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萌】
他个子不高,冲劲十足,负责开发了华熙生物首个非HA(透明质酸)新原料项目,从而推进华熙生物实现在国内首次以发酵法大规模生产γ-氨基丁酸(简称GABA)的高纯度原料产品。他认为研发是做未来的研究,就要走在前沿,他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一步法发酵制备小分子HA”基于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代谢工程,大幅提高了HA的生产效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他敢于“冒险”,创建了公司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研发工作室,并率领团队在多个生物活性物质新原料领域实现了突破。
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实拥趸,钦佩其不仅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艺术家,希望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对生活各方面抱以热情,坚持对未知的探索。
在华熙生物2020年度年会上,以他名字命名的研发工作室被授予公司“创新金奖·金量杯奖”,表彰其研发模式上的创新及成果,他就是「张天萌工作室」的负责人张天萌。
2012年,张天萌刚从江南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华熙生物,当时公司基于领先的微生物发酵技术,除了透明质酸,正在开拓更多生物活性物质产品。张天萌在研究生期间做过γ-氨基丁酸的相关课题,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体内的活性氨基酸,在人体中具有放松神经的功效,在日本等国家已经大量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中。我国在2009年已将γ-氨基丁酸批准为新食品原料,但国内市场尚未开发,产业化水平也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虽初出茅庐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天萌向公司申报了γ-氨基丁酸的开发项目。经公司研究,此项目受到高度重视,并很快通过立项。张天萌是项目负责人,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学平、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栾贻宏都是这个项目的成员。2012年国内虽有两、三家企业已开发γ-氨基丁酸产品,但是产品的纯度只有20%,一直没有生产高纯度产品的工艺。没有高纯度的原料产品就意味着应用受限制,无法在市场中推广。华熙生物将目标定为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高纯度的γ-氨基丁酸,这其中有两个难题必须攻克——活力菌种的选育及高纯度工艺的开发。菌种的优劣,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是个源头的关键问题。而要在自然界中找到活性高又能产业化的菌种,则是个专业与运气的综合挑战。张天萌率领团队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检测和计算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采取“广撒网、多样本、求高活”的策略,力争寻到一株好菌种。好方法果然奏效,张天萌及团队在初筛时,很快发现一种来自湖南的酸菜中有高活力的样本。但同时也遇到一个问题,多轮复筛都不能把菌种分离出来。张天萌说,一般顺利的话,三、五天就可以分离出来,但做了两、三个月都没有成功把那个高活的菌种筛出来,当时自己都有点想换其他菌种了。但基于专业的判断,张天萌认为这个样本活力很高,里面一定有生产需要的菌种,他选择坚持下来,继续调整方案。张天萌事后发现,因为这个高活菌种太难培养,被样本中的其他菌种覆盖了,后来经过多轮方案的调整,终于分离成功。当问到张天萌为什么做出坚持的决定,他说,如果菌种的活力高,后面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就高。如果活力低,生产就可能有天花板。菌种这个基础要打好。在菌种的筛选过程中,其实张天萌顶着很大的压力,公司的研发、生产大咖都在项目上,作为项目负责人,源头打好了事倍功半,源头没做好,产业化将面临更多挑战。张天萌带着团队开了个好头。因为γ-氨基丁酸的工艺与透明质酸完全不一样,不能用现有生产线去生产,必须建立一个新车间。对于“泡实验室长大”的张天萌,在生产方面可以说是资历尚浅,且公司没有成型的γ-氨基丁酸车间参照。但这个“毛头小子”就是敢干,认为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工艺最为熟悉,主动请缨把建新车间这事儿揽下来,公司也给了他空间和团队支持。
从研发实验室到中试车间,这看似连贯的环节,但中间却隔着十万八千里。提到建车间的事儿,张天萌笑着说,“以前想象的中试研发就是穿着白大褂从试验室的瓶瓶罐罐到了车间里换成统一制服有序地生产,结果想得太天真、太美好了”。“中试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试过程中工艺实现的方式一直在变,很不成熟,你要穿着一双橡胶鞋直接下手去操作设备。你可能遇到设备管道中的水泄漏一地,可能你要手动去拆活性炭板,弄得全身都是碳粉,成个‘黑人’,可能今天执行这个方案,到了一半发现有问题,立马又要改变调整,或者不成功了再重新进行下一轮。”这些快进镜头仿佛又把张天萌带回到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峥嵘岁月。
图:综合车间的GABA发酵设备
一个中试车间设计建设好后,只是初步确定工艺的可行性,到正式车间后,那就是“真枪实弹”干生产了。这里面的工艺模块更多、设备更多,对工艺的理解又不一样。张天萌说,在实验室阶段,去加热,去转移都是以“克”或“千克”计算,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到生产上,规模就要以“吨”来衡量,这时你要考虑的还有管道怎么设计,泵怎么设计,如何均匀受热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别以为中试成功的工艺就可以直接套用到车间里,实际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问题出现,要调试工艺,有时还得回到中试去验证,再到生产车间里现场改造,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轮,才能调到最优水平。“这过程中还好有郭博士、栾总的指导,他们的发酵经验极为丰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解决了好几个行业性的难题。”在张天萌和团队的努力下,建立了华熙生物的第一个中试车间,以及第一个兼具中试和新产品生产的综合车间,并且成功开发了华熙生物第一个产业化的非HA原料——γ-氨基丁酸。如今在公司多轮生产优化下,华熙生物的γ-氨基丁酸发酵产率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食品领域和化妆品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生物活性物原料,助力华熙生物的全产业链开拓出又一新赛道。回想起首次担任研发项目负责人的经历,张天萌非常感叹,“华熙生物的项目负责人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内公司乃至外企,他们大多都是按功能模块来分人负责,在华熙生物做项目负责人,可以一竿子管到底,从调研、小试、中试到生产、上市的全过程都要负责,公司给予了项目负责人比较大的空间,是一个可以抱着梦想大展拳脚的舞台。”团队Leader要承载使命
让每个成员都是项目负责人
2017年底华熙生物开始实施全产业链战略,赵燕董事长提出创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研发工作室”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公司内部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张天萌内心好似总有一匹渴望辽阔草原的骏马,当机遇到来时,张天萌率先向公司申报了创建研发工作室的想法和方案,很快他的申请通过了,“张天萌工作室”成为了华熙生物的第一个研发工作室。
对于工作室,张天萌有个原则——每个成员都要是项目负责人,因为他自己就是受益于公司项目负责人制度成长起来的。
张天萌说,“团队里有的是从高校里刚毕业的,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没有关系,我还是要先让他们承担上项目,然后在过程中去解决问题。”
张天萌会与每个成员沟通规划好项目方向,而成员就要担当起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从调研、出方案开始,主导整个项目的推进。
而作为团队Leader要做什么,张天萌对此非常肯定,“管理一个团队,决策一定要清晰,角色定位一定要明确。团队Leader要承载使命,这决定把你的团队带到什么样的高度,做出什么样的成果。因为作为Leader,你接触的资源、获得的信息要比成员多,所以一定要做他们不能做的事情,比如拉回更多的资源、立更多的项目,这都是Leader要做的,并且要放足够的精力在这上面。”
“再一个,Leader一定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因为研发类的工作要求主动性非常强,同样做一个研发,有可能一个人做了一天试验,但是他没有什么有效数据,甚至可能虚度一天。而有的人可能只忙了半天,但是他的数据结果非常好。因为他之前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方案设计。团队的主动性强了,出成果自然会高效。”“第三,Leader在团队中一定要开放,要分享,要互相成就。他们担当项目负责人,我可以作为组员,为这个项目服务,让他们快速独当一面,无论是团队里还是公司里成就了这样的项目负责人多了,自然出成果也就多了。”当问到张天萌团队成员是否压力大时,他们表示,“压力肯定有,但有问题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或者张老师的协助,很快就能解决或者得到回应,工作室里‘你超我赶’的气氛对于年轻人的成长非常好,不断吸收营养,而且每个人方向明确,不会迷茫。”目前张天萌的团队已经有一个项目小组分离出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团队成员还爆料,“张老师经常‘赶’我们,催着快点出成果,规划好产品线和方案,自己出去独当一面。”听说工作室明年还有几个新项目要上马,问及张天萌是不是一个善于开创的人时,他思考了一下说到,“如果每个人都会冒险的话,那我的冒险系数可能更高一点,可以接受失败,但要全力以赴。作为研发人,还想多挑战一些,才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生物科技是要造福人类的,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人生也才更有价值。”