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栏】 陈佾生 ||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向来重视课前学生集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和下课时学生向老师道声“谢谢老师”,老师回以点头之礼这两个仪式,每当发现学生们情绪低落或个别同学不严肃认真,动作、声音不到位时,我都会温馨提醒、及时纠正,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提出批评或者要求重做。
因为我认为——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每个仪式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内涵。
我想起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成人仪式——“出花园”。
在潮汕地区,每个孩子到了15岁(虚岁),都要举行“出花园”的成人仪式。
这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若无特殊情况,“出花园”一般安排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当天,该子先在浸有12种不同鲜花的水中沐浴,然后扎上红肚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穿上外婆送的新衣裳和红木屐,穿戴整齐后祭神,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然后扔掉香炉碗——从此成人,不再拜“公婆神”。
中午,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家人围坐聚餐,由甜品、粿品、“三牲”、青菜等凑足八道或十二道菜,其中必有一只鸡(男用公鸡女用母鸡),鸡头对准孩子并由孩子吃下,寓意是希望该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这一天,孩子不能出门,凡事要百依百顺,家人要多说吉祥话……
潮汕人认为,成人之前孩子们在“公婆神”的庇护下,一直在“花园”里无忧无虑的玩耍中长大,到了15岁,就必须走出“花园”,从此挑起成人的担子。
潮汕人以最浪漫最诗意却也是最严肃的仪式,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们:从这一天起,你,就是一个大人了!而“出花园”也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浸润孩子纯洁的灵魂,让他们在美好的回忆和憧憬中走向新的生活,在长辈们的祝福和期待中挺直腰板、厚重双肩,去挑起属于他们的明天……
这,就是“出花园”这一独特仪式的魅力和意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这是《礼记》上关于古人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仪式意义的阐释。古代中国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都要举行成人仪式。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礼”在古人看来,关乎人性,关乎修养,关乎“序”——尊卑有序、长幼有序,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和礼仪养成。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的成年仪式,其隆重程度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日本,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一天要穿上传统服装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长者的祝贺和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这一天,全国放假,各报社、大学和企业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和茶话会,年轻人在会上阐述自已的主张和理想。青年们自已也举行歌咏会和音乐会,演奏自已谱写的乐曲,他们还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如植树、献血等。
日本的成人节是国家12个法定节日之一。
成人的责任,成人的担当,这就是古今中外成人仪式所赋予的内涵和意义。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
生活不能没有仪式,生活呼唤仪式感!
从繁复、琐碎而漫长的求婚、结婚仪程,我能想象到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和珍惜,想象到“洞房花烛夜”的浪漫和圣洁;
从弟子对孔圣、对老师的跪地和叩拜的身姿上,我看到古人对知识、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
从“南无阿弥陀佛”的反复叼念中,从暮鼓晨钟的撞击声里,我听到善男信女对宗教虔诚的心跳;
从粿品牲醴、香烛袅袅升腾的气味中,我领悟到国人对祖先、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感恩的真情;
从紧握的拳头、专注的目光和郑重的宣誓声,我明白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
……
这就是仪式之美!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在务实、功利和浮躁心态充斥于世的社会,很多仪式被视为繁文缛节、被斥之以封建而遭到漠视、删改,甚至遗弃!
我不解。
令人不解和揪心的事很多。
啃老巨婴成群成族,殴师辱师事件时有所闻,未婚先孕司空见惯,闪婚闪离闹剧不断上演,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不能说与人们漠视传统礼仪没有关系。在这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