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之臣”陈志鑫 | 汽车人本命年
一张温和的脸上常常写满了强硬和决然,往往让人感到极大的反差。但果敢,温和,这些形容词绝不是陈志鑫的全部。
记者|Roomy
不同的时代,总有着一群不同的“少年狂”,带着对未来的懵懂憧憬,经意或者不经意地,踏上中国汽车强国之路的漫漫征程。步履,从无轻快,总是和严肃、踏实相伴。
这是一条鲜花与鲜血铺就的路途,多少英雄的“豪情”埋葬于此,当然更多的“梦想”在此起航。1979年参加工作时的普通员工,彼时刚满20岁的陈志鑫就是一个怀揣着“改变”中国汽车梦想而来的“少年狂”。
“充满热情”,是和他共事过的人最多的看法。熟识的人都说,相对于陈虹的严肃,陈志鑫则显得随和了许多。即便如此,也不要轻易忽视他骨子里的坚韧。
“有困难,也有挑战,就是没有想过逃避。”从20岁那年踏入汽车江湖开始,陈志鑫的脚步从急躁到沉稳,从普通员工到上汽集团总裁的位置,步履或许有过犹豫,或许也有过困顿,但40年里唯一没有想过的事情,就是“逃避”。
他的职业生涯,似乎都未曾离开过“破与立”的变革与果敢。正是因为这一股子坚守的耐力,在他和陈虹搭班子掌舵的这些年里,上汽集团这个巨大国企距离登上新台阶的梦想越来越近。
一张温和的脸上常常写满了强硬和决然,往往让人感到极大的反差。但果敢,温和,这些形容词绝不是陈志鑫的全部。
服气,但不服输
1979年的秋天,那是一个算不上阳光灿烂的一天。刚满20岁的陈志鑫,揣着憧憬和懵懂,踏入了上海汽车厂的大门,成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
那一天的场景,或许在陈志鑫的记忆轨道里已经不再清晰,裹挟着期盼与紧张的心情也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渐淡。但画面却是定格的,迈入那扇大门的脚步是没有迟疑的。
做过所有设备和电器维修的陈志鑫,在1986年正式进入了上汽大众(时称上海大众)。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位还带着些许羞涩的男人,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帮助上汽大众渡过难关。
规划部、物流部、采购部等部门历任股长、科经理、部经理……一个又一个的部门和职位的调动和变迁,不同的涉猎,让陈志鑫变得很兴奋。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地了解汽车行业,兴奋的背后,又多了许多的担忧。
直到2002年他担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开始,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站在台前的这个男人褪去了青涩,变得“阅历丰富”,但却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段很艰难的时刻。那样的一段经历,就像是在本没有路的荆棘之中走出了一条路。
2004年,上汽大众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市场占有率急跌至14.14%,库存达到12万辆,当时上汽大众的资金积压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40亿元。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惊慌失措的数字,就像一记重鼓一样,狠狠地敲打着陈志鑫的心扉。
丢掉了保持多年销量第一的桂冠,让陈志鑫如坐针毡。考验,不期而至。尤其是随着上海通用的风生水起,业内开始指责陈志鑫带领的上汽大众缺乏新思路,“对市场视而不见”。
跟随着陈志鑫经历过那一段兵荒马乱岁月的同仁再次回忆起过往,还保留着一丝心有余悸,“困难和压力来得很突然,就像漫入了水中,喘不过气来”。
产品滞销,销量,利润双重下滑……面对质疑,坚韧的表情重新浮现在陈志鑫的脸上。“对于上海大众开始落后我们服气了,但是不服输”。
潮水退去,露出了狰狞的礁石,外表朴素温和的陈志鑫,凭借着强硬而倔强的内心,喊出了“从零开始,重新发展”的口号。这一刻,陈志鑫和上汽大众都放弃了“老大”的姿态。
手术刀高高举起,毫不迟疑地挥下,从原来产品的导向变为客户导向,将原来的全国24个分销中心变成了12个。精装简从,丢掉包袱,俯下身段的上汽大众凭借着良好的产品口碑,渡过了这道难关,2006年上汽大众超额完成了任务。
直到此刻,陈志鑫才敢在内心呼上一口气,安稳踏实地读上一个小时的德语单词,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十几年。
刚为上汽大众在坎坷中寻找到新生机的陈志鑫,再次接到了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下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执掌“上南合作”新公司的帅印。
众所周知,“上南合作”是迄今为止汽车行业涉及金额最大的合并。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胡茂元给陈志鑫融合的时间表是100天,“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创造奇迹的百日会战。”
刚刚上任的一年里,陈志鑫已经不记得往返于上海和南京多少次,也不记得开过多少场会、谈过多少次话,通过“五个统一”战略、用时一年,终于从千丝万缕中完成了一系列整合。到底有多累,陈志鑫有些忘记了,但还记得,“那段时间,白头发冒出了很多。”
一步之遥
诸多印记鲜明的事迹,陈志鑫为自己打上了醒目的标签。说他果敢,说他有魄力的比比皆是,但这些词汇并不是他的全部。温和的外表下,藏着坚韧,还混合着开放、多元与灵活。
2009年初,几乎没有停顿,解决了“上南合作”的事情之后,陈志鑫出任上汽乘用车总经理一职。“这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段路”,虽然此时上汽乘用车面临的困境并不像2005年上汽大众的困顿那般来势汹汹,但这却是一个漫长寻找的路程。
彼时,“拿来主义”正在盛行,自主品牌车企们正陷于“低质低价”的漩涡中。虽然陈志鑫已经意识到靠“拿来主义”无法获取“响当当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但是从低端往上爬总是煎熬而漫长的,打破偏见并不见得比提升品质更容易。
掌舵上汽乘用车的那一刻,陈志鑫就定下了一个目标,“必须要盈利”。也是从那时起,这位温和的男人,偶有十分焦虑的时候也会拍桌子。
中国车市狂飙造就了新鲜的面孔,而手握大众和通用两大巨头的上汽集团,在自主板块未有突破,既无奈又无力。
每当困顿爆发之时,藏在陈志鑫骨子里的自尊和自立便会爆发出来。由他主导的上汽与南汽实现重组,也在此刻发挥了作用。收购MG罗孚的品牌、设备与技术等软硬件终于合为一体,为上汽乘用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借由罗孚品牌在上汽手上的重生,上汽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得以真正开拔起航,用6年半时间在2013年实现了从零到年产销23万辆,成为国内自主品牌销售增长速度最快的乘用车企业。但这并不能满足陈志鑫的“野心”,盈利才是目标。
每一个重大决策做出前,陈志鑫都会深入一线,经常一天要和20多个经销商交谈,连属下都烦了,陈志鑫却仍然乐此不疲。他始终认为,打造中国强势自主品牌的战略没有错,缺的是时间和火候。
“2014年上汽自主品牌目标赢利1亿元人民币。”市场是残酷的,并未因为铿锵有力的声音,而给予更多的奖赏。直到2014年,上汽集团掌舵人胡茂元选择了告别,陈虹和陈志鑫作为“守土之臣”登上了上汽集团的核心舞台,彼时的上汽乘用车仍然距离赢利一步之遥。
从上汽乘用车掌舵人,到上汽集团总裁身份的转变,并未让陈志鑫感到兴奋。在他看来,只有丢掉迟疑,一切清零,才能义无反顾地走向未来。“有这么一位老总,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毕竟敢于归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
如今位居高位4年的陈志鑫,对上汽集团的销量成绩单,没有了太多惊喜之处,更多的是一丝平淡,一份思考。他欣慰的是,上汽乘用车终于以破晓之势完成了他未竟的梦想。
当初的恰同学少年,如今鬓毛微斑。
车水马龙,岁月更迭,陈志鑫40年的江湖路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不断成长的缩影。即便时间会打败所有的英雄,但陈志鑫仍然饱含激情,“汽车行业是座围城,上汽要建造一座‘新城’。”
似乎,这位给外界一向留下温和印象的倔强男人,又延伸出了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