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红嫂”救护的战士,后来如何报恩的?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车轮滚滚去运粮、百万人民支前忙,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其中,最生动、最感人的,当属沂蒙红嫂的故事。
“红嫂”这个沂蒙山区的感人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毛主席曾被《红嫂》感动落泪
1964年8月,根据“红嫂”明德英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舞台上,朴实感人的红嫂形象令伟人潸然泪下。随后,毛泽东作出指示:《红嫂》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
从此“红嫂”一词闻名天下。
“沂蒙八姐妹”竟是陈毅元帅取的名
作为长期鏖战在鲁南一带的陈毅元帅,对沂蒙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六姐妹”指的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这一优秀红嫂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六姐妹”这个传诵全国的名字,也是陈毅元帅先叫起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六姐妹没日没夜地为部队烙煎饼、送军粮、做军鞋,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带头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做军鞋500多双。正是由于有这样坚固的后方,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辉煌胜利。
有一天,六姐妹作为优秀支前妇女代表去区里开会,在那儿,他们遇到一个“很和蔼”的人:他亲切询问姐妹们的生活状况,了解她们总共做过多少军鞋,送过多少趟军粮。随后,那人笑着说,该怎么称呼你们呢?你们有结婚的,有没结婚的,叫“大嫂”和“大姐”都不合适,干脆就叫“沂蒙六姐妹”吧。
这就是“沂蒙六姐妹”这一称呼的最早由来。六姐妹猜着他是一位首长,但很多年后,才直到他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
“红嫂”和她们曾经救助过的战士们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这首传唱至今的《沂蒙颂》刻画的就是“红嫂”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深意长。“红嫂”故事多得数不清,在此讲述几个感人事例。
郭伍士:复员后苦寻恩人,认祖秀莲为娘
郭伍士是山西人,参加八路后在山东纵队司令部任侦察兵,转战沂蒙山区。
1941年,日军“扫荡”沂蒙山区,郭伍士在突围后在一个山沟小河边与几名鬼子迎头相撞,来不及掩藏,鬼子密集的枪声响起,郭伍士倒在血泊中。
鬼子不放心,上前又捅了他几刺刀,确认死亡后,鬼子才大摇大摆撤离了。
山风吹来,郭伍士慢慢苏醒了。他挣扎着想爬起来。这时候,恰好村民祖秀莲经过,她赶紧上前扶起郭伍士,背回家中。
回家后,夫妻二人细心用温水为受伤战士清洗伤口,还杀鸡熬汤给他补充营养。过了几天,郭伍士慢慢有所好转。
当时,鬼子还经常挨门挨户搜查掩藏的八路军伤员,为了防止被鬼子发现,夫妻二人还在附近山坡挖了一个山洞将郭伍士安置在这个隐秘的地方照顾。
郭伍士伤情有所反复,出现化脓、高烧等症状,祖秀莲心急如焚,她杀掉家中仅有的几只鸡,还变卖家产,购买小米粥给伤员加营养。她还进山采药,熬制中药给他医治。经过一个多月,郭伍士慢慢好转了。
好转后的郭伍士重新归队,重返杀敌战场。祖秀莲呢,继续参加妇救会,为抗日战士做军鞋、烙煎饼、送军粮。
七八年时间过去了,到了1947年,打走了鬼子,祖秀莲又忙碌着为解放军支前,她此时还不知道,那个她救助的八路军战士正在苦苦寻找救命恩人。
1947年,郭伍士再次因伤复原。复原后,那个曾经救助他、给了他二次生命的老大娘的形象,时时刻刻萦绕的他的脑海。他开始寻找大娘报恩。
但是广大沂蒙的山水环绕,沟壑纵横,寻找一个记忆中的“张大娘”(那时候祖秀莲没有名字,只是被称作“张大娘”)谈何容易,他走遍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一年多都没有寻找到那个山沟。
郭伍士横下一条心,他干脆弄了一根扁担,一头担着狗肉,一头担着散酒,遍走山村,边卖酒肉,边挨村寻找“张大娘”。好几回还闹了笑话,好几个村民说邻村有个“张大娘”跟他描述的很像,等他兴冲冲地赶到邻村,却发现不是。
1956年的一天,当他转悠到沂水县院东头镇的一个山沟时,他的心立即紧了起来,他仿佛闻到了弥漫的硝烟,那就他受伤时候的小河涧呵!他伏在地上放声大哭,泪眼中放佛看到当年苏醒时候急切呼喊他的张大娘。
他走进张大娘家的院子,看到鬓发苍白的祖秀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叫大娘。正在缝衣服的祖秀莲犹豫了片刻就认出他了。亲人抱头大哭。祖秀莲翻开他的头发,看到他当时还是圆窟窿的弹孔已经愈合了,掀开他的肚皮,发现刺刀的刀痕像明晃晃的长虫子一样,还有几十公分长。
当晚祖秀莲又杀了一只鸡招待亲人。吃过饭后,郭伍士摆上一碗酒,正式认祖秀莲为娘。
自此,郭伍士把妻子孩子都接过来,正式在桃棵子村定居下来伺候救命恩人,1977年,祖秀莲去世。1984年郭伍士去世,家人把他葬在祖秀莲墓一旁。
横山母亲崔立芬与妇救会长王涛
下面再说一个我家乡,莒县的红嫂故事。
崔立芬,1924年生于莒县东南横山地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她对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参加了横山村妇女救国会,带领姐妹们踊跃支前。因制军鞋手艺高超,组织曾专门安排她给罗荣桓同志制军鞋。
莒县妇救会会长王涛经常翻山越岭开展游击战争,刚刚出生的孩子孟林没人照顾,崔立芬知道后,赶紧找到王涛,将孩子领会家中自己抚养。
当时斗争严峻复杂,鬼子、汉奸、叛徒到处横行,收养八路军孩子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告密。崔立芬已经将这些危险置之度外。
因为鬼子封锁,当时的生活极度困难,崔立芬用奶水喂养孟林,又好吃的先照顾孟林,自己亲生女儿圆圆,却因为营养不足而日渐孱弱,不幸夭折了。
崔立芬含泪掩埋了女儿后,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孟林身上。当时鬼子经常“扫荡”,她就抱着孟林、迈动裹脚跑到山沟躲避鬼子扫荡。有一次她跟随大家躲避“扫荡”时,孟林总是大哭,有人担心哭声引来鬼子,就劝她放弃孩子。为了不连累大家,崔立芬抱着孩子单独走了,躲进了一个山洞,晚上,狼叫声不时传来,崔立芬担心受怕一晚上,终于熬到了天亮。
有人问崔立芬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她说:“孩子父母在山上打游击不知死活,如果孩子再没了,他们家就绝后了。这是他们的孩子,更是俺的心头肉啊!”
1947年中秋节,孟林的亲生父母通过组织派人来接孩子,这孩子已经是崔立芬的心头肉,也是她全部感情寄托,她当然心痛,但还是决定将孟林送回去。孟林不肯离开,崔立芬就送他一起走,送出去二十里山路后,孟林还是抱着她大哭不肯分开,后来孟林哭着在她怀里睡着了,崔立芬才放下孩子挥泪离去。
孟林及生母王涛建国后均在北京工作,并且有了一定职务。他们对对崔立芬一直深怀感情,孟林经常返回山东,返回莒县看望崔立芬,带来食品、药品,每次娘俩都有说不完的话,每次都是含着热烈告别。
当时的莒县妇救会长、孟林的生母王涛去世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到横山一带。
这一无声的举动,饱含着她对横山根据地的眷恋,饱含着她对崔立芬的感激之情。
明德英去世后,庄新民在上海设灵堂祭拜
明德英,山东沂南横河村人,大约两岁时,她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没有钱给她看病,导致她不能说话了。1931年,20岁的明德英嫁给了同村的李开田,过着清贫的生活。
1937年日寇进入山东,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英勇抗日,慢慢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明德英目睹战士们的所作所为后,对八路军产生了深厚感情,想方设法支援战士们抗战。
1941年秋,日伪军大肆到临沂地区“扫荡”,八路军英勇抵抗。日寇挨家挨户的搜查,不想放过一人。11月4日,明德英在野外,突然看见一个浑身是血的八路军小战士踉跄走过来。她立即把小战士藏在了树林中,用树叶树枝盖住。没过多久,几个鬼子提着枪跑过来,追问明德英有没有看到小八路。明德英比划着,指向西山。鬼子立即顺着那个方向追去。
看见鬼子跑远了,明德英把那名小八路从树叶下扒了出来,发现他失血过多昏迷了。来不及烧水给他喝,明德英便解开上衣,将乳汁一滴一滴滴进小战士口中。好一会儿后,战士苏醒了。
将小战士背回家后,夫妻俩毫不犹豫地宰杀了家里仅有的2只鸡,给小战士补充营养。明德英每天都要给战士清洗伤口,在精心照顾下,半个月后小战士伤好了,重新归队。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没有人能具体说出这位小战士的名字,革命胜利后,明德英滴乳救伤员的故事传遍大江南比,也没有人“认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名八路小战士。这只能有一个原因——小战士应该牺牲了。
明德英还救助过一个叫“庄新民”的战士。1943年初在反“扫荡”中, 13岁的庄新民受伤掉队了,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发现后,将虚弱的庄新民背回了家。明德英立即把庄新民藏在家中,后转移到附近的岩洞。他们精心照顾庄新民,伤好后,庄新民告别夫妻俩回到了战场。
革命胜利后,庄新民成了厅局级的干部,他带着全家人亲自找到明德英一家,感谢他们,曾把李开田接到上海家中居住。1995年,明德英去世,庄新民在自家设立了灵堂祭奠。以后每年都会让儿子去给她扫墓。
他们的后代也亲如一家,逢年过节,庄新民的后代都会给明德英的子女邮寄礼品。庄新民临终前,反复叮嘱后代不要忘记恩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