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蒸汽机:风箱、水排、连杆和曲柄——蒸汽机的主要组件
中国人的蒸汽机:风箱、水排、连杆和曲柄——蒸汽机的主要组件
古代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
图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中的:“古代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
说起蒸汽机,现在总是认为是西方对现代社会的“伟大发明之一”,为此中国人常常崇拜西方,对古人对祖宗的“无能”深感憋屈无比深恨,无法想通为什么中国古代发明了蒸汽机的前身的各种部件,中国社会对古代机械的利用无处不在,却为什么想不到发明蒸汽机。
而是由西方这个一直落后中国,什么都不会的部落突然“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一举超越中国,甚至在明代反过来“教”中国人给中国“送最先进的科技”?
虽然,想不通今天的西方人为什么反而变得如此保守,特别害怕中国人“偷窃”西方还不会的技术,还常常隐藏最先进的科技,甚至因此出现专利制度,阻止后进国家变得再度先进反超西方。
以至于今天的中国常常顶着“山寨大国”的称号,虽然曾经的中国人传播开化了各地各国蛮夷,却无人记得蛮夷对中国的各种山寨抄袭盗窃的经历。
而古代中国对最先进科技也是非常保密的,汉字和天文地理及中国古代的一切对于蛮夷不曾学会的都是高科技,也是禁止外传的,因为,不懂道理不会做人,不曾进化的猴子,拿到高科技那是会出人命的,到处乱耍扔炸弹破坏环境消灭各国,尤其是最喜欢反咬一口欺师灭祖,倒打一耙中国,这是有过历史的血泪教训的。
这与今天中国喜欢到处乱传中国文化科技是不同的,这是愚蠢的行为,今天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次得到教训的。
蒸汽机的很多组件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为何蒸汽机却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呢?
历史上还有谁比中国人更加了解机械,难以想象一个农业不发达人口稀少毫无蒸汽经验的西方,突然派传教士来中国“发明”蒸汽机,如果西方当时仅仅在明代就能一举突破中国千百万年的积累,直接做到最先进的地步,西方何至于还要落后中国几千年几万年呢?
显然,如果西方有经验的话,传教士在西方当地“发明”蒸汽机才是最合理的,而不是来中国“发明”,因为生产链和成本太过高昂在西方没有任何存在的痕迹,以至于想出来都是件怪事。
而中国古代机械是有很多种的,不同用途,灌溉机械,水力机械,还有粮食加工方面的机械,其中的机械就与蒸汽机的发明有着联系。
谷物成熟以后,收获脱粒,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国古代在粮食加工方面发明了不少机械,如磨、碾、碓、扇车、罗等,后来又发明了用水利作动力的水碓和水磨,这些机械效率高,应用广,也是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要发明。
所以,古代农业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度,一定不是个先进的国家。衣食住行不重视的地区和国家,一定也不是个先进发达的国家!
1.扇车
西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我国已有扬去谷物中的秕糠用的旋转式扬谷风车(扇车)。据称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二千年左右。
扇车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手摇风扇,开启调节门,让谷物缓缓落下,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
图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拉莫里的风车
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取水第二图说为风车:
“先为飞轮之架,次于飞轮轴之两端各安一铁曲柄,但一端向上则一端向下必使相反,故以一端系于恒升车取水,竿顶可上可下之木以一端用人力转之则水升矣,飞轮者助人用力之轮也,恒升车之制亦详具泰西水法中”
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风车部分提到了“曲柄”,当然可能别的部分也有用到。
在中国,曲柄其实是耜,耜是曲柄起土的农器,即为手犁。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用以翻土。
现在所看到的风车出现,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很早就会利用风能而制造出了扇车。
因此,风扇在中国逐渐有了多种用途,一是农具,二是夏日纳凉,三是作战。之后还会详细讲述古人对风扇车的各种利用及发明。
-------------------------------------
橐龠-皮囊、风箱
鼓风器最早是皮囊(橐龠),后来是风扇,再后来是风箱。风扇大约汉朝时已经出现。
风机,风机早就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在商代、西周之前,我国人民发明了一种强制送风的工具,名叫风箱,主要用于冶铸业。4800年以前,我国就能制造青铜器,铜刀;商代早期的铜爵,有的壁厚仅2mm;商代中期已使用锡青铜和铅青铜两种合金,能铸造重80kg的大鼎。
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明了铸铁技术。西元前14至前11世纪的殷代时期,已开始运用了退火处理的热处理技术。在商代中朝,西元前14世纪,我国用陨铁制造武器,已采用了加热锻造工艺,所有这些工艺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用之于生产,都和送风工具风箱分不开的。
橐龠-皮囊
橐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ó yuè,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橐龠推进了金属冶炼的发展。
橐是最早的助火工具,也是风匣/风箱的前身。在技术语汇中风箱是空气泵的一种。
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战国时期已有橐龠。
《道德经》第五章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大意为:所以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州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
汉代冶铁技术大发展,是与橐的动力的改进密切相关的。鼓风助火,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一直应用到唐宋年间。
活塞式风箱目前最早见于明代,是一种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记载史见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沿用至今可称之为现代往复式压缩机的鼻祖。
木风箱两端各设有一个进风口,口上设有活瓣。箱侧设有一风道,风道侧端各设一个出风口,口上亦装有活瓣。通过伸出箱外的杆,驱动活塞往复运动,促使活瓣一启一闭,以达到鼓风的目的。
木风箱的动力有人力和水利等。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
--------------------------------------
水排、鼓风水排(水力风箱)
在利用人力获取水的同时,中国古人也注意到了水中所蕴含的能量,并因此创造出水碓、水排和水磨等机械工具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水碓,它除加工粮食外,还有捶纸浆、碎矿石等多种用途。水碓的传动方式是由水流冲动立式水轮,轮轴上的短横木拨动碓梢,促使碓头一起一落进行舂捣。
图 《农书》中的「槽碓」图
图 《农书》中的「踏碓」图
冶铁水排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
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因为它“用力少,见功多”所以大家乐于使用。三国时期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排在我国沿用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汉代的水排由同一时期的水碓和翻车结构,推测也是一种轮轴拉杆传动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技术最早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都是通过轮轴、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起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水排是一种水力驱动的冶炼鼓风机,它由水轮带动连杆以推动鼓风。
水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见记载,又称水□。水磨的水力传动部分有卧轮式和立轮式两种,通常由一只立轮或一只卧轮与若干齿轮相接,每只齿轮则对应一只石磨。流水推动立轮或卧轮转动,轮盘再将能量传递至齿轮,从而带动石磨转动。
《后汉书》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以水为动力、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并精辟评价说: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来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
而据说欧洲直到西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这比中国晚1200年。在大规模工业加工过程中,中国人利用水利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
曲柄、连杆与偏心轮形成往复运动
在转换运动形式的机件中,曲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曲柄俗称「拐」。辘轳上装曲柄,便于人们转动它。砻或磨上的连杆与曲柄,使手推连杆的往复运动轻易地转变成磨的回转运动。据说,此机械在蒙元(13世纪)时传入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但实际很可能是造假。
中国人在发明脚踏纺车的同时,又创造了倾斜式连杆或曲柄。它与踏板、甚至与具有偏心运动的轴接合式踏板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曲柄、连杆与偏心轮相结合,形成复杂的曲柄机构,可以将回转运动转换成直线式往复运动,也可以将往复运动转换成回转运动。
在中国,曲柄其实是耜,耜是曲柄起土的农器,即为手犁。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用以翻土。
在古代粮食加工机械中的「水击面罗」、在冶铸生产中使用的鼓风机械「水排」,都有复杂的连杆机构。它们是近代蒸汽机、内燃机中连杆机构的始祖。在近代工业兴起之时,它们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 《农书》中的「水排」图
图 《农书》中的「水击面罗」图
大约西元前100年中国人发明了曲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当时中国人把一根棍子弯成一个直角,类似摇转手柄。曲柄应用很广,如用于转动石磨等。曲柄在机械上可用来把往复运动转为旋转运动。
1400年中国出现把曲柄与连杆垂直相连,转动曲柄,连杆便作往复运动,可用于水力机械、拉风箱和锯木头等等。
曲柄和连杆是蒸汽机的主要组件,可以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为旋转运动,驱动机器。如今的汽油和柴油引擎中,曲柄和连杆也起同样的作用。
--------------------------------------
2.水碓
西汉末年出现了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是用来拨动碓杆的。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
作者:都广之野盛世之春 时间:2018-04-29 14:01:14
李伯重:元代的水转大纺车与英国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 http://www.guancha.cn/LiBoZhong/2018_04_27_455053.shtml
==========================================================
节选:从王祯的记述来看,这种水转大纺车已经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机器。它已具备了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机器”所必备的三个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其发动机(今日学界也称之为动力机、原动机)为水轮。
王祯说水转大纺车的水轮“与水转碾磨工法俱同”,而中国的水转碾磨在元代之前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工艺上来说是相当成熟了。水转大纺车的传动机构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传动锭子,二是传动纱框,用来完成加捻和卷绕纱条的工作。工作机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则由导轮与皮弦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装并使用这些部件,可做到“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
工具机即加捻卷绕机构,由车架、锭子、导纱棒和纱框等构成。为了使各纱条在加捻卷绕过程中不致相互纠缠,在车架前面还装置了32枚小铁叉,用以“分勒绩条”,同时还可使纱条成型良好,作用与缲车上的横动导丝杆相同。
这里要指出的是,水转大纺车的工具机所达到的工艺技术水平,即使是用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纺纱机器中的工具机为尺度来衡量,也是非常卓越的。例如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最初仅拥有8个纱锭,后来才增至12一18个纱锭;而大纺车却拥有32个纱锭。“珍妮”机仅可靠人力驱动,而大纺车却可以水力、畜力或人力为动力。由于水转大纺车确实已达到很高水平,因此它的工作性能颇佳,工作效率甚高。
。。。。。。。。。。。。。。。。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和许多古代的伟大发明的存在情况不一样,水转大纺车已经不只是伟大发明家的天才构想和设计,而是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实践之中。这个事实意义之重大,并不逊于发明本身。
关于水转大纺车使用情况的记载,主要仍见于王祯《农书》。该书说:“中原麻苎之乡,凡临流处所多置之 ”。由于水转大纺车工效高,因此往往多户人家合用一车:“或众家绩多,乃集于车下,秤绩分纑,不劳可毕”。可见,在14世纪初期的中原的某些沿河地区,水转大纺车的运用已颇为普遍。
在中原以外的地区有没有采用水力纺纱机的情况?我在元人揭傒斯的《蜀堰记》中,发现了一则史料,表明在14世纪中叶,某种形式的水力纺纱机曾运用于四川成都平原上。据该文,顺帝至元元年(1341年)重修都江堰,效果很好,修堰之前,“常岁或水之用仅数月,堰辄坏。今虽缘渠所置碓磴纺绩之处以千万数,四时流转而无穷”。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都江堰“缘渠所置”的“碓磴纺绩之处”,应当就是借助水力推动的碓磴和纺车。此处的“碓磴”是指水碓,自无问题,但“纺绩之处”是否指水力纺车,可能有人会感到怀疑。但所谓绩麻,就是现今的合股加捻。自秦汉至清末,中国所使用的主要绩麻方法是“纺纱法”,所用工具为纺车,基本上以人力为动力,但亦有用水力推动者。所以揭傒斯文中谈到的“纺绩”,即纺麻纱。
这里的纺麻纱机沿都江堰而置,自当为水力纺纱机无疑;第二,“缘渠所置碓磴纺绩之处以千万计”,说明这里的水转碓磴与水转纺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十分集中;第三,“四时流转无穷”,亦即这些碓磴与纺车依靠水力推动,常年运转,四季不停。由此可见,在14世纪前半期的成都平原上,水力纺纱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
。。。。。。。。。。
大家可去看原文。
------------------------
进一步认识到传教士情报系统对西方近代剽窃、掠夺贡献太多。
--------------------------------------
3.石磨
鲁班是中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创造发明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据说他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刨子、曲尺等。他还用他的智慧,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
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许多农村现在还在用石磨磨面。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
石磨,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石磨。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力比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冲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
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即片式石磨和辊式石磨。
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转动两部分,成卧式结构,固定部分是在一长方形石头的一个长侧面上开出一个与转动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圆柱槽,转动部分制成圆柱体,中间凿孔穿入传动轴,半圆石槽和转动圆柱相互接触区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加上相应的遮挡传动部分形成了古新结合的产物;辊式石磨的研磨部分是辊式的圆柱体岩石,形状如同钢磨的磨辊,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
运钧亦作“ 运均 ”。陶瓷工人制作陶瓷器时所用的转轮。它也是采用轮轴原理工作的。
《管子·七法》记载:“不明於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於运均之上,檐竿而欲定其末。” 尹知章 注:“均,陶者之轮也。”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明 杨慎 《丹铅续录·月表》记载:“运钧,泥工圆转之器也。”其它还有古代的纺车等。
以上这些才是今天工业化机械化的原型的来源,出自中国,而非西方,这是真实历史。
今天所教育学习的历史却与真实历史恰恰相反,将西方这个华夏文明启迪开化的文明接受者,写成了“文明起源地”、“世界文明现代化之母”等等,让西方对世界的烧杀抢掠合法化使之变成了让世界人民获得了“现代化的开化”。
而将华夏文明中国这个世界唯一的文明起源地,对世界人民的文化开化者说成是“最落后最无知最愚昧的受西方文明才开化的”,这是对华夏的欺师灭祖,对文明起源地——中国的背叛!
让人们去崇拜一个文明抄袭盗窃的卑劣的部落,去毁灭真正文明先进的高尚国度以及她的人民,这更是对文明的颠覆及灭绝,也许今天的西方就是想要让文明之火彻底熄灭,让地球重启吧!
--------------------------------------
《奇器图说》与《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里的“转磨”图
在《奇器图说》中看到转磨的配图,才弄明白《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某张图是转磨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有起重装置却不用,用来磨面的部分却不画出来,直接表示磨面的成品,因为它们看不懂啊!
图 《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各种机械图26
图 《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各种机械图26、转磨
根据这上面的图,根本就磨不出面来啊!倒是《奇器图说》好几种转磨的配图解释、画的结构很清楚。
按《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转磨图,看无滑车的。
图 《奇器图说》转磨第三图(无滑车)
《奇器图说》转磨第三图说:“磨中之枢下安铁曲拐如□枢下端再安十字木杆杆末各安铅柁如□枢下安铁钻入铁窠中如□于曲拐中安木桄两端各为转环如□一端转环安人手曳桄上如□其人手所曳之桄上端安于架上立桄亦有转轴如□一人斜曳其手中之木可前可后而枢端下面十字铅柁为之助力则磨自可转矣倘或磨重于对旁再増一曲拐再用一人对曳如前法尤有余力”
按《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转磨图,下面有好几个轮子,那就再看有滑车的。
图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转磨第四图(有滑车)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转磨第四图说:“磨悉如常惟旁有立柱安大立辘轳系纒垂重之索如□辘轳之上安平轮周有悬齿以转转磨枢之立轮如□下有十字杆待重垂下至地用人力推杆则重可复上如□于立柱之旁另有立架上横以梁如□横梁中开长孔安三小滑车如□垂重之上有小立筐中安两小滑车如□立柱大辘轳所纒之索平转从旁立小架滑车之下而过如□从而上之过梁上第一在左之滑车折转而下又从小立筐下一滑车之下折转而上过梁上第二在右之滑车折转而下又从小立筐上一滑车而下折转而上过梁上第三在中之滑车折转而下始系定于小立筐上端小梁上如□小立筐下端小梁有环垂重之上有钩钩于环内如□重下则磨自转矣所以必用此许多小滑车者总令垂重迟遅而下不易到地其磨可多转耳垂重下又加小重者欲人视之多寡自为增损云尔【此自转磨也向余曾臆想作此试之甚便今得此实先得我心之同然但此迟迟垂重之法初则梦想不及也】”
不过,不管哪样都对不上,因为,《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转磨图根本就磨不了面,也根本没有画出来!
明代《奇器图说》是如何能在《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转磨图中没有画出结构的情况下,画出这么多转磨的结构图,并解释的如此清楚呢?!
西元530年,中国人发明并制造出了水力磨面机,此机的工作原理是靠一个连接于曲柄的传动杠带活塞做不停的往复运动,它是靠水滚带动轮子驱动活塞。这台机器体现了蒸气机的原理。据称西元13世纪,欧洲人才使用这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七百年左右。
但是,目前看到上图的传教士“口译”《奇器图说》转磨图“原型图”分明是错误的嘛,说明此时它们还是不会使用磨面机啊,证明蒸汽机的原理是来自于中国的!
要是德国传教士能“口授”,还不如直接作图呢,即便是绘图,也要画成和《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转磨图一样的才对,为什么却画的这么详细解释的这么清楚呢?!
这不就是“无中生有”了吗?
国内这些人就是这样被耶教徒、西方传教士篡改历史误导了,一本正经的将本属于中国发明创造的机械,研究成中西方“科技交流”,这都得怪中国耶教徒出卖中国科技,反而篡改历史说成是“引进”,这不就是告诉那些卖国贼以后可以有榜样范例效仿了吗?!
这种方式隐藏的深,够狠毒恶毒,它们的榜样头领徐光启都没被打倒,反倒在今天被人“膜拜”起来,真是历史开的大玩笑!这种心机阴谋都用在对付中国人身上了,耶教徒可真够坏的了!
耶教徒不认祖宗,反而认蛮夷,真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好好的中国人不当,偏要当蛮夷,还要把中国蛮夷化,出卖祖宗,出卖中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过,它们还是害怕被人看透,才会耍了小心机,将出卖中国科技说成是“引进”,否则,大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卖嘛!
它们这帮人是想两头占便宜,既想卖国求荣,又不想被中国人诅咒,才想出这么一个“两全其美”的卖国计谋啊!
因而,我们能够通过中国古代发明使用的风箱、连杆和曲柄这些机械部件,在中国应用广泛,使用也是很早的,应该说蒸汽机的前提条件是由中国创造产生的,理所当然的也应该由中国人完成最后的组装——蒸汽机。
为什么,在今天一直却认为是由传教士“带给”中国,西方人“发明”的蒸汽机呢?这种概念从何而来,从何处出现的,也许就是问题的答案了吧!
无论怎么说,都不应该是由一个毫无工业基础,没有机械应用,不能发展改善农业的西方部落,“发明”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机,它们毫无经验基础,也就是说,西方部落没有蒸汽机所产生的生产链啊,如何做得出来蒸汽机呢?
西方当时要做出蒸汽机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技术,远远要超出蒸汽机在中国制造的成本,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图 据称南怀仁“发明”的蒸汽机
西方传教士不可能脱离它们所生长的环境去想象从未存在过的东西,想象也是需要依托于现实来改造的,对于当时的西方这些蒸汽机组件根本都不认识也从未存在过,甚至影响过西方的生活,传教士又怎么能够想的出蒸汽机来呢?
图 中国发明蒸汽机传入西方
而对于“蒸汽”,没有谁比中国人更加熟悉了,中国人蒸制食物了解蒸汽蒸馏水,有对蒸汽设备的需求,而西方却没有这个必要。
图 中国古代对蒸汽的使用实践:出土的各种食物器皿,西周蒸锅等
制造蒸汽机,对于西方没有任何相应的配套设施、生产链及技术文化、工匠等等,都在此前从未出现过,毫无存在的痕迹,以至于留下经验,西方传教士是想象不出如何制造蒸汽机的。
所以,最好的地点是在中国,因为成本技术工匠都在中国,当时的西方不需要蒸汽机,而是要解决农业技术如何让西方更多人吃饱饭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南怀仁会在满清“发明”蒸汽机,而没有选择在西方的原因了,因为西方缺失制造蒸汽机的条件太多了呀!
因而,蒸汽机的发明权属于中国!
所以说,工业革命的基础是来自于中国,而不是西方,是中国人让西方开启了工业革命,让西方有了“现代化”,现代化就是西方中国化的过程,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