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知青

本文作者:岑秀珍


我们村的知青来的时候,队里是派马车去接的,那是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

知青的到来,对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来说是一件大事,大人、小孩都很好奇,想看看北京的娃长什么样。来我们村插队的是崇文区一所中学的初中生,十五六岁。他们还带着小礼物,送给围观的村人。我当时六七岁,非常胆小、腼腆,他们给我的是一个白色的、纽扣大小的物件,我以为是药片,没敢要,后来知道是一枚毛主席像纪念章。

我们家住三间土房,其实是两间,中间相当于过道。我们一家住东屋,西屋被安排给女知青住,所以我们家和知青的关系很好,特别是妈妈,他们都称呼她大姐,有什么事都来找妈妈出主意、帮忙。

第二年,村里给知青盖了新房,派父亲专门给他们做饭。当时我们一年的口粮是360斤,他们是480斤,而且他们大多数不用参加生产劳动,个别的看田,多数在学校当老师,我的小学老师就是知青。

知青的到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大队每次开会前,知青们都要表演节目。也没什么舞台和场地,只是在队里的羊圈里,用浸过煤油的棉花扎成照亮的火把,权做舞台灯光,就这样的条件,也吸引了邻村的人们赶来观看,有的人挤得把裤子都丢了,成为了笑话。夏天的晚上,几个女知青聚在一块,在院子里演《红灯记》《沙家浜》......我们占了地利的条件,每次都不会错过。冬天农闲的时候,妈妈做好饭、烧好水,请个男知青讲故事,村民们则围坐在炕桌旁痴痴地听,有时讲些妖魔鬼怪的故事,晚上都不敢独自到院子里去。

每年的春节,他们都要回去过年,带点儿当地的土特产,多半是买鸡。有一次, 妈妈说买兔子也一样,他们说不一样,兔子吃草,鸡吃粮食。我当时很纳闷、不理解,兔肉也挺好吃呀?!后来,他们都走了,有的到呼市或包头参加了工作,有的回到了北京。每走一个, 妈妈都去送,到镇上的照相馆拍张纪念照,以后看相片就知道是送谁走。 前些年他们回来过村里,只可惜妈妈已搬到了镇上,没见上面。后来,他们寄过来一张他们的合影,和妈妈通了电话。回去后几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有的过得挺好,有的也下岗了,但是,也都老了。

我最后结识的一名知青是在我工作以后。单位有一位女知青,已嫁了当地人,有两个孩子。和我相处得不错,她后来也回去了。当时回去的条件必须是已丧偶,她去医院弄了一张假的丈夫死亡证明,但是还需要单位加盖公章,公章正好我保管着,未经领导批准,我便自作主张给她盖了章,虽然违反了规定,但我觉得应该那么做。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证了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0)

相关推荐

  • 山院终于告别山路

    山院终于告别山路 得知故乡山院的机耕道终于硬化,禁不住有些"漫卷读诗喜欲狂". 山院这个硬币大小的村庄,是养育我的故乡,早已成为我的文学地理.她很可能是闽北乃至福建最后一个硬化道路 ...

  • 八桂诗坛杂忆(9)封家骞的“知青吟”

    八桂诗坛杂忆(9) 封家骞的"知青吟" 岑路 1993年9月间,我到南宁市<广播电视信息>报陈克处过访,偶发现他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油印小册子.这是一本由原南宁一中初631 ...

  • 相信爱情的人 灵魂不老

    妈妈年轻时作为知青,经历过上山下乡,现如今大家都已经退休,儿女也各自独立成家,她们多出来很多空闲时间,常常聚会,出游. 最近萌发了去当初下放的农村走走的计划,于是深夜接到一个来电.那是60年代末的事情 ...

  • 豫乡聊旧——河滨鬼事

    豫乡聊旧--河滨鬼事 黄河柳 我当知青时,和大庆拉着架子车去矿区买煤,回来时小河涨水了,浪涛汹涌,激流滚滚.恰巧赶上放工,社员们七手八脚将煤车抬上渡船,渡船在河中左歪右偏,几乎翻船.老队长立刻率人跳进 ...

  • 负重200斤夜行50里,水下闭气3三小时?民间奇人为何如今全消失了

    引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常言道高手在民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民间有许许多多的高人,他们看似与常人无异,但他们能干常人 ...

  • 相亲对象妈妈语出惊人,剩女活该被歧视?

    我今年32岁,在一家外企工作,年收入50万左右,有房有车无贷款,经济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宽裕,但也不是那种乱花钱的类型:长相不是貌美如花,但也谈不上丑,身高163左右:父母都是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足够 ...

  • 笑话。小剧本

    笑话。小剧本

  • 知青往事:在东北插队娶了大自己五岁的寡妇被嘲笑,他却语出惊人

    上海知青刘建江曾在东北边陲插队落户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他才和他爱人一起返回了上海生活.说起当年在东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刘建江老师感慨万千,他说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段青葱时光. 今日头条智能配图 刘建 ...

  • 京山城山村——武汉知青插队的小山村

    城山村[Chéngshān Cūn] 京山温泉新区辖区内的村民委员会.位于温泉新区东部.距离京山温泉新区管委会驻地1.1千米.人口691人.面积5.6平方千米. 以附近山峰名称命名,故名. 解放初属城 ...

  • 图志丨1968年,插队知青高斌

    1968年10月,在毛泽东主席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7岁的高斌毅然走出了家门,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生活的新鲜感来到了当时亳县张沃人民公社张沃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 知青岁月 | 东荆河心中的河 插队回乡到香城

    插队在东荆河畔,村里的老人说东荆河发源于天沔(意指天门沔阳一带),称那为"高头".查阅地图,发现东荆河在"高头"由若干支流汇集,准确具体地说它发源于何地实大不易 ...

  • 插队京山(莲山)的武汉知青

    莲山村[Liánshān Cūn] 京山温泉新区辖区内的村民委员会.位于温泉新区西部.距离京山温泉新区管委会驻地4.9千米.人口891人.面积6平方千米. 因有一山其形酷似莲花,故名. 解放初属郑公管 ...

  • 上海普陀区女知青朱梅华,1960年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插队,下雨天上厕所时离奇失踪,真相都知道却成为悬案

    知青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一些陌生的,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长辈们所经过的一些事情,我们只是听说而已,但是我们却没有经历过.相信每一个现代青年,都对当时的事情和时代背景有兴趣. 在那个时代, ...

  • 听上海知青讲述在东北插队时的生活趣事,他说他做饭的方法很独特

    ​1970年4月份,六九届初中毕业生陈本才和他的十几名同学在彭浦火车站坐上了北上的火车,他们作为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边陲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锤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上山下 ...

  • 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的亲身经历:为了上大学她没能信守承诺

    ​王红玉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她曾在陕北杨家坪三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陕北的艰苦和贫穷让她吃尽了苦头,好在她赶上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幸运地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才离开了陕北.说起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 ...

  •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那是一段苦涩的人生经历,我却难以忘记,时隔半个世纪,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是秦笃学老师一首诗歌的开头,因为这首诗,我俩有了交流,他说这首诗就是他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