个时候胡同是很破旧,看上图那背景墙上,还有“办假证”的字样。

上面这张是百米仓胡同,我本来是要拍那个门墩的,结果小只小猫探了探头,画面结构不是太灵巧,门墩也有点过曝。但小猫的精神头很可以。所以过来十来年后再看,“真实”成了更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所谓艺术性了。

上图是2006年3月的草厂七条,看这种场景、人物的装扮,还是很“古老”的吧。似乎是修车的师傅要出门或者刚收摊回来的样子。现在的草厂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胡同环境整治一新,这种“老北京”的感觉恐怕是找不到了。当然还有,现在外地人租房的现象也少了,像这种场景也不会再看到了。

上图也是草厂地区的,这是从草厂十条的一间待拆的房子附近拍的落日。那是2006年的时候,隐约记得好像是在奥运前要进行整修或拆迁,很多人还说不清这些胡同未来走向如何,有很多人前来拍照,就像是一种告别。也许我当时只是随手一拍,不过放在那个时间点上看,那轮落日带来的略有悲凉的氛围,或许就是当时按下快门的初衷。

上图是官书院胡同。官书院胡同与最上面那张国学胡同相连,那次是拍的快要天黑了,从胡同里穿过时,偶一抬头,发现那一丛茅草与半个月亮正好形成呼应,就这样拍下屋檐、茅草、月亮的同框画面。这个就是美能达A1拍的,放到原大图时就感觉画质很糙,但今天看意境还很舒适。现在我经常去拍星、拍月,但配上专业器材后专门去拍,却发现还不如这张随手捡来的片子有意思呢。

上图是方家胡同。方家胡同我之前给大家介绍的比较多,主要是关于整治之后的一些讨论。这是2006的场景,是一个挂着43号门牌的偏门,门外的小空间里,葫芦、丝瓜们吊在院门上,很生活的样子。这是当年的8月20日,天气正热,远处可见一些“膀爷”正在下棋聊天。现在这种残破的墙壁早就被贴上统一的灰砖了,“膀爷”作为不文明行为,见的也不多了。

上图还是方家胡同的一处院门,好几个报箱,说明院内人家不少。那些报箱是时间最好的印证,像当年风靡京城的“京华时报”,在去年已经停刊了。原因有很多,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报人,也知道一些所谓“内幕”,在此不便展开吧。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这样翻找老照片,也很有意思,一边找,一边就写成了“回忆录”。今后我再多找些这种旧影来,或许能看出光阴是如何刻在这座古都变迁进程中的。其间有好有坏,有悲有喜,但都是真实的历史。

(除特殊标注外,本号图文皆作者原创,严禁盗转。欢迎持续关注“我是胡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