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骑行百里卖面箩,日入不到百元夜宿小庙


5月19日,来自河南商丘宁陵县张弓镇的朱允现骑着装满面箩成品、配件和铺盖卷的自行车,行走在山西永济的乡村公路上。老朱今年70岁,是一位走村串巷卖面箩、修面箩的老手艺人。他介绍,自己每年三次到山西来,已经有40年了,几乎骑遍了运城辖区的所有县市,每天要骑行百里以上,只干这一种手艺。因目前用面箩的越来越少,生意也不好做,最好时一天能挣90多块钱。

面箩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有大小之分,小面箩用来筛选面粉,大面箩用来筛选高粱、芝麻、小麦、稻子等谷物。以前农村用手工磨面,面箩的用途比较广泛,家里吃的玉米面、小麦面都是通过面箩一遍遍筛选后食用。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面箩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部分人家还保留着用面箩筛谷物、面粉的习惯。图为朱允现自行车上悬挂着的一些面箩和配件。这样悬挂既节省空间,也是一种广告效应。

摄影师跟随朱允现走到一个村庄,在几名妇女聚集聊天的地方,他将自行车扎下,然后吆喝着“卖箩、修箩”,果然就吸引了两名妇女前来看货、问价。老朱说,老家河南宁陵县是面箩手艺之乡,很多人都会做面箩,竞争很厉害,为了多挣钱,他从40年前就开始往来山西做这个生意。

朱允现有两儿两女,都在南方打工,家里有2亩地,冬种小麦夏种玉米,由71岁的老伴在家照看。每年春节后,老朱将自行车放到长途汽车上,过黄河到运城市的万荣县,那里是他40年来固定的落脚点,然后就是骑着车子在周边县市的农村转,到了麦收时回家收麦,种上秋以后再出来,收秋时回家,收完后再出来,这样一算,他一年要出来三次。图为老朱在向几名妇女介绍自己做的面箩。

一位村民拿来一个破旧的面箩,让朱允现给重新换上纱网。老朱拿在手里看了看,然后确定了修复的价格,得到同意后,他开始干起来。老朱介绍,40年来,他固定的居住点是万荣县的一家小旅馆,因为价格便宜,目前是10元一晚,这种价格对做小本生意的他来说很划算。但只要骑车出来,基本要把带的箩卖完才能返回居住点,所以每天都是走到哪里睡到那里,为了省钱,睡的地方就是村里的戏台上或者小庙里。

朱允现卖的新面箩价格不贵,标价是10元一个,但一般都卖不到这个价,因为人家一讲价,老朱就不好意思坚持,7、8块钱就出手了。为增加收入,老朱还兼顾修箩,修箩根据箩的大小确定价格,修一个一般也不到10元。老朱介绍说,这两年来,他一天最多时的收入是90多元,很多时候都是5、60元。图为老朱在修理旧面箩。

旧面箩的圆框子一般都有变形,修理时首先要矫正,然后用竹条把尼龙网固定在圆形木板内,最后钉上钉子就完工了,但竹条的长短截取很关键,一般要稍长一些,这样才能把尼龙网固定结实。图为朱允现正在往已固定好尼龙网的竹条上钉钉子。

朱允现将修理好的面箩交到村民手中,让他查看修理的效果。

村民拿的这个旧面箩比一般的要大一点,本来说好是10块钱的修理费,但付钱时村民希望再便宜点,最后是8块钱成交。图为老朱给村民找零钱。

老朱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机械加工逐渐替代了手工,不但用面箩的少了,会做面箩的也少了,如今只有少数老年人还在坚持这门手艺,但也只是在农闲时作为副业补贴家用。现在,自己年龄也大了,骑不动车了,打算把这批做好的活卖完,就回家收麦子,然后再不出来跑了。图为老朱从村子出来后,又骑上自行车赶往下一个村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