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飘香在乌兰察布

本文作者:柳飘扬


月饼飘香的时候,我还是没能回趟老家。

每到年节,就会怀念小时候,那时候的过节才真的像过节,没有人互相祝福中秋节快乐,却满脸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中秋节临近的时候,人们都彼此问候着:“快十五了啊。”“嗯,快十五了!”

老家那里都叫八月十五,没人称呼中秋节,中秋节应该是书本里的名字。

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公里,可也没机会常回去。今天老同学拍了一段视频给我,是一片庄稼地,是我认不出的一种果实累累的农作物,我猜是高粱,他说是藜麦。也经常吃,还真没见过长什么样呢。想不到现在家乡种植结构变化那么大,小时候有时跑到地里玩,只有莜麦、小麦、土豆等单调的几种庄稼,这几年回去,田里也丰富漂亮起来了……

八月十五,一个仅次于过年的隆重节日,也是各种美食扎堆的丰沛期,秋天慷慨地展示着收获,水果多得吃起来不用吝啬,虽然那时候只有简单的西瓜、苹果、梨和葡萄,还有一种红通通的极香的小果子,妈妈会放在衣柜里,每次打开衣柜都是浓浓的果香。

父亲每年十五还会多买两筐苹果,放到菜窖里过年时候吃。那时候家家还有菜窖,我家的菜窖在凉房的地下,盖着木板,里面储存着整个冬天吃的土豆和白菜萝卜什么的,十五多买的苹果也放在里面保鲜。平时需要下窖取土豆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有时互相推诿,尤其是我,总以菜窖里太黑害怕为理由躲避。大概个把月,家里苹果都吃完了,我却偷偷下去拿苹果,揣在口袋里跑出去偷吃,当然了,不止我一个人偷吃,我发现弟弟妹妹也偷吃,只不过我们都心照不宣而已。到过年的时候,往往就只剩下半筐了!这也是我们不约而同做到的,基本上剩这些就不再偷吃了。想来父母早就什么都清楚,只是很宽容地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临近十五的时候,就开始准备打月饼,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一个家庭难以胜任,一般都是和邻居相约两家或者几家齐心协力完成这个八月十五最具代表性的工作。

打月饼,图片来源于《乌兰察布日报》微信公众号

依稀记得要提前一天就在院子里砌好月饼炉子,炉子用红砖抹了黄泥所砌。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就记得炉子下面烧着炭火,上面是一个很厚的巨大圆形铁饼铛,月饼就是放在这个饼铛里面的,然后还有一个同样大的铁板,在这个铁板上用煤块垒成一个山形并点燃,再用黄泥把外面抹了加固。燃烧的炭火烤烫了铁板,这个大家伙用粗铁丝拴了,顶部横穿一根粗壮的木棒,两边各一个人用肩扛起木棒就可以抬离炉子。炉子上面铁板被炭火烧烤,下面铁饼铛也被炭火烧烤,月饼就放在中间烘烤,不需要翻面,相当于一个土法烤箱。描述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可否理解,都想画一张图来说明了!想来小时候家里打过月饼的都秒懂吧。那个时候估计每个人的动手能力都像现在的李子柒一样。

打月饼从早上能持续到半夜,每家都要和上几十斤面,月饼材料也就是简单的面粉和白糖和胡麻油,老家称之为混糖饼子,按材料比例有二油二糖、三油三糖或者满油糖。我现在理解“满油糖”的意思估计是油和糖添加到最大量饱和的程度所以叫做满油糖吧!最有名的月饼要数离老家百多公里的丰镇月饼,至今都名气颇响。

大人们辛苦地忙着和面打月饼,小孩子却兴奋地满院子跑。到了晚上,月亮照得一切都像镀了银色的光,月饼炉子的炭火一闪一闪映着红色的光,我们被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催着去睡觉,还是不肯回屋,一直玩到困得眼皮实在睁不开了才去睡觉。

第二天,打月饼的大工程总算结束了,妈妈仔细地一个个翻看着月饼,眼神里都是欣赏和欢喜。“今年的月饼打得真好!”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认可。

接下来,是把一部分月饼用牛皮纸包上拿棉线扎好,送给关系好的左邻右舍和亲戚,收到月饼的人也会同样包了自家打的月饼作为回礼。所以,十五吃到的月饼可不止是自己家的了。

打好的月饼放到一个硕大的坛子里储存,往往能吃上几个月……

十五那天在小孩子们急切的盼望中终于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而且一定是羊肉馅儿的!所有的好吃的都在晚饭集中上桌了,但是父母都不急着先吃饭,把各种水果摆在一个大盘子里,月饼要单独切成三角形的小块儿摆一个盘子,西瓜一定是切成花篮状的,父亲的手最巧,这项任务都是由父亲来完成,切好的花篮总会得到全家人的啧啧称赞。

一大盘水果和月饼西瓜花篮都搬到院子里的平台上“供月亮”,月亮这时还没有升起来,一家人就都回屋热热闹闹地开始吃饭。不过我们小孩子的注意力都不在吃饭上了,美食也抵不过好奇心,扒拉几口饭就跑到院里看看月亮出来没有,如此几次三番,月亮终于像个大银盘似的挂在天空了!

供月亮的果盘,摄影:敏敏

妈妈说月亮里住着嫦娥和玉兔,还有吴刚在砍桂花树,我们望着月亮,上面真的依稀有模糊的树影,我让弟弟妹妹躲起来,不然月亮里的神仙不敢出来吃供品……

小时候那么久远的事情,我竟然还这样清晰地记着,我甚至记得我跑出去偷吃了葡萄,把葡萄皮吐在旁边,去喊妹妹出来看:“月亮吃了葡萄!”有趣的是她竟真的信了。

时光一晃,我们就从小孩子变成了大人,从前的很多风俗习惯都丢失了,留下的只剩下过十五的仪式了。再也没有人去手工打月饼,月饼的品种多得数不过来,也带着月饼去送礼,却几乎失了本来的意义。我们长大了,童真成为回忆,我们的孩子也永远理解不到我们小时候过十五的那种淳朴自然的氛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