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三)听水斋、灵源洞、喝水岩、水云亭摩崖石刻行
前两篇,分别介绍了,鼓山盘山公路到梅里、吸江兰若;吸江兰若到般若苑沿途景点。
这次介绍离开般若苑后,一路到听水斋、灵源洞、喝水岩、水云亭行程,重点介绍这一带最为著名的宋代以来“鼓山摩崖石刻”群。
上午一路经桃源洞、五贤祠、梅里、吸江兰若到了般若苑。
中午,离开般若苑后盘山水泥路一路盘旋上升,站在这里俯瞰,闽江(台江)、乌龙江,直至五虎山以南风光尽收眼底。
在道路最后一个转弯处(距离涌泉寺仅300米许),山涧上这座桥,右侧就是听水斋。
福州仓山螺洲人陈宝琛是为溥仪授课的末代帝师,年老后在此处建船型“听水斋”,也叫石船轩,自号听水居士,隐居山间。
这座听水斋是仿船型两层建筑,一进底层,石柱上有陈宝琛的对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迎面岩石上有“国师岩”三个大字。上面的喝水岩也有朱熹石刻“国师岩”,字迹跟听水斋的差不多,我仔细看下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据说听水斋石刻“国师岩”是陈襄字迹。
陈襄,福州闽侯人,北宋天禧(1017年)出生。陈襄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则倡导理学,身体力行,被称为“海滨四先生”。
上到二层抬头望,岩壁有陈宝琛“听水”石刻。
这是目前听水斋船型建筑。
一百二十年前,听水斋相片。
目前遗存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是十来年前再建的。
不走水泥大路,从听水斋沿山涧旁小径可以溯山涧直接上到灵源洞(喝水岩)。
沿途,最著名的就是图片中间那处石刻“坐禅图”了。
山涧对面岩壁上,石刻一位趺坐蒲团,手捧经书僧人,旁题“顽石点头”。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载,坚持“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生法师,在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授佛经,讲到精彩之处,石头都点头了。
后世常用“顽石点头”,比喻持之以恒,连愚顽不化的人都能被感化。
至于“顽石点头”是否真实,明朝《续传灯录·十大圆玑禅师》道:“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算来多虚不如少实。”
山涧里巨大卵石磊立,不易立足,旁边文字有遮挡。
终于,咱找到拍全景的角度了。
这尊石刻像,栩栩如生,笔力雄健,刻痕深削,点划分明,据说是由福建仙游著名画家李霞所绘。1908年,李霞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
有人称石刻像是“达摩面壁”,也有说这是神光祖师像,不知道是何典故。
还有人言“石刻佛像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你看出来了吗?反正我没看出来,郁闷。
石刻佛像右边石刻为“蹔息尘劳”,“是曰缘”;左侧石刻是“千里乘龙”。
顺山涧继续上行,两旁不断有石刻,这块含有丰富的福州元素。
“五虎”,五虎山矗立于福州城南面乌龙江畔,遥对鼓山。
“三山”,福州城里乌山、于山、屏山分峙,城外鼓山、旗山、五虎山环绕。
“白马”,闽越王无诸之孙,好骑白马,人称“白马三郎”。福州地区流传不少关于他为民除害的民间故事。
另据史籍记载,闽王王审知也被称作“白马三郎”。
欧阳修《新五代史》所记:“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审知为人状儿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
“三国”,王审知死后,其子称帝,建立闽国,其时在中国东南,闽国与江南的南唐、吴越国并存。
“江山霸一方”,指当时闽国也能称霸于东南。
终于到了灵源洞。
灵源洞蹴鳌桥(原桥始建于唐,明初被毁,现桥载:崇祯“甲戌方伯申公绍芳重建”)左壁巨幅“寿”字。
这个石刻楷书“寿”,字高4.15米,宽3.05米,是福州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
石刻左:“晦翁书”,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朱熹晚年号晦翁。
石刻右:“壬寅季秋”,时间是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五十三岁。
灵源洞右面宋.元祐四年(1089年)石刻。
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有“喝水岩”3个楷书大字刻,字径67厘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当时著名书法家施元长所题。
为何题“喝水岩”?这“喝”不是“喝水”的“喝(he第一声)”,而是第四声“喝斥”的“喝”。
传说,当年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和尚在此处诵经,烦恼于山涧流水声嘈杂喧哗,便大喝一声,流水竟然停止,涧水干涸,改道从山涧东侧半山观音阁涌出,所以称为“喝水岩”。
题字的施元长,宋嘉祐间任福州提刑官。
福建人宋慈是中国古代法医第一人,他就是个提刑官。可是提刑官并不仅仅是法医,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有说法,北宋的提刑官,基本都是先有知州资历的。
宋朝提刑官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提刑官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府、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囚犯,还可监察地方官吏,若发现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要进行弹劾。大致就是集现在检察院、法院、监察委等职能于一身,工作中还勘验现场干干法医工作,如宋慈那样。
福州鼓山的摩崖石刻有500多处,其中宋朝的题刻有109处,其中一半集中在鼓山灵源洞、喝水岩、石门、水云亭一带。
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民国以至当代,前后延续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鼓山石刻是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它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忘归石”三个大字,字径约70厘米,笔力遒劲,蔡襄所书,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蔡襄学识渊博,写过《茶录》、编过《荔枝谱》。
蔡襄是著名的宋代书法艺术“四大家”之一,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与其他三人不同之处在于,就偏爱写规规矩矩的楷书,浑厚端庄自成一体。
据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爱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
宋赵晋有诗曰:“ 登山心悦信精神,欲往山间未有因,刚道忘归又归去,白云何不且留人” 。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径40厘米。
蔡君谟就是蔡襄,这端庄厚实楷书也是蔡襄真迹。
写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孟秋八日,这是鼓山所有已发现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题刻。
邵去华,当时任福建水陆计度转运使,苏才翁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郭世济任福建路同提刑......又是“提刑官”,古人天天毛笔写字处理公务,最后都成了书法家。
当年,蔡襄三十四岁,担任福州知府,也算是省市政府主要官员一起出游吧。四人中蔡襄官职不低,但自己动手写字,就谦虚地把名字放在最后了。
“溪山清净”,是灵源洞、喝水岩一带300多块刻石中唯一出自女性之手的,字体端庄清丽,颇具书法功底。
方芳佩系书法家,清代钱塘人,丈夫担任福州知府,随宦福州。
乾隆甲午春,率子女来游鼓山,见雨后山青,草木葱茏,溪流澄澈,深有所感,遂题。
楷书“国师岩”也是蔡襄所书。
传说一日闽王王审知来访,鼓山涌泉寺方丈神晏禅师不予理会,仍在灵源洞安禅。闽王觉得神晏无礼,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晏闭目听闻,便冉冉升于空中安禅,意在不享闽王之土。闽王见状急忙道歉,立拜神晏为“国师”,此地因称“国师岩”。
转过弯,岩石间有个“龙头泉”,这个“龙头泉”也就是被神晏和尚在灵源洞大喝一声,从山涧改道来此涌泉的水头。
此处有个石雕龙头,山泉水从龙嘴喷涌而出,清冽甘美。
以前试过,把五分硬币置于泉水之上,不会下沉。
那时很多人到此,提水回去,烹茶绝佳,沁人心脾。
现在当然没有了,咱随身带了一壶茶水,从梅里、吸江兰若、般若苑,一路过来,喝光了。
本想取天然泉水补充,哪里取得到,五元一瓶,鼓山“涌泉甘露”。
龙头泉上建有亭阁,叫涌泉亭,现在这地方也叫观音阁。
看资料,好像先前分别盖了涌泉亭、观音阁,后来连成一体了,也叫“龙头泉亭”。
反正三个名称,都指一个地方。
据说里面还保存一尊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铜铸观音,重101斤,一口明崇祯十年(1636年)铜钟,重434斤。
过龙头泉(涌泉亭、观音阁),就是石门。
石门在白猿峡左侧,两石嵯峨,对峙如门,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不知现在是否加宽过。
1962年,郭沫若游福州鼓山时,曾赋诗一首:“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微雨湿山巅。浮岭多松柏,依山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郭沫若去世后的第二年,这首诗作保存单位鼓山涌泉寺与鼓山管委会,报当时福州市革委会同意,决定将这首诗镌刻在灵源洞石门西侧。
当时涌泉寺方丈普雨大和尚一直在现场指导,因为普雨方丈本身就是颇有名气的草书书法家。
更难得的是,直到圆寂普雨方丈从不在鼓山摩崖留下自己作品,他说,鼓山摩崖题刻已成为文物,在这里留下作品,将来就是文物,郭老够格,我普雨还不行。
1979年,有关部门禁止再在灵源洞新刻摩崖题刻。
“淳熙丁未,晦翁(即朱熹)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即赵汝愚)。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公元1187年,朱熹来到福州,拜望好友福州太守赵汝愚,没想到一年前赵就调任四川了。
当时,涌泉寺主持元嗣是赵汝愚专门请来鼓山的。因此,朱熹带领弟子等一行人,特意上鼓山拜谒元嗣,题刻怀念老友赵汝愚。
三年后,赵汝愚再任福州太守,登鼓山看见朱熹的题刻,非常感动,在旁边也赋诗一首: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赵汝愚诗中故人指朱熹,而元嗣已于一年前去世了,故感“禅客飘零事已灰”。
几年后,朱熹又来福州登鼓山,非常欣赏赵汝愚诗作,取“天风直送海涛来”,在鼓山绝顶峰石崖刻“天风海涛”四个大字。
赵汝愚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字子直,后曾任宰相,死后追封为福王。赵汝愚和朱熹交往密切,曾推荐朱熹担任宋宁宗帝师。
宋嘉泰二年(1202年)光宗帝师何澹(后来也曾任宰相)来喝水岩游玩,看到了赵汝愚诗,也在旁边题刻,记自己约朋友上“天风海涛”,酌酒赋诗之事,并提及赵汝愚和朱熹的“天风海涛”之事。
朱熹、赵汝愚、何澹三位古代名人先后在鼓山灵源洞接龙连续题刻,可谓是一段历史传奇。
石山道继续前行,是朱熹读书处“水云亭”。石亭不大,因亭内壁镶有青石雕刻的朱熹自画像,所以又称“朱子亭”。
赵汝愚第二次到福州任知州,登鼓山参观水云亭朱熹读书处后作诗一首,题刻于读书亭的西墙上。
“灵源有幽趣,临沧擅佳名。我来坐久之,犹怀不尽情。......豁然天地宽,顿觉心目明。洋洋三江汇,沼沼众山横。......淳熙十三年正月四日,愚斋”。
我行至水云亭,然后折返入涌泉寺。
一早,从市区坐地铁到鼓山脚下,打的上鼓山。接着步行,经梅里、吸江兰若、般若苑,到听水斋,再上灵源洞、喝水岩至水云亭,到涌泉寺,全程近9公里。
一人独行,抛却杂念,静静享受世间美丽景致,收获心灵的感悟。
其实,灵源洞喝水岩摩崖石刻大多系官绅巨富,附庸风雅文人,骚兴之作,说的是人间俗世种种必不可缺的交际往来。而崖壁之上,也有少量禅佛内容石刻。
“松涛一枕醒尘梦,岩石三生证佛缘。”
“一喝水东流禅心归寂,千重峰北拱法地最高。”
喝水岩山道,从涌泉寺放生池东南侧入寺。
鼓山涌泉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系闽刹之冠。始建于783年,寺院为明清建筑风格。
引涌泉寺大肚弥勒佛像两旁对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佛说“回头是岸”。
话说尘世中万千信众烧香求佛。
其实,所谓信佛之人大多只烧香不求佛。
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