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网红又因出刊《范曾研究》第九期火了

题注:《范曾研究》成功的鲜活案例,给书画营销界上了生动的一课。

梅雪

近日,草根评论家杨青云因出刊《范曾研究》第九期火了。不少网友看了《范曾研究》总第九期引发炮轰。大家因为杨青云搞这个研究范曾的“窗口”了解到了范曾在当今社会,你绝不能否定他有自己的地位,画的价位很高,也有卖场和人气,更有数量众多的喜好者。按杨青云的说法,在朋友当中,都认为范曾的画画得非常好,只是说其价位炒得太贵,一般老百姓接受不了,而艺术圈的朋友,都把范曾的价位当成自己作品价位的目标。实际上说白了很多艺术家都想当“范曾”,很多艺术家都不择手段来当“范曾”,甚至用出了一些低劣卑鄙的手段,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骂者是虚伪的,是想借此出名,还是有意诽谤攻击范曾?

甚至有学者认为,杨青云借炒作《范曾研究》的爆红,是超出所有人的想像。杨青云为什么把《范曾研究》炒红了?

文化底蕴没有,甚至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学历?

才艺没有,至少没有什么超越平常人的才艺。

凭的是坚持十年做《范曾研究》,举办了七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撰写了《范曾新传》《范曾论》《诗人范曾长诗》,以及《范学有道》《范曾书道》和《范学有道别解》等。

学术网红杨青云的走红,反映了当代都市人在精神上的空虚。人世间缺的不是我们如何作“学术研究”,缺的是杨青云们的“纯真”和原生态的写手感觉。

杨青云的走红,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缺乏偶像。缺乏榜样的指引,只能盲从热点。多年以来国内不缺“美女”,“帅哥”,而如杨青云这样的学术奇才却是稀缺资源。

有人说杨青云是网络平台“造神”的快枪手,急需大流量来燃烧热点,扩展影响力。而“范曾研究”不是杨青云们自己造出来的,也不是互联网平台捧红的。“范曾研究”走红渐热,应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书画“神话”,却一路飘红。

每个网红都有自己的命定归宿,在这个互联网兴盛的大背景下,死死坚守北京的草根评论家、传记文学作家杨青云,成了学界宠儿,既是意外,也不是意外,这是时代的选择。

杨青云,由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评论家,变成亿万人关注的学术网红,速度之快,关注度之高,令人瞠目。

从他个人来说,成功突然来临,天上掉下个大饼,能否“行稳致远”?答案是否定的。杨青云注定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颗流星,亮得惊人,也将消逝得很快。倘是这样,也是好事。他不应该成为年青人的偶像。

“范曾研究”成功的鲜活案例,给书画营销界上了生动的一课。

网络时代,传统的书画营销思维,到了非要改变的时候。品牌推广、信息传播、关注度提升,其实都可以“玩”出新花样。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玩法”。“范曾研究”营销玩出新花样,这与学术网红杨青云的良苦用心分不开。除此之外,毕竟范曾本人也早已是名披国中,并是影响世界的巨匠级书画家。加上互联网时代,“运气+颜值”就足以实现一个平凡人的网红梦想。但杨青云目前在市场中所获得的“范曾研究”效应,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个时代,草根不仅能一夜蹿红,发挥得到它更是一次正面的积极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网红效应”。

如果说杨青云成名后的“网红效应”有关爆火的缘由,互联网对其多有报道。有人说,这是互联网审美趋势下,一次对原始美的返璞归真。当人们习惯性的欣赏着流水线、整容式的美貌时,殊不知杨青云们原始、天然中又带着些野性的“学术研究”,正中互联网原始审美风潮。这些年市场中和不断循环流行的复古妆、香港早期美女,都是对标准式整容脸的一次无声反抗。当然杨青云的走红也不单纯只是限于炒作“范曾研究”。他在《范曾研究》总第8期《卷首语》中说:正是因为我们连续举办七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 每一届范曾研究峰会都在向你剖白。我们究其剖白了什么?我们搞“范曾研究”的共识,是为了与书画一起前进。我们希望有书画同行参与“范曾研究”,但我们更想告诉你“为什么要搞范曾研究?”范曾研究继续实施稳健切行的研究方法,保持范曾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带动一大批研究范曾、学习范曾的书画家。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温阜敏在《范曾研究的草根精神》指出:“杨青云因范曾研究而越来越让许多媒体所关注,在创建《范曾研究》方面,一开始就有着一套一套的独特思路见解。他在范曾研究里作多“道”学说的命名,极大丰富了范曾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涵义。表面上,杨青云的《范学有道》似乎去掉了所有后现代先锋技术的写作方法,但大道如砥,其实存在着极难操作的技术话语。正因为这样的写法,作者找到了一种超越性的精神资源,在历史厚重的尘埃中,重新擦亮了研究对象身上的夺目光彩,从而凸显了《范曾研究》资源中早已埋下的宝贵种子。这种对思想资源清理的自觉显然蕴含了作者的另一种视野,需要心灵诚实的学术思想和尝试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学术口碑。杨青云以四两拔千斤的力量撬起《范曾研究》,无论是写文学评论还是美术评论,在表达技巧上,他评论对象的范曾先生,最大审美是体现了书画界大多数人的理想追求。同时顺应了艺术历史发展的潮流。无论是杨青云论说的“范曾书道”或是“范曾画道”,它的最大审美肯定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个人英雄主义,杨青云而是以这种宏大“英雄主义”的标签,自然又客观地贴在了范曾身上,尤其是《范曾新传》,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和范曾生命息息相关的敏感话题:“自明清以来,中国的人物画多以工笔为主。而范曾则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杨青云作《范曾研究》是玩真家伙,也不商业化,是网友们对其的原始喜爱。如果说沉迷于杨青云的第一要素,可以单纯归结为“始于学研、陷入执着”。那么,后期他撰写的《范学有道》的多“道”学说,则是进一步打开他知名度的重要因素。这一成为杨青云走红后该不该离开北京发展,又一个引爆大众圈的热点话题。

11月2日,杨青云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成为“学术网红现象”后的又一个新传播点。而这种由网友点赞,或转发的“学术网红现象”,不仅是整个网红界不曾拥有过的特别礼赞,学术网红杨青云也被推至了网红经济发展下的热点话题。杨青云能接住这份来自媒体的最高礼赞吗?这是大众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